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诗颂》上新,高质量数据让AI更懂古诗!
发布时间:2025-09-22 14:09 浏览量:2
9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策划制作的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动画片《千秋诗颂》上新,将于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点档播出,央视频App同步推出。本辑紧随文生视频前沿技术迭代,复现《赠汪伦》《凉州词》《画鸡》《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五首经典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让中华审美风范成为科技美学中的主流审美。
《千秋诗颂》依托总台“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型”,通过AI文生视频技术,将字字珠玑、意蕴深厚的古诗文字转化为具有中华审美的画面,不仅再现了诗境,更丰富了诗魂。节目从第一辑到第四辑,逐步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升级。借助AI技术实现理解古诗,关键取决于节目组在数据端从“通识层”向“专业层”累积转变,当高质量数据达到质变的程度时,AI技术就可以越来越好地与诗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实现“技艺交融、诗画双绝”的效果。这意味着在AI数据库中,高质量的中华语料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主流审美。
△《登鹳雀楼》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鹳雀楼实景转化为动画场景
△《赠汪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极具中式美感的工笔风格
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模型对数据集的需求正从“通用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拓展,经过精细化标注的数据集已成为AI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高质量数据集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关键要素。《千秋诗颂》一至四辑节目在画面细节、层次等整体呈现上可以肉眼可见地直观感受到提升,这些优化离不开AI数据语料的高质量发展。
△《凉州词》动图
△《赠汪伦》动图
《千秋诗颂》第四辑中,“十里桃花,万家酒肆”的神仙场景让大诗人李白为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下了千古名句《赠汪伦》,诗中景虚情真,生动呈现了唐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人情风趣;一纸独创的“海内文士榜”让诗人王翰不羁的性格尽览无遗,自带“葡萄美酒夜光杯”奔赴边塞沙场,留下千古绝唱《凉州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才子唐寅在《画鸡》中过着日复一日的卖画生活,作画时却不忘表达自己“一叫千门万户开”的孤傲心志;《赋得古原草送别》用画面诠释了白居易儿时在符离草原的生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仿若对童年友情和草原自由自在的向往;当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三人登上鹳雀楼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此情此景行云流水般交融,千年后《登鹳雀楼》观山河气象如故人仍在。
△《登鹳雀楼》动图
△《赋得古原草送别》动图
诗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对个人命运的不甘和家国情感寄托。如何用视觉呈现精美绝伦的经典诗篇,激发人们的想象,是AI技术需要突破的难点。《赠汪伦》中极具中式美感的工笔风格,传统手绘的话,工序繁琐,借助AI技术,节目将40张场景美术图、71组镜头的制作周期从一年压缩至三周左右,在保持墨韵笔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
《凉州词》中精美的酒杯和香炉取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素面高足银杯和唐绿釉陶香炉,通过AI技术还原,珍贵文物的前世于今生再现,大唐器物之美跃然荧屏。
△《凉州词》场景中的酒杯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素面高足银杯”的动画复原
△《凉州词》场景中的香炉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绿釉陶香炉”的动画复原
《画鸡》首次尝试明代风格,持续丰富明代语料,让大公鸡活灵活现,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绘图一致,带来“课本插画动起来”的奇妙体验;《登鹳雀楼》中对鹳雀楼的全景复现,夕阳下的光影景象美轮美奂。
△《画鸡》中的大公鸡活灵活现,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绘图一致
9月22日18点档,让我们跟随央视综合频道(CCTV-1)《千秋诗颂》第四辑走进浩瀚的诗词世界,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启一场诗与画、古与今、人与技术跨越千年的对话!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