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春秋六十载 丹心一片写人生记现代书画艺术家王文新(任天义)

发布时间:2025-08-29 08:15  浏览量:1

文/任天义:翰墨春秋六十载 丹心一片写人生——记现代书画艺术家王文新

砚田深耕六十春,笔底波澜见性真。

不为浮名添墨色,只将丹心系乡邻。

在乾州大地上,有这样一位书画艺术家:他自幼与笔墨为伴,从乡间窗棂的剪纸窗花、门前的春联起步,在翰墨世界里深耕六十余载;他兼顾公职与艺术,在不同岗位上履职尽责,却从未放下手中的毛笔;退休后仍坚守笔墨,以传承为任,用书画温暖乡邻。他就是王文新,一位将人生理想融入笔墨,用儒家“修身”之念、道家“自然”之趣滋养艺术的耕耘者。

乡间启蒙:笔墨里的少年时光

1950年9月,王文新出生在乾县城关镇丈八村。受祖辈儒家文化的浸润,他自幼便对古文与书画艺术心生向往。七岁那年,当同龄孩子还在田间嬉戏时,王文新已跟着家中老人学画窗花、练毛笔字。红白喜事的对联、乡邻记账的账本,成了他最早的“书法实践场”——村里谁家有喜事,他提笔写副“春临大地繁花绽,福满家园喜事多”;遇着丧事,又以“一世勤劳传家风,千秋遗爱在人间”寄托哀思。每年春节前,他的书桌前更是排起长队,村民们捧着红纸来求春联,他从不推辞,常常写到手指僵硬,却乐在其中。

这段在乡间泥土里生长的笔墨时光,不仅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更让他的书法里多了份烟火气与人情味。正如他后来所说:“最早的书法,不是为了艺术,是为了乡邻的需要。儒家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份‘用’,让我对笔墨有了敬畏。”

艺途精进:名师引路与碑帖为伴

进入初中后,王文新对书画的热爱愈发浓厚。他主动报名参加乾县文化馆的书画学习班,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批艺术引路人——张文杰、罗俊杰两位老师的悉心指点,让他对书画的章法、笔墨有了系统认知;而县文化馆的李白颖老师,更是从笔法、用墨到构图,为他进行了细致的启蒙。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他的书画技艺突飞猛进,多次参加乾县文化馆组织的书画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才子”。

随着眼界的开阔,王文新深知“取法乎上”的道理。他开始潜心临习历代名家碑帖: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悟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于点画间体会晋人风度;临《十七帖》,感受草书的流转自然,让笔势在提按中生出韵律;攻《北魏张猛龙碑》,汲取魏碑的雄健刚劲,让线条多了份骨力;再到唐孙过庭《书谱》,于“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论述中,领悟书艺与心境的交融。一本本碑帖被他翻得卷边,一张张临帖纸堆满了书桌,有时为了一个笔画的精准,他能反复练习数十遍,直至手腕发酸。

这份执着与精进,也让他得到了更资深名家的认可。当代书画名家陈天民老师在看到他的作品后,不仅给予了细致指导,更称赞其“笔墨有传统根基,又不失个人性情”。在名师引路与碑帖为伴的岁月里,王文新的书画逐渐形成了“取法传统,兼融性情”的风格——书法兼擅楷、行、草,楷书端庄不失灵动,行书流畅中见沉稳,草书纵逸却不逾矩;绘画则以山水、花鸟见长,笔墨简练,意趣盎然,恰如道家所言“大道至简”,于简约中藏深意。

墨耕不辍:从书斋到岗位的坚守

1972年乾县师范毕业后,王文新先后从事教育工作,在共青团乾县县委任职,历任乡镇副乡长、副书记,乾县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乾县粮食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以儒家“执事敬”的态度履职,白天走村入户解决群众难题,夜晚则回到书斋,在笔墨中安放身心。“工作再忙,每天也要写几笔、画几幅,不然心里不踏实。”他常说,“书法如做人,一笔一划都要稳,正如《中庸》讲‘致广大而尽精微’,做事也该如此。”

这份坚守,让他的书画创作从未间断。多年来,他的作品先后二十余次参加市县组织的书画展,十多次斩获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还被收录进《首届乾陵重阳杯书画作品集》《乾县当代书画作品》《乾州翰墨荟萃》《大乾州》等多部典籍,成为乾县地方文化的生动注脚。而在工作中,他也因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上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笔墨涵养的沉静与岗位锤炼的担当,在他身上交融成独特的气质。

薪火相传:退休后的笔墨守望

2004年退休,于常人是含饴弄孙的清闲时光,王文新,却是另一段笔墨征程的开始。他常说:“书画不是个人的私藏,是老祖宗传下的宝贝,得让娃娃们也知道它的好。”这份对传统的敬畏,让他主动扛起了少年儿童书画辅导的担子,这一扛,便是十余年。

每周三下午,乡村的少儿书画室里总有他的身影。七十多岁的老人,弯腰站在课桌旁,握着孩子稚嫩的手,从“横平竖直”教起:“写‘一’字,起笔要藏锋,像春天的草芽慢慢冒头;收笔要回锋,好比走路脚要踩实。《论语》里说‘学而时习之’,本事都是磨出来的。”遇到调皮的孩子坐不住,他不恼,从抽屉里摸出自己临的《圣教序》拓本:“你看这字,王羲之写的时候,也是一笔一划练了几十年。字如其人,心正了,笔才能正啊。”这些年,经他手带出的孩子,有的考上了艺术院校,有的成了学校的书画骨干,而他案头那摞写满批注的习字纸,早已堆得比墨锭还高。

除了教孩子,每年腊月,王文新的日程比上班时还要满。乾县文化馆组织的春联义写活动,他是雷打不动的“主力”;哪个乡镇的文化站邀他下乡写春联,他骑上电动车就走,无论路远路近。有一年腊月廿八,北风卷着雪粒子,他在姜村镇的集市上写了三个钟头,手指冻得握不住笔,就往袖筒里揣揣,哈口热气继续写。村民们心疼他:“王老师,天太冷,歇会儿吧!”他笑着摆手:“《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能给大家添点年味儿,我这手啊,越写越热乎。”

从丈八村的老屋到县城的集市,从红纸上的“福”字到孩子笔下的“人”字,十余年里,他写了多少春联,自己也记不清了。只知道每年春节前,总有乡邻捧着刚晾好的春联来道谢:“王老师的字,贴在门上,年就更像年了。”而他总说:“不过是尽点心力。老辈人讲‘守望相助’,我守着笔墨,帮大家守点念想,这就够了。”

墨里春秋:一笔一画见初心

如今的王文新,依然保持着黎明即起的习惯。案头的《圣教序》拓本翻得页角发白,砚台里的墨香,混着窗台上兰花的清气,成了他晚年最熟悉的味道。有人问他,写了一辈子字,图个啥?他指着墙上自己写的“厚德载物”四字,缓缓道:“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没那么大本事,就想在笔墨里修修心。字要写得正,人要做得端,这便是我从老祖宗那里学来的道理。道家说‘道法自然’,笔墨于我,早已不是技艺,是日子,是本分。”

从七岁画窗花的孩童,到七旬授艺的老者,王文新的人生,恰似他笔下的长线,起笔于乡野,行笔于岁月,收笔处,尽是对传统的敬畏,对人间的温情。在一撇一捺中守着初心,在一墨一纸间传递暖意,这,便是一位老书画家最动人的风骨。

诗词日:满江红·王文新的书画人生

墨染春秋,六十载、笔耕不歇。忆年少、窗棂剪画,春联盈帖。乡野曾留红纸上,文馆初沐名师泽。临碑帖、圣教与书谱,精研彻。

居公职,心未别;退闲后,情更切。教童蒙握笔,又写新节。雪夜村头书福字,晴窗案畔传薪火。凭寸管、载道亦修身,风骨洁。

乙巳年八月下旬 写于乾县城关镇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