《桃花扇》唯美十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发布时间:2025-07-11 17:13 浏览量:1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做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中原才子侯方域,巧遇秦淮佳人李香君,题诗定情宫扇上,却难抵历史的风云变幻,李自成陷落京师,八旗军摧垮南朝。侯李情缘在烽火荡荡的晚明变局中,如柳絮浮萍,相遇相散,儿女情与家国情交织着,吟唱出一首婉曲、浩荡长歌。
-1-
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
看着人家建起那栋美丽的楼阁,看着人家在楼阁上宴请宾客,一直看到那楼阁倒塌了。
借富贵人家的楼起楼塌,感叹世事无常,兴衰不定,世俗的荣华富贵,如梦一样虚幻迷离,难以捉摸,表达了功名利禄不过过眼烟云的感慨和情怀。
-2-
只恐输赢无定局,治由人事乱由天。
《桃花扇·第三出·哄丁》
指世事难料,成败往往难以预测。社会安定、个人成功需依靠人的努力,动荡、失败常被归因于不可控的外力。
-3-
美人公子飘零尽,一树桃花似往年。
《桃花扇·第二十八出·题画》
李香君:血溅诗扇的秦淮名妓,代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文人理想,侯方域:复社文人领袖,象征试图力挽狂澜的晚明士大夫阶层。世事无常,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的抗争与情感终将湮灭,唯有自然永恒冷眼旁观。
英雄,终成青史中的几行墨迹;爱情,都被时间碾作尘埃。
-4-
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
《桃花扇·第二十八出·题画》
女主角李香君因拒绝权贵的逼婚,以头撞地,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桃花,遂成"桃花扇"。鲜血溅在扇上,被点染成桃花,比真实的桃花还要鲜艳夺目。既写扇上桃花的凄美,也暗喻李香君刚烈不屈的气节。
李香君的血染桃花,不仅是对爱情的忠贞,更是对士人气节的映照——在南明国破家亡之际,一个风尘女子尚能以血明志,而许多士大夫却屈膝变节。
-5-
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人情遮盖两三分。
《桃花扇·加二十一出·孤吟》
世上的事十有八九往往都是含糊不明的,遇事总要看情面遮掩庇护几分。劝人处世不必太过认真。
传统社会:人情大于规则,含糊是润滑剂。现代社会:法治逐渐完善,但“中国式人情”仍难根除。
-6-
当年真是戏,今日戏如真;
两度旁观者,天留冷眼人。
《桃花扇·加二十一出·孤吟》
但凡读南明史的人,大都有些意难平。历史上的南明,在内斗中,猝然坍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当年真是戏,弘光帝沉迷戏曲误国;今日戏如真,观众为李香君命运落泪。今日观戏人,他日可会成为戏中人?
-7-
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桃花扇·第六出·眠香》
侯方域初遇李香君时题赠的诗句。这十四个字以植物意象暗喻人格境界,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象征。辛夷树(紫玉兰),指的是秦淮河畔那些表面清高实则依附权贵的"清客",而桃李花借指李香君——虽出身青楼却比所谓"清流"更纯粹。
-8-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
《桃花扇·第二出·传歌》
这句诗描绘了明末南京秦淮河的繁华盛景。这四句诗以绮丽笔触铺陈风月场表象,却暗藏大厦将倾的危机预兆,堪称中国文学中最具张力的"盛世危言"。当梨花混同飞雪,当春草成为秋日衰草,那些临水照影的妆楼,终将成为硝烟里的断壁残垣。
-9-
芳草烟中寻粉黛,斜阳影里说英雄。
《桃花扇·第十出·修札》
这两句浓缩了明末乱世中才子佳人的命运悲剧,构成了一幅“江湖儿女,国破山河,风雨飘摇,末世黄昏”的史诗画卷。
-10-
空楼寂寂含愁坐,长日恹恹带病眠。
《桃花扇·第十七出·拒媒》
在空空的楼阁中寂寞地怀着忧愁坐下,漫长的日子里病恹恹地带着病卧床休息。这是李香君独守空楼时的心理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