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旧藏首秀!明代古琴、乾隆烛台领衔,传承清晰太难得——东京共成秋拍
发布时间:2025-09-23 19:01 浏览量:2
東京共成2025秋季拍賣會將在9月27日-9月28日在東京共成拍賣東京主會場隆重舉行,本場拍賣特別征集到品質上乘且來源清晰的日本名家舊藏,其中包含宗海堂舊藏,渡邊石樵先生舊藏,三龍堂舊藏,長谷川長宜堂舊藏,水戶幸古美術商店舊藏,竹內百華堂舊藏,山田佛像佛畫古美術專門店舊藏,黑川溫故堂書畫古美術商店舊藏以及多位日本重要私人藏家舊藏首次亮相本次拍賣會,精彩紛呈,不容錯過!
本場重點拍品,「LOT108張大千 二十一言書法長聯 贈余中英」、「LOT111鄭板橋 書法四條屏」 「LOT405董其昌 清泉」「LOT638明代 仲尼式秋嘯古琴」「LOT806清乾隆宮廷御製銅鎏金二龍戲珠大燭台一對」等眾多來源清晰傳承有序的藏品呈現 ,經歲月洗禮,彌足珍貴,不僅為收藏界提供了難得的入手機會,更對研究中國藝術史具有重要價值。
東京共成拍賣誠邀全球收藏家、藝術愛好者和歷史學者,一同見證這場藝術與文化的盛宴,探索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故事,感受它們所承載的時代精神和藝術魅力。
東京共成2025秋季拍賣會
W:265,D:32,約7.6平尺*2
紙本立軸
JPY:3,000,000~
此件行書二十一言聯,係近現代國畫大師張大千(1899–1983)於1948年手書,贈予摯友余中英 成都第九任(1899–1983)。
立軸,水墨絹本(1948年作),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
題識:集夢窗 西樵 稼軒 信齋 片玉 安陸 白石 澜窟
中英先生方家正之 戊子(1948)四月 蜀郡張大千爰
釋文:「對滄江斜日,空白一分頭,郢客高歌,愛將蕪語追前事;問嶺外風光,化作雙飛羽,杜郎俊賞,只有梅花是故人。」
融古人詩意為新境,情思深婉,筆意遒健。此種「集句詩」尤見張大千之學養與才情,亦寓贈友之深意。
余中英,原名餘世澤,又名餘烈,號興公,四川省郫縣(現成都市郫都區)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書法家、畫家。1940年曾任成都市第九任市長、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工書法,善丹青。早年書法曾受教於趙熙,繪畫及篆刻曾得齊白石親授。書法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
1935年蜀藝社成立,蜀藝社成員相對廣泛,先後主要成員有芮敬於、羅一士、馮灌父、林君墨、高少安、江梵眾、蕭興元、餘中英、葉少堯、蕭澤圃、未辛一及青年學生熊岷、潘某等。時因抗戰,外地入川書畫家日益增多,蜀藝社積極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溝通其與本地書畫家的關係,其中張采芹亦起了很大作用。該社曾邀張大千、徐悲鴻、黃君璧、謝稚柳、馬萬裏等名家參與藝術交流。
抗戰爆發後,張大千離開北平,先居青城山上清宮,1938年輾轉寓居成都郫縣太和場(即犀浦團結鎮)的鐘家大院,1940年前往敦煌臨摹壁畫276幅,恢復莫高窟編號,並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學術與藝術價值並重。自敦煌歸蜀後,在此期間創作佳作眾多,成就極為珍貴。此幅贈余中英先生的二十一言聯至今罕見,以表達深厚友情與敬意之作。作品筆力勁健,行筆流暢自然,字裡行間溫潤含情,既展現張大千書法藝術之精妙,又折射兩位文化名流間的知音之誼。
行書內容與情感表達中可窺見:張大千在抗戰歲月中雖漂泊,仍心懷故友;餘中英亦以誠待人,鼎力支持藝術創作。此幅書法不僅為藝術珍品,更是抗戰時期成都文化圈中名流友情與藝術交流的生動見證。
來源:日本重要私人藏家
參考:中國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賣會 LOT1517 張大千(1899–1983)致黃君璧「才子英雄」行書聯 附图
W:133,D:43.5(X4),約5.2平尺每幅
Lot 115 《啟功 書自作詩十二屏》
W:44.5,D:50,約2平尺(X12)
紙本十二條屏,帶木箱
JPY:500,000~
Lot 202 《溥儒 秋山樓閣圖》
W:128,D:42.5,約4.9平尺
設色紙本立軸,《國畫—中國書畫名家作品》p202,
中國畫報出版社2017年出版
JPY:200,000~
Lot 203 《齊白石 藤蘿繞翠》
W:138,D:34,約4.2平尺
設色紙本立軸
JPY:100,000~
Lot208 《張大千菩提葉佛教羅漢》
W:31,D:24,約0.7平尺(x2)貝葉:W:14.5,D:20
設色貝葉鏡框
JPY:300,000~
菩提葉,自佛教東傳中土以來,便以其心形葉脈與「大徹大悟」的象徵意涵,成為僧眾書經繪佛的重要載體。自南朝梁武帝迎菩提樹入華,至唐宋以降,菩提葉畫逐漸成為佛門至寶,或繪佛像,或書經偈,其纖脆如紗的質感與精美的葉脈紋理,賦予作品一種超脫凡塵的靈性之美。
清代乾隆一朝,宮廷如意館專為皇帝與太后製作菩提葉佛畫,其中尤以羅漢題材最為盛行,象徵護佑、長壽與法力,並常作為御賜之禮。近代四川安岳文保中心發現的一套同治年間御賜菩提葉羅漢畫,便是賞賜給安岳籍翰林陶紹緒的稀世組畫,與北京故宮、台北故宮及歐美館藏相互輝映,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重要實證。
張大千深研傳統佛教藝術,又博採中外繪畫之長。在其創作中,嘗試以菩提葉為載體,描繪羅漢聖容,延續千年佛畫脈絡。大千以精謹工筆、明豔設色於盈尺菩提葉間構築浩瀚佛境,使「葉中有畫、畫中見葉」的傳統境界煥發新姿。畫中羅漢或禪定、或對語、或施展神通,神態各異而栩栩如生,不僅再現佛教聖像的莊嚴威儀,更融入大千個人藝術語言,使之超越單純供奉之用,而成為承載宗教信仰、美術史意義與文化交流價值的藝術瑰寶。
此幅《菩提葉佛教羅漢》,既承繼自唐宋以來的菩提葉畫傳統,又呼應清宮御製羅漢畫的莊嚴氣象;同時結合張大千之妙筆與個人藝術視野,使這一特殊佛畫形式獲得了現代轉化,堪稱宗教藝術與近現代書畫史交織之代表作。
Lot 209 《王雪濤 花卉蟲草冊頁六開》
設色紙本冊頁
Lot 230《溥儒 十醜圖冊頁十開》
W:8.5,D:8
Lot 301 《齊白石 畫集冊頁十二開》
Lot 303 《十一世紀 雲龍圖》
水墨紙本立軸
Lot309《齊白石 花開富貴》
W:95.5,D:34,約3.7平尺
Lot 327《張大千 荷花圖》
設色紙本立軸
Lot 401 《徐渭 八方和財圖》
W:137,D:42,約5.2平尺
水墨紙本立軸
JPY:1,200,000~
明代大寫意大家徐渭,工書善畫,尤以潑墨花鳥聞名於世。他的作品筆墨縱橫,氣勢豪放,常以率意揮灑傳遞胸中逸氣,開創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水墨寫意風格。
此幅《八方和財圖》,畫中荷花亭亭,清姿脫俗,蟹影橫行,神態生動。荷花寓意清雅高潔,螃蟹象徵富貴和財,花與蟹相映成趣,構成了「和財」吉祥的意象。畫面既具生活情趣,又蘊含美好祝願,展現出徐渭筆下獨特的詩意與機趣。
此作不僅是徐渭抒寫胸臆、寄託性靈的代表之作,也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祈願「和合共生、財運興隆」的吉祥寓意,極具藝術與收藏價值。
Lot404《唐 絹本瀝粉描金釋迦牟尼三尊像》
W:40.5,D:105,約3.8平尺
絹本鏡框,帶盒
此幅作品創作於盛唐至中晚唐時期,以精良絹本為底,先以瀝粉堆塑佛身衣紋及背光,再施以金泥描繪,紋飾層次分明,線條挺拔有力,金彩輝映之下更顯莊嚴肅穆。畫中釋迦牟尼結跏趺坐於中央,兩側菩薩侍立相隨,儀態雍容,構圖嚴謹對稱,氣象宏闊,充分體現了唐代佛教藝術的鼎盛風貌與恢弘格局,歷經千餘年傳世,此作雖有自然磨損之痕,卻絲毫不掩其整體風采,反而增添了古雅沉厚的藝術氣息。唐代絹本瀝粉描金佛畫傳世極為罕見,多為皇家供養或高等級寺院所制,承載著宗教儀軌與莊嚴信仰。本幅不僅具備佛教供奉的精神意義,更在美術史價值與中日文化交流史層面上具有重要地位,堪稱彌足珍貴的佛教藝術瑰寶。
Lot 405《董其昌 清泉》
W:113,D:41,約4.1平尺
設色紙本立軸
Lot 505《劉繼鹵 虎》
W:134,D:67.5,約8.1平尺
文物商店舊藏,設色紙本立軸
JPY:100,000~
Lot 516《張大千 潑彩黃山第一境》
W:64.5,D:41.5,約2.4平尺
此作以張大千獨創之潑彩筆法描繪黃山奇境,氣象雄渾,筆墨縱橫,渲染中見蒼茫雲煙,墨彩交融間展現山川壯麗,既有唐宋山水的渾厚傳承,又融入西方色彩觀念,形成大千自成一格的藝術語言。
《潑彩黃山第一境》非徒寫景,更寓胸中丘壑之奇想。畫面中峰巒層疊,雲霧翻湧,視覺上開合有致,氣韻上動靜相生,將黃山的雄奇、險峻與靈秀表現得淋漓盡致。張大千以潑彩再造山水格局,不拘筆墨而得大境界,正是其鼎盛時期藝術的代表成就。此幅不僅為張大千潑彩山水的重要實例,更展現了東西藝術融合與二十世紀中國繪畫革新的高峰,堪稱國際藝壇矚目的里程碑之作。
Lot 521《張大千 青嶂煙深》
W:109,D:34,約3.3平尺
設色紙本立軸
Lot 602《文物商店舊藏 清代花瓶三只》
H:20,H:18.5,H:26
帶文物商店發票
JPY:30,000~
Lot 603《清 康熙青花五彩將軍罐》
H:40
JPY:300,000~
此件康熙青花五彩將軍罐,通體造型端莊,器形碩大,肩闊腹豐,以五彩為衣,色彩鮮明而層次分明,線條剛健有力,盡顯將軍罐之威武氣度。康熙五彩,承明末遺韻而更趨成熟,於青花基礎之上施加紅、黃、綠、紫等釉上彩,雅麗多姿,堪稱清代彩瓷之典範。本品不論胎體堅緻、釉色光潤,還是繪畫工筆細膩的筆觸,均體現了康熙時期制瓷工藝的鼎盛水準。將軍罐原為陳設與實用兼備之器,常成對燒造,寓意鎮宅納福。此罐體量宏大、紋飾華美,保存至今殊為難得,實為康熙彩瓷藝術與皇家氣度的傑出代表。
Lot 616《1979年全棉紙五星貴州茅台兩瓶》
1007克 / 972克
JPY:1,000,000~
1979年茅台酒總產量1.144噸,當年的零售價約為8元,本件拍品原廠全棉紙包裝醬香型53度
參考2021中國嘉德春拍LOT3991 兩瓶成交價207000人民幣
Lot 626《清乾隆施天章款竹刻人物故事筆筒》
H:15,直徑:13.5
JPY:200,000~
Lot 638《明代 仲尼式秋嘯古琴》
H:10,W:127,D:21
JPY:500,000~
「秋啸」琴,形制为仲尼式,乃两宋古琴传世之经典。此琴通体髹玄色大漆,内蕴鹿角灰胎,琴体宽扁舒朗,气韵古朴沉静,正是宋琴风度。紫檀作轸、雁足,润泽如玉,可见其品级非凡。
琴身断纹交错,如蛇腹逶迤、流水潺湲,间有冰裂莹然,似岁月凝痕、天地雕镂。古籍有云:“五百载生蛇腹,千岁现流水冰纹。”此琴断纹之丰富瑰丽,非千年光阴不可成,乃物之寿者、琴中尊宿。
琴背刻“秋啸”二字,行草潇洒,有秋风清啸、林木振动之姿。龙池两侧题铭:“登崇高兮,飒飒放怀;临清流兮,泠泠忘机”,笔意超逸,似见高士临流仰山、心与天游。下钤“壹菭岑斋”小印、缀“淑穆恬虚”大印,皆清雅含蓄,暗合琴德。
其音苍茫浑厚、松透旷远,指下恍闻秋风振壑、孤鸿掠空,有天地清肃之概。历代文人宝之、护之,故保存如新,丝毫无损。此琴不仅器形完整、断纹称绝,更兼有铭、印、音、史四美,实乃琴中清逸、世外雅音,可珍可藏,可抚可诵。
此琴曾出現在明治九年(1876)二月園山勝會當時日本人記載此琴為中國明代!
來源:宗海堂舊藏
明治九年二月 《園山勝會圖錄》
參考:中國嘉德2023春季拍賣會LOT4612 明金聲蕉葉式古琴1.725萬成交
Lot 702《清 銅鎏金觀音菩薩坐像》
H:17
Lot 703《明 永樂銅鎏金綠度母坐像 》
H:13.5
大明永樂年施款,帶原盒
JPY:800,000~
度母,梵名為Tara,全稱「聖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之為「多羅菩薩」。度母實為觀世音菩薩之化身,有二十一種化現,而綠度母則為所有度母之主尊,總攝其餘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能救八種苦難,故又稱為「救八難度母」。此尊就展現了綠度母慈悲護持,濟世度人的莊嚴妙相。此像髮髻高盤,發絲清晰可見,頭戴五葉花冠,花冠下餘額際還裝飾有華美的瓔珞,於永樂造像中較為少見,當是受到西藏造像的影響。耳邊繒帶向上翻轉,雙耳垂肩,飾大耳珰。面相方正,眉間飾白毫,雙目低垂,嘴角略向上翹,透露出菩薩悲天憫人之義。上身袒露,腰部微扭,重心傾向一側,雙乳微微隆起,腰腹細軟,呈現女性柔美婀娜之姿。上身所著帔帛從雙肩繞兩臂內側自然垂下,胸前飾多組珠串式瓔珞,裝飾繁縟精美。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其左右亦有珠串式瓔珞裝飾,手腕、臂及足部均佩釧鐲。度母坐在雙層束腰型蓮花座上,左腿橫盤,右腿前伸,右足踏於蓮座伸出的蓮花之上。左手當胸撚盛開蓮花之莖,右手結與願印,手足的關節、肌肉感刻畫寫實而柔軟。臺座為雙層束腰仰覆蓮形式,上下邊緣飾聯珠紋,蓮瓣滿飾臺座一周,造型挺立,對列工整,瓣頭部略向上翹,飾卷草紋,具有永樂前期的典型特點。明代宮廷造像的頂峰是永樂和宣德兩朝的藏式佛像,其風格形成源起於元朝。永樂宮廷「御用監佛作」作為最高權力的佛像製作機構,彙集了中原、藏地和尼泊爾的造像高手。他們繼承了元代宮廷造像「西天梵相」風格,在力求符合佛法原旨和儀軌的同時,以別出心裁的構思,變革鑄成獨特的北京宮廷風格,使得造型更加完美成熟,提高冶煉和鑄造技術,彰顯出雍容華貴的皇家藝術氣派,見證了明代漢藏民族之間的融洽關係和頻繁的文化交流,是明朝宮廷藝術的極大成就。
Lot 712《北魏刻銘文銅佛坐像》
JPY:300,000~
此尊銅佛坐像,鑄造於北魏時期,通體精銅鑄成,造型端嚴古拙,風格典雅純粹。神情寧靜,面容瘦長,鼻樑高挺,雙目微合,眉眼之間展現出北魏佛像特有的清峻之風。衣紋疏朗,呈“褒衣博帶”之態,線條簡練而富有節奏,凸顯北魏造像纖瘦挺拔、氣韻超塵的藝術特徵。
尤為珍貴的是,此像臺座處刻有銘文,記載了歷史資訊、不僅為本像提供了確切的歷史座標,也見證了北魏佛教信仰的盛行與社會風貌。銘文與造像相輔相成,使此尊佛像兼具藝術與文獻雙重價值。北魏是中國佛教藝術的轉折與高峰期,鮮卑民族的審美與中原佛教造像傳統相互融合,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本尊體量雖不大,卻氣象莊嚴,工藝精湛,銘文清晰,實為研究北朝佛教藝術與社會文化的難得之作,亦具收藏與學術之雙重意義。
Lot 801《清光緒黃地粉彩花卉紋大碗》
H:9.5,直徑:21
JPY:300,000~
Lot 806《清乾隆宮廷禦製銅鎏金二龍戲珠大燭臺一對》
H:45
JPY:1,000,000~
五供,又稱“泰山五供”或“佛前五供”,由香爐一只、燭臺與花觚各一對組成,陳設於宗祠廟宇與宮廷佛堂,供奉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品,寓意供養圓滿。此對銅鎏金大燭臺,正是乾隆朝宮廷禦制五供中的燈具部分,專為皇家祭祀與佛堂供奉而制,地位崇高,象徵照徹法界、光明普照。本器以精銅失蠟鑄造而成,體量宏偉,通體鎏金,金色光華燦然。燭臺身飾雙龍纏繞,昂首追逐火焰寶珠,構成“二龍戲珠”祥瑞之象,寓意國運昌隆、皇權至尊。龍鱗鏨刻精細,姿態矯健騰躍,氣韻生動,盡顯乾隆盛世工藝的華麗與威嚴。清代宮廷銅器製作以乾隆時期最盛,工藝爐火純青,常見鎏金、鏨刻、嵌絲、灑金等技法,並以豐富的“皮色”追求古雅與華美。本對燭臺承襲古制,又融入乾隆博雅好古的趣味,與慈寧宮鹹若館以及欽安殿所藏五供祭器可資對比,唯本品雕飾更為繁麗,格調更高。作為五供中關鍵的組成部分,此對鎏金大燭臺不僅是佛前聖器,更是乾隆禦制宮廷祭器的象徵之作。其恢宏的氣勢與華美的工藝,使其成為清代宮廷禮制、藝術與信仰的珍罕見證,
來源:日本重要私人藏家
參考:北京保利2021秋拍LOT5570
參考:蘇富比2008春拍LOT2826
Lot 814《明 白玉龍首杯》
H:10
JPY:200,000~
Lot 817《清乾隆和田白玉童子拜觀音插屏》
H:33,W:20,本體:H:23.5,W:16.3
Lot 828《清乾隆銅鎏金掐絲琺瑯上師坐像》
H:17.3
JPY:300,000~
狻猊,又作“狻麑”,原指獅子,後被傳為龍生九子之一,性喜靜不喜動,尤愛煙火,常為佛教法座、香爐之飾,寓意守護佛法、驅邪納祥。
此薰爐以精銅鑄造,結構由狻猊鈕、蓮花臺與菩提座三部分組成,設計層次井然。蓮瓣底座可轉動,象徵蓮華輪轉之意。爐蓋如蓮蓬,中央端坐一狻猊,昂首注視前方,雙目圓睜,口張露齒,威儀凜然。其身中空,與爐蓋相通,焚香時煙霧自口吐出,宛如瑞獸吐霧,極具神秘與靈動之感。
工匠於細部刻畫尤見功力:鬃毛捲曲,肌體勁健,神態生動,盡顯狻猊猙厲而神聖的特質。蓮花座則清雅端莊,柔美與莊嚴相映成趣,充分展現遼代金銅造像剛柔並濟的藝術風格。
與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遼代“獅子蓮花三足銅爐”可參照對比,本品工藝更臻精美,造型亦更為威嚴華麗。其來源可比香港佳士得舊藏,具重要的藝術與宗教價值,是遼代佛教禮器與金銅藝術的珍罕之作。
來源:日本重要私人藏家
參考:西泠印社2025春拍LOT1031
Lot 916《明 銅鎏金三足饕餮紋香爐》
H:25,W:19
Lot 1001《清乾隆松石綠釉粉彩纏枝花卉紋雙耳瓶》
H:15.7
Lot 1009《清乾隆碧玉禦制獸鈕印璽》
H:6.4,W:4.6,D:4.6
JPY:200,000~
温馨提示:非域鉴官方的保真专场,此为外部拍卖会,请参拍前在线点击获取品相报告和细节图片,确认过品相和细图后,再注册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