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即位后只有两个亲弟弟在世,为何他们的结局都十分凄惨?

发布时间:2025-09-23 19:32  浏览量:3

雍正驾崩的那个夜晚,新皇帝乾隆即位时,身边真正的亲弟弟只剩两人:一个是桀骜放纵的弘昼,一个是才华横溢却性情偏执的弘曕。

兄弟三人,原本该是“手足同心,其利断金”,可一旦权力介入,手足之情瞬间成了最脆弱的幻象。

乾隆一边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身份,一边是割舍不掉的骨肉亲情,最终却不得不亲手看着弟弟们走向凄凉结局。

1735年秋天,雍正驾崩,年仅二十五岁的弘历被推上了大清帝国的最高宝座。

年轻的皇帝刚一登基,就面对一个尴尬的局面:父亲雍正虽然把大清从康熙晚年的党争烂摊子里救出来,但也因为铁腕过猛,把宗室和满朝大臣都得罪得不轻。

雍正的“紧箍咒”式治理,固然换来了吏治整肃,却也让皇族人人心里憋着火。

乾隆明白,如果自己还沿着父亲那套路子走,很可能刚坐稳龙椅,就会面对四面楚歌。

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子——摆出一副宽仁、亲厚的姿态。

雍正死后没多久,乾隆就把当年被圈禁、打压的宗亲们一一释放,有的还恢复了爵位。

对满朝文武,他也换了种腔调,不再动辄廷杖、抄家,而是用一种温和的口气来拉拢人心。

除了对宗室示好,乾隆还明白得民心的重要。

他在位初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多次免除赋税、赈济灾荒。

对百姓来说,能少交点粮税,比什么都实在。

乾隆的聪明,还在于他并没有一味放松。

他虽然收起了雍正那副咄咄逼人的面孔,但在关键地方,他一点没糊涂。

比如军权,他牢牢抓在手里。乾隆六年恢复木兰秋狝表面是打猎,其实是整顿旗人军纪,让八旗子弟别忘了刀枪的本事。

对外,他也紧盯边疆局势,贵州苗疆、准噶尔部的风吹草动,他都亲自下谕处理。换句话说,他把“宽政”当作润滑油,却从不放松对权力的控制。

乾隆的性格里,既有读书人的自信,又有帝王的精明。

他自称春秋正富,意气风发,觉得大清在自己手里必能更进一步。

于是,他大张旗鼓修书立典,《四库全书》的编纂就是在这种豪情下开局的;他又热衷于营造气派,命人扩建圆明园、重修宫殿,把自己的气度摆在了实实在在的山河楼阁之中。

在乾隆刚登基的那些年,大臣们发现:这位年轻皇帝不像雍正那样绷着脸训人,他谈笑风生,还喜欢吟诗作赋。

但当朝政需要拍板时,他又一点不含糊,说一不二,甚至比父亲更懂得戴着笑脸使铁腕。

宽容是手段,掌控才是目的,这才是乾隆的真面目。

也正是在这样的格局下,他的两个弟弟——弘昼与弘曕——一开始都得到了不小的优待。

乾隆想着用亲情来稳住宗室,可惜这份“好心”最终没有换来温情的结局。

兄弟们各有性格,也各有毛病,而乾隆的皇帝身份,决定了他终究只能是天子,而不是阿哥。

在乾隆的两个弟弟里,弘昼是最“另类”的一个。要说起他,那真是“戏精”加“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先看他的出身:雍正第五子,母亲出身耿氏,家世清白,又得父皇疼爱。

乾隆即位之后,为了表示兄弟情深,干脆把雍亲王府连同里头的财物都赏给弘昼。

这待遇,说是锦衣玉食都算轻的,简直就是把兄长的手心捧成了银票递过来。

可弘昼这人,偏偏就是不会低调做人。

他仗着皇帝兄长的宠爱,行事越来越放浪形骸。

有一次上朝,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和军机大臣讷亲吵起来,最后干脆一拳揍过去。

要知道,军机大臣在清代地位何其重要,放在旁人身上,早就人头落地。

但乾隆在场呢,他却装作没看见,既不怪罪,也不追究。

这一幕传出去,文武百官个个噤若寒蝉,谁还敢得罪这位和亲王?

于是,弘昼敢打人成了朝堂上无人敢提的秘密。

弘昼的狂放不仅体现在朝堂,更体现在生活。他不喜欢和兄弟们一样拘泥于礼仪,而是偏爱“及时行乐”。

喝酒、吟诗、胡闹,都是他的日常。甚至他自己还写过一首《金樽吟》,直抒胸臆:对皇位没兴趣,只愿把酒言欢、享受当下。

这首诗,后来被人称作救命诗——因为写明白了“我没野心”,等于在帝王心里留了一线生机。

但就算这样,弘昼依旧没能避免是非。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弘昼突然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史书对其死因讳莫如深,有说因病暴亡,也有传言因言行过度,被皇帝暗中“收拾”。

无论真相如何,这位曾被称为“荒唐王爷”的和亲王,最终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

如果说弘昼的结局,是荒唐中带点无奈,那另一个弟弟弘曕的故事,就更像是一出高开低走的悲剧。

弘曕比乾隆小二十二岁,出生在圆明园,所以小名就叫圆明园阿哥。

乾隆对这个弟弟的感情一开始非常真挚。

小孩子在园子里玩耍,皇帝哥哥叫他过去说话,他却吓得撒腿跑掉。

乾隆虽然当时心里有点不快,但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把随侍的太监骂了一顿,觉得是他们没照顾好,让小弟弟受惊。这样的宠爱,可以看出乾隆的手足之情一开始是真的很深。

为了让弘曕有出息,乾隆特意请来当时大名鼎鼎的诗人沈德潜当他的老师。

要知道,沈德潜可是文坛泰斗,弟子里出了不少名家。

弘曕果然不负所托,诗文俱佳,藏书无数,书房的规模堪比王府。

他的文采,在宗室里算得上鹤立鸡群。乾隆一度觉得,这个弟弟能成为家族的文雅代表。

然而,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

弘曕十八岁时,就被委以重任:管理武英殿、圆明园护军、造办处,权力不小。

年轻人突然握有这么多实权,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亲王之子,后来又过继为果亲王嗣子,一时风光无两。

财富和权力双双到手,让他渐渐飘了起来。

弘曕最大的毛病就是贪财。

按理说,他身为王爷,本就享受优厚俸禄,还继承果亲王的产业,可他偏偏不满足。开煤窑、敛财、强占民产,几乎成了他的副业。

他对下人严苛,对百姓冷酷,却在自己生活上极尽奢靡。

更糟糕的是,他还仗着身份插手政务,为亲信打招呼,甚至沾手盐政和人参买卖。这在乾隆眼里,无异于触碰红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盐政案发,牵扯出弘曕以人参偿债的丑闻。

乾隆这才彻底爆发,把他所有的荒唐行径一一清算。

结果,弘曕被剥夺爵位,从郡王降为贝勒,还罚了巨额银两。这对一个皇弟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从此,弘曕被迫闭门在家,心情抑郁,郁郁寡欢,没多久就病倒了。

乾隆听闻消息,亲自去探望。病榻上的弘曕叩头谢罪,乾隆忍不住落泪,说自己原本只是想借处罚磨练他的性子,没想到竟然逼得弟弟一病不起。

最终,乾隆在他临终前恢复了郡王的封号,但一切已太迟。乾隆三十年(1765年),弘曕病逝,年仅三十三岁。

乾隆在弟弟死后痛哭不已,追谥为“恭”,还为他建造规格极高的墓葬,以示补偿。可不管怎样,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弟,终究没能逃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命运。

如果说弘昼荒唐一生却活得洒脱,弘曕则是聪慧一生,却败在欲望与僭越上。

乾隆在两位弟弟身上,既尝尽亲情的温暖,也品过权力的冷酷。

结语:

乾隆这辈子,最纠结的地方就是亲情与帝王心的角力。

对两个弟弟,他并不是没有感情。

弘昼从小和他一起读书,玩伴般的亲密让他难以真正下狠手;

弘曕更是自己一手提拔、寄予厚望的才子,年纪轻轻就成了乾隆的掌上明珠。

可惜的是,帝王之位注定不容半点感情用事。

弘昼殴打大臣,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那只是荒唐,不至于威胁政权;

弘曕插手盐政,收受贿赂,僭越礼仪,那就绝不能容忍。

乾隆表面上还是兄长,但内心清楚,真正的身份是天子。

手足情深,最终还是输给了铁一样的权力逻辑。

他也不是铁石心肠。弘曕病重时,他亲自到床前探望,拉着弟弟的手哭得泣不成声;

弘昼死后,他在谕旨里称其秉性纯诚,满纸都是不舍。

可这些情感,都只能在事后流露。

生前,他必须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公断恩怨,不留情面。换句话说,乾隆能哭,却不能退让。

这或许就是帝王家的悲剧。兄弟们本应同气连枝,却在权力的阴影下渐行渐远。

参考信源:

熊剑平. 亲情抑或权力:乾隆皇帝纠结的取舍[J]. 文史天地, 2015, (05): 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