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被朱元璋视若亲子,深得朱棣器重,为何最后被埋入雪堆冻死?

发布时间:2025-09-21 19:11  浏览量:1

解缙这个人不简单,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那是相当有学术分量的人才,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是如何成为明朝两朝重臣的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标榜以文治国,对知识分子自然有笼络之心。

解缙其祖父就是元朝时期的进士,其父亲也是贡举,可以说,书香门第也不过如此,到了解缙这代,才气也没有断,解缙五岁的时候就能读懂诗文,七岁的时候能够写诗和做文章,被当地称为“神童”。

二十岁乡试第一,次年会试取得进士三家第十名的成绩,在那个缺乏文化人才的时代,解缙的出现必然轰动朝野。

当时朱元璋很赏识他,将他带在身边,甚至曾经说过:“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就是没有把解缙当成外人,以儿子相待,希望解缙可以提出一些治国方略。

读书人都是直肠子,朱元璋放出这话后,解缙真的从为国家着想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有一些建议是好的,受到朱元璋的赞许,但是说到朱元璋的高压政策时,朱元璋就不太高兴,等到解缙批评朱元璋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时,朱元璋就有些生气了。

由于解缙跟朱元璋走得很近,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甚至还经常弹劾一些大臣,因此,很多官员对解缙十分不满,然而,解缙对官场的这样冷眼却浑然不知。

后来解缙的父亲进京,朱元璋要解缙的父亲带解缙回家,并且表示,解缙太年轻,心性不够成熟,让解缙在家待个十年,然后在重用。

毕竟当时的解缙只有二十多岁,根本不适合当时的官场,朱元璋此举可能是厌恶解缙年轻气盛,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解缙,毕竟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

在此期间,解缙闭门著述,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到了第八年,也就是解缙三十岁的时候,朱元璋却挂了。

朱元璋一死,赏识解缙的人就不在了,朱允炆登基后,朝臣有意刁难解缙,不让他去给朱元璋吊丧,都说朝中有人好当官,解缙当时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在建文帝时期,解缙基本是打酱油的存在。

一直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上台后,想要编纂《永乐大典》,这才想起了解缙,毕竟解缙在家赋闲期间,主要干的就是编书的工作。

朱棣没啥文化,因此在这件事上对解缙很倚重,曾经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不可一日无解缙。”

解缙主编的《永乐大典》,其历史意义相当深远,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大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解缙迎来了其政治生命的巅峰,被提拔为内阁首辅。

身居高位的解缙正是在此期间跌落神坛。

登基之后的朱棣一直在由于太子人选,当时的太子是朱高炽,虽然朱高炽并无过错,但却是一个大胖子,身体素质并不好,因此,朱棣不是很中意,朱棣比较中意的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跟朱棣的性格很像,尤其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诸多战功,还有好几次救了朱棣,在打仗的时候,朱棣就承诺给朱高煦,大概意思是,朱高炽身体多病,你要努力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