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革党员、书画家、学者吴欢讲述家族故事—— 丹心传世:三代人捐赠背后的家国艺脉

发布时间:2025-09-23 09:30  浏览量:1

吴 欢新凤霞与幼年吴欢

“今睹国家河清海晏,更感国恩浩荡,岂敢私秘箧笥……吴欢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齐白石为余专绘之《多子图》,并余祖父、父母及相关亲属、民国要人字画图片三十三幅。实欲使先人心血归宗庙堂,艺魄附丽国脉也!”

2025年夏,一封墨迹淋漓的信函送至中国国家画院,字句皆肺腑之言,掷地作金石之声。落款人吴欢——这位从五百年文化世家走出的72岁艺术家,以一场无偿捐赠践行着祖辈传下的爱国家风,一幅幅水墨氤氲的作品背后不仅是大师笔意,更是一个家族跨越百年的精神脉络。

延续三代的文化自觉

7月的北京,暑气蒸腾。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内,吴欢站在齐白石《多子图》前,将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向媒体娓娓道来。

“那是1952年。”吴欢回忆道,“当时我的母亲新凤霞怀我三个月,与我父亲吴祖光一起拜访齐白石老人。老人为祝愿他们多子多孙,特意赠送了这幅《多子图》。”

这件礼物对吴欢而言意义非凡,而画作本身也是极难得的珍品佳作。

“你们看这画中的十三只小鸡。”吴欢指着画作说道,“十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寓意,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幅画中白石老人以十三只小鸡象征多子吉祥,体现了他的大写意画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底蕴。”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表示,吴欢的捐赠不仅填补了中国国家画院在齐白石作品收藏上的空白,更让这件艺术珍品得以与公众共享。

除了齐白石的《多子图》,此次吴欢还将家族珍藏的30余件艺术珍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包括其祖父吴瀛的画作与诗词、其父吴祖光的书法、其母新凤霞的花鸟画等作品。展厅内,跨越几代人的墨宝交相辉映,展现了吴氏家族深厚的艺术积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艺术价值。

此次捐赠不仅是艺术珍品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作为吴氏后人,捐赠的基因早已融入吴欢的血脉。

吴欢的祖父吴瀛(字景洲),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物的收藏。出于对文化遗产的珍爱,吴祖光提出将这些文物捐献给国家,吴瀛欣然同意,遂于1955年、1958年先后两次将家藏书画、瓷器等各类文物241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对此,故宫博物院的“景仁榜”上有这样一段评语:“在当时各方面条件均很困难的情况下分文不取,充分体现了吴景洲、吴祖光先生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为丰富故宫博物院藏品,为祖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外,1995年故宫博物院还编辑出版了《吴景洲捐献文物图集》一书,以示纪念。

吴欢的母亲新凤霞也倾囊奉献,不仅把自己演戏的112件珍贵的戏装和首饰行头捐给了中国评剧院,还在抗美援朝时期带头领捐了两架飞机。

“这是我们吴家三代人的文化自觉。”捐赠仪式当天,吴欢带着儿子和两个孙女来到了现场。谈起无偿捐赠的意义,吴欢说:“我愿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尽绵薄之力,也希望吴氏家族无偿捐赠的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延续这份担当。”

以艺载道的精神传承

吴欢祖籍江苏常州府宜兴,常州吴氏家族从明代起便是一方望族,人才辈出。吴欢高祖吴殿英为清末老臣,与张之洞共事;祖父吴瀛是故宫博物院的创建人之一,曾作为监运员参与故宫博物院首批文物南迁;其叔吴祖强为著名音乐家,生前曾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吴祖光与新凤霞之子”,应该算是吴欢最为人熟知的标签。

吴欢的父亲吴祖光,是著名的学者、戏剧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他19岁时创作了反映抗战的话剧《凤凰城》,被誉为戏剧界的神童。其创作的话剧《风雪夜归人》更是久演不衰,成为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然而,才华横溢、佳作不断的吴祖光,一生却极为坎坷,历经风雨。

此次捐赠作品中,有一幅吴祖光写的大字《生正逢时》。

“我父亲书法最多的代表作就是这四个字。”吴欢介绍道。“曾经有人对我父亲说,‘祖光,你神童才子,十几岁成名,奈何你生不逢时。’我父亲却说,‘我呀这一辈子什么都赶上了,不是生不逢时,而是生正逢时。’”

在吴欢看来,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概念,无论遭受多少磨难,依然觉得自己是生正逢时。“喜怒哀乐都经历过,如此而已,云淡风轻。”说到这,吴欢的神态也如他父亲般洒脱。

吴欢的母亲,“评剧皇后”新凤霞,则是当时家喻户晓的戏曲大师,其主演的评剧电影《刘巧儿》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放映次数最多的电影之一。她还曾拜齐白石为义父,这段艺坛佳话至今为人称道。

吴氏家族声望显赫,其“朋友圈”同样群星璀璨。

吴欢好友、徐悲鸿长孙徐小阳曾写过一篇文章《吴家四合院,北京大沙龙》,其中提到吴祖光新凤霞夫妇家聚会时的宾客名单:“齐白石、徐悲鸿、郭沫若、沈尹默、老舍、巴金、茅盾、曹禺、张伯驹、潘汉年、夏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沈从文、傅抱石、赵朴初、谢冰心、钱钟书、启功……”吴欢笑称,“我从小见惯了这些名人,深受大师们的熏陶。”

“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始终在我的记忆里,他就是齐白石。”吴家和齐白石有着很深的关系,除了新凤霞被其收为义女,吴欢的名字也是齐白石所起。“白石老人给我取的这个名字,源自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寓意‘无欢而无不欢’。”

艺术家须以文化为根

步入吴欢工作室,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书案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印章,地板上堆放着未完成的画稿,一整面墙的书柜里分门别类摆满了书籍。而工作室的主人,年逾古稀的吴欢精神矍铄,谈笑间锋芒不减当年。吴欢有很多身份: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辛亥革命史专家、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深厚的文化背景让吴欢从出生就注定充满故事,“家族光环”笼罩:他三岁学画,油画老师是《开国大典》创作者董希文,国画老师是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主任叶浅予。在艺术成就方面,他的小说《大黑》曾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电视剧作《画圣》曾获中央电视台“中外电视”优秀剧作奖,油画《天眼》系列之《龙马精神》获得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金奖……他还受邀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画展,后又受邀巡展于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迪拜、新加坡等地,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力。

金庸评价吴欢称,“文章立论精当,勇敢锋锐。书画皆有奇气、侠气,甚佩!”赵朴初夸奖他,“吴欢甚有灵气,不愧祖光、凤霞之子。”学术泰斗、书画大师饶宗颐称,“吴欢的艺术是真正向上的艺术。”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说,“吴欢继承了祖光、凤霞的传统,聪明绝顶,才华横溢。”

如今,年过七旬的吴欢在坚持创作之余,还熟练地玩儿着新媒体,录视频、做直播,用当下流行的传播手段积极发声。其视频号“吴欢天天乐”至今已更新近六百期,“收藏艺术作品到底靠什么标准”“中国书法能否走向世界”“聊聊紫禁城变故宫的前世今生”……鲜明的观点、幽默风趣的表述,让吴欢在线上收获了不少粉丝。

“今天的书法家一定要重视文化积淀。在我看来,书法家必须先文人而后书法。”谈起对年轻人的寄语,吴欢的神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扩大到文艺界也是如此,先文后艺,没有文只谈艺是不完整的。”他说,“技术总是会被超越的,文化才是艺术家撑到底的硬实力。”

近年来,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力量。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一名民革党员,吴欢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与使命感。“欣逢盛世,我将不负先辈培养与厚望,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陈晓燕 王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