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1938~1944,这一时期的郭沫若无可非议
发布时间:2025-09-22 22:36 浏览量:2
《阵地》:1938~1944,这一时期的郭沫若无可非议
随着电视剧《阵地》在央视热播,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并不算啥新鲜事,但凡有郭沫若三字登场亮相的地方,都会引发新一轮舆论的交口。但这一次,郭沫若无可厚非。
骂郭沫若是永远的时尚,但并不适用于《阵地》
骂郭沐若,无非三板斧:一是被鲁迅揶揄过,二是渣男,三是考古罪人。
郭沫若当年和鲁迅的骂战,收获了如今那句著名的“远看郭沫若,近看一条狗”。其实这话乃坊间的讹传,鲁迅只回过他一句“才子加珂罗茨基”,这个“珂罗茨基”并非“柯基”同胞,而是日语里的“流氓”的意思。而且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里的这句,针对的也不是郭沫若一人,而是整个创造社。
反过来郭沫若确实真真骂过鲁迅,骂他“不得志的法西斯蒂”,骂他“资本主义前的最后一个封建余孽”。创造社出道那会,骂胡适的翻译垃圾,骂鲁迅的小说不行,骂周作人的文学评论差劲,茅盾和徐志摩也统统不行,后来创造社火了,跟大佬们一样都拿着商务印书馆的订单,也就不骂了。
“远看郭沫若,近看一条狗”的讹传,更多处于对郭沫若情史的不堪。包办婚姻的这段按下不表。和佐藤富子的那段,人家不惜和父母断交奔赴爱情,且为他生下五个孩子,他却偷偷一走了之,委实说不过去。但人家那是在日本宪警的盯梢下,抛妻弃子偷偷回国抗战,故也有人说他是“王佐断臂”。和于立忱、于立群姊妹的那段,有诸多不堪,甚至害人家搭进性命。原配为他一生活寡,名门闺秀的姊妹的自杀,富子说“为了郭沫若,自己活得向条野狗”,郭沫若的情史似乎渣得一塌糊涂。放在当下文艺界,难逃“污点艺人”的大名单。
至于他冒进考古,挖定陵,拆北京城墙以及由此带动各地城墙等文物尽毁,千古罪人的骂名难辞。还好他心心念念的长陵、乾陵和秦始皇陵最终得以幸免于难。
骂郭沫若是永远的时尚,但这些与电视剧《阵地》无关。《阵地》以1938~1944年抗战为背景,讲述的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桂林,以笔为枪,统战抗日的故事,而且是文化群像的塑造,跟郭沫若的私人感情生活毫无关联。
不仅敢骂蒋介石,逃亡后还敢回国接着干
郭沫若不仅骂鲁迅,连蒋介石也骂。
1927年“4.12政变”前夕,郭沐若在南昌朱德家中写下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号召全民反蒋。文中郭沐若言辞犀利,直接骂“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实力的中心力量”“他的总司令部就是反革命的大本营,就是惨杀民众的大屠场”“我现在只把他三月二十三日在安庆屠杀党员、屠杀民众的最近的逆迹向我们的同志及各界民众公布”。文章一面经由武汉《中央日报》发表,一面在南昌以小册子形式广为散发。郭沐若凭此一战封神,俨然成为工农武装代言人,以及武汉政府反蒋功臣。
而在此之前,蒋介石则是郭沐若的“伯乐”。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决定率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沐若弃笔从戎,被任命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蒋介石也算慧眼识珠,又委任他为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直接将他收入自己帐下。蒋是真心器重,不仅南昌演讲时让他从旁传话,还许以他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和300大洋月薪。然落花付流水,郭沫若终在1927年“宁汉斗争”的关键节骨,给蒋的后腰子狠狠捅了一刀。郭在赴武汉投汪精卫未遂后,为躲避蒋的缉捕,开启了十年旅日流亡生涯。
蒋介石倒貌似不计前嫌。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的5月,郁达夫受托以国民政府邀请为由劝说郭回国抗战,儿托付方一面周旋递话争取蒋介石的允许。郭沫若7月27日回到上海,通缉令解除,随后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一职。再次见到蒋介石的郭沫若,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为投名状,尽其溢美之词。
很多人为郭沐若在“宁汉斗争”中眼看蒋失势时的倒戈不屑,揶揄他舔汪精卫武汉政府不成蚀把米,更为他在重回蒋介石阵营时的舔文不耻,以此判定他的政治投机和骑墙之风。从国民党的视角来看,似乎确实如此,但从我党的视角又另一番风貌。
郭沐若1924年赴日,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以及屠格尼夫的《新时代》,并在此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926年赴广州中山大学时,结识我党早期一批领导人,“4.12政变”后,郭沐若还参与了我党的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我党。反蒋功臣郭沐若之所以在汪精卫那里遭遇冷遇,主要还是汪对我党问题的转变,甚至与蒋介石在“分共”上达成一致。郭沫若在汪那里贴了冷屁股并非坏事,避免了郭在紧随其后的“宁汉合流”中的尴尬和危险。
当年郭沫若得以安全逃亡日本,是周恩来的照拂,逃亡十年虽与我党失联,但归来后照样复党履职。《阵地》里,归国抗日的郭沫若回归组织,并与老友周恩来重聚,这也是《阵地》主叙事的端点。郭沫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岗位上明修栈道,并在国共联合创办的《救亡日报》中司职社长,实际追随周恩来为文艺界民族统战暗度陈仓。一句话,一切皆为周恩来的统筹安排。
鲁迅后的中国文化旗手,郭沫若当仁不让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文艺界一直视鲁迅为中国文化的旗手,可惜鲁迅先生于1936年英年早逝,享年55岁。随着抗战形势的日趋严峻,国共双方都需要推出新的文化旗手,无独有偶,国共双方都想到了郭沫若。《阵地》里,郭沐若跟周恩来申请恢复党员身份,并表达对国民党的工作邀约排斥,《阵地》作为“重大革命题材”,这样的重要情节自然有人把关,可见其身正。
剧中周恩来“拒绝”了郭沫若的复党申请,且坚持把他“打发”到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这一安排的真正用意,是周恩来将郭沫若作为文化抗战的大旗,深深地插在国民党的阵地上,将国民党的话语权和话语阵地为我所用。
渣不渣男另当别论,要说郭沐若的才华,在当时还是相当硬核的。郭沐若是史学家、诗人、剧作家和科学家,虽说他的诗歌和小说不是最好的,但对浪漫主义新诗的推动和发展确有两把刷子,对甲骨文的研究和造诣更是首屈一指,在民国文化界属于综合实力了第一、多项全能的冠军的那种。加上他连蒋介石都敢骂得体无完肤,放眼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也是个排得上号的文化斗士。
在《阵地》,我们可见地下党安娥追随周恩来左右。安娥是田汉的妻子,是我党上海中共中央特科情报骨干,并担任国民党组织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秘书,是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女特工之一。同时她本身是剧作家、作词家、诗人、记者和翻译家,脍炙人口的《卖报歌》《打回老家爱去》都出自于她。剧中,台前是《救亡日报》的郭沐若、夏衍等号召文化人士团结抗战,幕后则是李克农、安娥等我党地下中坚从中斡旋。
在赴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履职之前,郭沐若以社长身份接下《救亡日报》创刊的使命,与主编夏衍配合,将其办成抗战时期的民族统战文化阵地。《救亡日报》创刊号以淞沪会战报道为主,并开辟副刊,刊登茅盾、郭沐若等文化界人士文章。该报上海沦陷后辗转广州、桂林后复刊,并广开言路,报道各党派和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张、活动,宣导团结抗战,反对投降、分裂。这些在电视剧《阵地》里得到充分体现。
《救亡日报》早期由国共双方派出人员并共同分担经费,总编除了我党代表夏衍,还有国民党代表樊仲云,但国民党并不重视,遂实控权和话语权掌握在我党一方。报纸吸引了大量政治家、学者和文化人撰稿,主编夏衍主持笔政期间,日发一篇社论,累计450余篇。《救亡日报》日发行达8000份,非常受读者欢迎,对抗战统战的影响深远。
如《阵地》所述,1938~1944六年,在郭沐若等人的策动下,桂林文化群体交出了87部剧目、170多场演出的成绩单,集合10万余名观众。与此同时郭沐若个人成绩斐然,除了完成多部考古著述,还完成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剧作。《棠棣之花》以反暴政的团结御敌为主题,歌颂除暴牺牲的爱国志士形象,《虎符》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背景,颂扬其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壮举。郭沐若身先士卒,不仅不负文化旗手之名,且为桂林文化抗战旗帜的红色基因做出巨大贡献。
此期,郭沐若两度“忤逆”重庆政府。一是于1940年辞去三厅一职,以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并随后任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的文化工作文员会主任;二是1941年“皖南事变”,直接拒绝刊发国民党污蔑“新四军”的电信稿和军委状。后者直接导致了《救亡日报》被国民党查封,抗战胜利后曾改成《建国日报》复刊,社长和总编依旧是郭沐若和夏衍。
【铁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