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骂宰相!

发布时间:2025-09-24 20:06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None那天晚上,长安下了一场大雨。

风很大,雨点砸在宫墙上,像是有人在敲门。

郑颢站在破庙门口,看着里头那个缩成一团的身影。

他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把外衣脱下来,披在了她身上。

你怎么来了?”万寿公主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郑颢没有说话,只是看了她一眼,然后转身扶她起来。

那一刻,他们成婚已经好几年,却是第一次这么近地看着对方。

这事儿要从头说起,还得从一纸圣旨开始。

那年是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刚即位没多久。

朝局不稳,外有藩镇,内有宦官,文官系统成了皇帝最能信任的一支力量。

而他本人,对科举考试格外上心。

说起来也不稀奇,唐宣宗年轻时就喜欢读书写字,甚至偷偷写文章让大臣批改,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进士。

做了皇帝后,他更是常常微服私访,跟士子聊天,问他们“如果你是宰相,会怎么干”。

所以当新科状元郑颢的卷子送到他案头时,他读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早,传下圣旨:选驸马,就他了。

这下,事儿大了。

郑颢并不是个无名之辈。

他出身荥阳郑氏,祖上出了12位宰相,父辈也是朝廷高官。

而且,他早就有婚约——对象是范阳卢氏的千金,两家门当户对,感情也好。

卢氏女儿绣过香囊给他,上面绣着“才子佳人”四个字。

他回赠了一幅《摘星图》,字写得极好,不是市面上那种应酬之作,是他夜里点灯熬油写的。

可惜,这些都没用。

一道圣旨下来,他连推辞的机会都没有。

卢家那边也很清楚,和皇家争,没好下场。

于是主动提出解除婚约。

郑颢那段时间几乎不出门,饭也不吃,书也不读。

有朋友劝他:“娶公主也不是坏事,往后飞黄腾达了,什么都有。

他说了一句:“但我没想过拿命换。

没人再说话了。

后来,成亲那天,整个长安都知道了这门“天作之合”。

可婚宴上,郑颢几乎没说话,万寿公主也冷着一张脸。

两人像是被并排放上台的木偶,谁也不看谁。

再后来,白敏中升任宰相。

郑颢开始频繁上奏,弹劾他贪赃枉法、结党营私。

外人看不懂,说这状元驸马怎么净干这种得罪人的事。

其实懂的人都知道,他这是在骂那场圣旨。

白敏中当年就是这桩婚事的撮合者之一。

郑颢嘴上不说,心里记着。

那会儿他做的是户部侍郎,管钱的。

他上书建议改革赋税制度,设常平仓,防止米价暴涨,结果被白敏中驳回。

第二天,他又写了一封更长的奏折,直接点名白敏中“误国误民”。

宫里人吓得不轻,说这人疯了。

可唐宣宗没生气。

他反而给了郑颢更多实权,让他主持科举考试,还升他做了礼部尚书。

这事儿有点反常。

按理说,驸马一般不会被放到实权岗位上,怕他们借势乱来。

但唐宣宗好像不怕。

有人说,是因为他认同郑颢。

也有人说,他是觉得,郑颢虽然嘴硬,心里还是向着朝廷的。

有一件事让很多人记得他。

那年春闱,他负责主考。

有个权臣的儿子,文章写得一般,但人家背景硬。

送了厚礼来,话也说得漂亮。

郑颢看完卷子,直接批了句:“文理混乱,不中。

那人不死心,又托人来求情。

郑颢只说了句:“我若徇私,何以对先人?

结果那年,权臣大怒,把他外放两年。

但再回来时,他依旧坐进了礼部的大堂。

不过说实话,他和万寿公主的关系,一直不算好。

公主脾气大,常常离宫出走。

有一次连夜跑出城,被宫人追了一整天。

郑颢听说了,也不急,就坐在书房里喝茶。

有人问他:“公主不见了,您不担心?

他说:“她不是小孩子。

可那天晚上下了雨,他还是出门了。

一路打着灯笼,骑马出了城。

在城西那座破庙里,他找到了她。

衣服湿透了,坐在角落里,没说话。

他看了她一会儿,什么也没问,脱下自己那件半旧的朝服披在她身上。

那一夜,他们什么也没说。

但第二天回来后,公主开始学着做饭,读书,练字。

郑颢也不再弹劾白敏中了。

两人开始一起出席宫廷宴会,偶尔也会在御花园里散步,低声交谈。

别人说,他们变了。

其实不是变了,是懂了。

郑颢后来主持了五次科举,三次政务改革,留下了厚厚一叠奏折和笔记。

去世那年,是公元860年,大中十四年。

朝廷追赠他为太师。

有人提议为他立碑。

碑上只刻了几个字:“状元驸马 郑公之墓”。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

参考资料: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

严耕望,《唐代职官表》,中华书局,1991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