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四个文胆、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和十三太保
发布时间:2025-08-18 05:37 浏览量:1
蒋介石用人有三个硬条件,一个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在一个是浙江老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个人绝对忠诚的。在蒋介石政府里,有四个文胆、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和十三太保之说。
四大文胆分别都是谁呢?他们分别是戴季陶、陶希圣、秦孝仪、陈布雷。
文胆一,就是蒋介石的老乡,在国民党内有第一才子之称的陈布雷。陈布雷是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蒋介石那篇慷慨激昂的抗战演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都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就出自陈布雷的手笔。
陈布雷
陈布雷在抗战中发表了不少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的抗日檄文,这些檄文使国人振奋,令日寇胆寒。但因他本人为人清高,不满蒋政府的腐败与贪婪,于1948年被蒋介石逼迫自杀。
文胆二,戴季陶。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早期革命生涯中历经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战争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他文笔犀利,擅长理论,是蒋介石的“宣传旗手”,又是其结拜 兄弟。
戴季陶
蒋介石推行的很多政策,背后都有戴季陶的出谋划策,他的代表作有《三民主义之哲学基 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其思想体系被称为“戴季陶主义”,后来成为国民 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因此被誉为蒋介石的“国师”。1949年国军溃败时,身在广 州的戴季陶在悲观中吞安眠药自杀。
三是陶希圣。
他早年主要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后来投笔从政,与汪精卫结交甚密,曾在 汪伪集团中任职,后迷途知返毅然与汪精卫决裂。
陶希圣
由于他理论修养深厚,不久就获得蒋介石重用,担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中央日报》总主 笔等职,成为蒋的“御用文胆”,在此期间他为蒋起草了《中国之命运》一书,此书奠定 了他国民党权威理论家的地位。1949年国民党大溃败后,陶希圣随蒋去台,担任总统府国 策顾问等职,1988年因病去世。
最后一位是秦孝仪。
他自幼博览儒家经典,国学基础深厚,且具有用毛笔速记的“技能”,因此受到蒋介石的青睐,24岁就担任蒋的侍从秘书,成为当时蒋身边最年轻的“文胆”之一。
秦孝仪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秦孝仪随蒋来台,历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务,在蒋身边工作二十余年。蒋介石去世时,宋美龄亲自点名他,负责记录撰述了蒋的遗嘱,由此可见秦孝仪在蒋家关系非同一般。2007年,秦孝仪在台湾因病去世。
蒋介石旗下,战将如云,他们为蒋政府立下汗马功劳。那这五虎上将都是谁呢?
五虎上将分别是: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
陈诚
陈诚的部队,全部都是德式装备,是当时国民党内部装备最好的部队。在蒋桂战争、中原大战期间,陈诚都是坚决支持蒋介石的。抗日战争期间,陈诚领导的土木系在淞沪战场上给予日军重击。后因肝癌在台北去世,终年67岁。
顾祝同
顾祝同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将领之一,在蒋介石北伐时,就留他看家,之后的军阀混战中,顾祝同极力支持蒋介石,也是蒋介石反共的先锋,打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就是他发起的,以后又在人民解放军进攻大西南中,指挥国民党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残余部队,继续抵抗。1987年在台湾去世。
刘峙
为什么把刘峙叫福将呢?他作战指挥能力一般,但运气非常好,很多胜仗都是靠运气取胜的。北伐战争攻打南昌时,指挥官王柏龄竟然神秘失踪,找不到指挥官的情况下,刘峙临危受命担任了指挥官,竟然还打赢了!在中原大战被人称“常胜将军”,到抗日战争中的“长腿将军”,见了日军就跑,到了解放战争中,福将也没福了,几乎被解放军打得全军覆没,被蒋介石骂成没脑子,他一生为蒋介石卖命,1971年死于台湾。
蒋鼎文
军阀混战中以“飞将军”蒋鼎文名震一时,在北伐战争、军阀混战中都是他威震敌胆的身影。蒋鼎文发迹于西安事变,张杨二将军捉蒋以后,在营救蒋介石,他东奔西走,自己愿意留下来给张杨二将军当被扣押的人质,这个举动使蒋介石以后对他无条件信任,开始了飞黄腾达的仕途。但在于日寇的作战中,特别是豫中会战,他轻易被冈村宁次击败,只得引咎辞职,后于1974年去世于台湾。
卫立煌
虎将卫立煌,卫立煌在抗日战争中有出色的表现,期间卫立煌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在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他和共产党的关系很好,也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结局最好的,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中共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病逝于北京。
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在黄埔军校都是教官一级的人物,在蒋介石的部队中,他们也是最早的军长、师长一级人物,可以说蒋介石的部队就是在这些人带领下壮大的。
他们分别是:陈诚、顾祝同、何应钦、刘峙、钱大钧、蒋鼎文、张治中、陈继承。
因为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同时也名列五虎上将,上面已经做了介绍,这次就不说他们四人了。
卫立煌
八大金刚之一何应钦,何应钦是蒋介石手下的2号人物,正因为是2号,他心里也就想着什么时候能登上塔顶呢?所以他对蒋介石不能说忠心,曾经两次对蒋介石有异心。一次联合桂系迫使蒋介石下野,再有一次在“西安事变”中,他想武力讨伐张杨二将军,实际上是想借张杨二将军的手除掉蒋介石。按说蒋介石应该对他痛下杀手了,但此人不管军中还是政界,都有很强的实力,蒋介石和他不得不互相利用。此人擅长养生,终年97岁。
钱大钧
钱大钧早年时候,在蒋介石北伐时,曾经用五六百人,大破陈炯明的4000部队,让蒋介石很赏识。后来就当了蒋介石的侍卫长,在“西安事变”中,还被张扬的部队打伤,于是在蒋介石心中分量更重。因为太贪财,国民党军中把他的名字倒过来,改了一下,叫他:钓大钱。此人也高寿,89岁死于台湾。
张治中
张治中虽然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但他和共产党的关系好,是蒋政府里唯一一位一次都没有和共产党部队打过仗的将军,他不但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反而对共产党做过很大贡献,在皖南事变后,就极力建议蒋介石继续国共合作,1945年还受中共委托,前往新疆解救了一百多名共产党干部,格局高、战略眼光强。后在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张治中被周恩来挽留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9年于北京去世。在八大金刚中,陈继承是位特殊的人物,他虽然深得蒋介石重用,但没什么大功,也没有什么大过,一生稳稳当当平步青云,于1971年在台湾善终。
十三太保是国民党早期的特务组织“蓝衣社”的13名骨干成员。
为什么叫“蓝衣社”呢?这个组织开始叫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是国民党内部的一个秘密军事组织,旨在帮助蒋介石从思想上,加强对军官以及军队的绝度控制。所以,其核心成员都是蒋介石的嫡系人员,个个都是蒋介石的狂热崇拜者,严格遵奉“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信仰。后来由于复兴社成员刻意模仿意大利“黑衫军”和德国“褐衫军”,统一着蓝衣黄裤,所以复兴社又被称作“蓝衣社”。蒋介石精心挑选了十三名亲信,让他们担任复兴社的骨干成员,他们是: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戴笠、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腾杰和胡宗南。他们被称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后来随着时局发展,这13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贺衷寒,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后成为反共先锋,1950年去了台湾,担任交通部长,72年因骨癌病死。邓文仪是蒋介石的侍从副官,后任陆军中将,48年败退台湾,98年才于美国去世,高寿了。
康泽
康泽,1948年被任命襄樊司令长官,在作战中被解放军俘虏,后来改造的好,被特赦,担任全国文史专员,67年病逝于北京。
桂永清
桂永清,在抗战中怯战,但在解放战争却为国民党鞠躬尽瘁,那时他担任海军的副总司令,因为海军总司令是陈诚挂职的,实际上海军的大小事务都是桂永清一人管的,后担任参谋总长,累的心脏病发做死了。
刘健群,蓝衣社的三大理论家之一,因为说得比做得好,渐渐失宠,后阪依佛门。1952年复出,但不久就死于心脏病。
戴笠
戴笠,这就不用介绍了,介绍他的文章太多了。
酆悌,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周恩来是他的老师,四一二政变时,周恩来被国民党逮捕,是酆悌念及师生之情,悄悄放了周恩来,后来,他又保释了中统逮捕的共产党人华克之,蒋介石非常恨他,借长沙败退时的文夕大火一案枪毙了他。这也是一个为共产党做过杰出贡献的人物。
郑介民
郑介民,长期在戴笠手下工作,戴笠摔死后,他还在军统,好笑的是,他的死,和一般人真不一样,他是1959年在台湾自己家里吃西瓜时吃死的。
曾扩情,在西安事变中公开替张杨二将军说话,说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这让蒋介石恨上了他,中国解放后,蒋介石败退台湾时,不批准他去台湾,他想去香港又没有钱,于是出家当了和尚,当了和尚还是被解放军发现给捉住了。就因为在西安事变中替张扬二将军说过话,周恩来保护了他,在北京寿终。
曾扩情 右
梁干乔,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加入共产党,后又见风使舵加入国民党军统,戴笠很讨厌他,他又投靠胡宗南,投靠胡宗南后,他的部下又接二连三地投靠共产党,后被胡宗南骂的抑郁而死。
肖赞育,是蒋介石的侍从参谋,在西安事变,他一枪不发就投降了张扬的部队,但他人缘好,蒋介石要杀他时,多人求情,给办了一个“取保候审”,他的情商就是高,后来一步步还得到了蒋介石的谅解,被授予陆军中将,1999年,94岁才去世。
腾杰,在蒋介石下野时,就建议蒋介石建立复兴社,后来复兴社的宗旨,主要意思就是他给蒋介石的那份建议书。后2004才在台湾病逝。
胡宗南,是蒋介石东征、北伐、统一、剿匪、抗战、戡乱、保台诸战役,全程参与的唯一黄埔学生。他骁勇善战,深谋远虑,善于统御军心,加之又深得蒋介石的宠爱,便得以在短短的十年军事生涯中,在西北迅速站稳了脚跟,成长为威震大西北的一代悍将。1962年病逝于台湾,享年65岁,蒋介石亲自为他抬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