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县城:出了32位院士,百位校长,万名教授

发布时间:2025-09-21 03:52  浏览量:2

江苏宜兴,谁能猜到这样不起眼的小县城会扛着这么大的名头?宜兴,好像把“才子之乡”这四个字拿捏得明明白白。先不说别的,三十多位院士、百余位大学校长、一万来号教授,这么一看,其他省市估计都要汗颜。大家可能觉得夸张,但蒋南翔那样的风云人物,潘菽、李守恒这些给中国高等学府添砖加瓦的大佬,统统都出自宜兴。

每次提起宜兴,总有人心里犯嘀咕:真有这么神?这一路走来,远不止山河画意,更多是数百年来一点点积攒的底气。数了数,在八百年前,宜兴就造出了“四状元五榜眼一探花十宰相”,加起来进士两位数都得重复手数。天底下那么多地方,为啥牛人都往宜兴堆?一提起才子,这里总是第一个被点名,真是巧合吗?可没准也有人觉得只是凑巧罢了。

河网密布,雨水从不缺,有山有水总归造化好。地处太湖之畔,江南烟雨蒙蒙,这些听起来温软,其实很实在,水网带来的是米粮丰足。都有饭吃,谁还会不想让娃娃翻个身出头?有了稳稳的底气,农家拼命让孩子进学堂,也有人家砸重金修书院,热闹得很。就算是偏远的村子,私塾也是家家哪怕省吃俭用也勒紧裤腰带把书熬出来。

但再回头想,到底是什么土壤孕育了宜兴人的攻读心气?之前听人说起,宜兴的气质透着一股“不教孩子书,就觉得心里不踏实”的执拗。这种执着既不像齐鲁“传承谦恭”,也不带徽州那种圆滑——就是耿直务实地“押宝读书”,好像下了决心,只有书香才能撑门面。现在还留着一面“敬惜字纸”的老墙,被灰蒙蒙日光照着,提醒人别小瞧纸墨铜臭。

有人觉得教育氛围就是家族传承——老一辈供下的小辈、邻里姐妹帮补的穷孩子,全被这氛围浇灌,在村巷学堂混了几层皮。一个人考上科举,全村贴春联,热闹得像过年。家境好的族人常常自掏腰包,哪怕隔壁娃不是亲戚,也要资助几年学费。可当年的那些进士、探花、宰相,还得看自身造化,天资和勤奋混杂着,加了些许时代运气,才造就了“宜兴模式”。

不过,这种优越感也只是历史的一页。再往近处看,新中国刚起步,“两弹一星”功臣里有不少宜兴人名字被铭刻在国家记忆里。钱三强、蒋南翔、唐敖庆这些人物诸位肯定不陌生,徐悲鸿的画挂在博物馆里,顾景舟的紫砂壶被世界瞩目。多了几分自豪,也不必贬低其他地方,只不过宜兴恰恰凑齐了机遇和努力,碰出火花。

其实并不像传说那样所有宜兴人天生自带“学霸血统”,谁家孩子不掉链子?偶尔也有不爱学习的,搅得一池春水不安生。但大环境裹挟着人往前跑,怕“掉队”,村口老人唠叨起“积钱不如教子”,年轻人想赖床都觉得心里发虚。

气氛有点“鸡血”,也未见得人人适合。教育投资的回报,一代不见、两代见了,也难说。可高考状元、科举探花,似乎永远在下一个黎明等着宜兴人。真有“风水宝地”这一说?外来者来了又走,说法不一。有的觉得是土壤里那点“灵气”,有人更信努力。

难道只有读书才重要?宜兴人不只盯着考试。丁俊晖横扫斯诺克世界,体育成绩紧随其后。崔丹凤、袁佳宜也屡屡在田径、乒乓球赛事为家乡争脸。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兴许只是更早被认可那条老路?

翻开经济数据,2023年宜兴规上工业总产值5100亿,都快赶上“苏南四小龙”的末班车。除了人才济济,产业的辐射能力也在悄悄膨胀。陶瓷之都,紫砂壶成了当地IP。谁懂得茶?都能说出紫砂壶泡出的茶水和普通玻璃壶的大不相同。有人在茶香里找到满足,有人又觉得就是心理作用。

紫砂壶的工艺不仅扬名海外,还成了带动产业链的火车头。宜兴的茶叶年产500吨,名优红茶成了抢手货,2万多人的茶农队伍撑着5亿年产值。茶楼里,新老饮客你来我往,早些年学堂书院的吟诵、文人墨客的谈笑似乎还回荡在这片山水之间。

旅游业这几年挺猛,官方统计今年上半年游客近六十万。茶马古道的遗迹、陶都故居的展馆,连带着小城巷陌热闹起来。有人认为是营销炒作,更多人只信这地方确实有点不一样。苏东坡的足迹,文物古迹的柴米油盐,旅游和茶陶挂钩,宜兴的朋友圈越来越广。

但这样的小县奇迹别人能不能学?有的能,有的学不了。水土、文化、习惯这些,说来也玄乎。那几百上千年的积淀,靠一朝一夕的“模仿”恐怕也难。即便别处照抄宜兴办书院、奖励机制,还未必能复刻出同样的气候。只不过宜兴没啥特权,吃苦、栽树、耐心这些事,谁都能学,也许有人虚心肯学,终归要熬出头了吧?

当前宜兴的历史名片光亮依旧,有人欢喜有人冷眼,但这些数据、这些故事都是实打实的。文化传承其实没有统一答案,“才子之乡”有的是真,有的也是被不断讲述才成了现实。求学、为家乡争光、再回报桑梓,这种循环不见得只属于宜兴。偶尔也有人深夜自问,这几百上千进士名录、当代院士成行,到底是天赋还是惯性?

有时候也挺矛盾,觉得“风水论”不靠谱,其实偶尔也想图个吉利。总不能全靠“人杰地灵”吧?但没人能否认,宜兴把一手普通牌打出了王炸效果。或许这里没有世上独一无二的秘诀,但一步步扎扎实实,把“尚文重教”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真的让这片江南小城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所有的辉煌都不只是偶然,岁月留下来的光华、老去书院的钟声、改造过的老窑房、刚摘下新茶的嫩叶,都像是宜兴人给后世的人间答卷。至于其他地方能不能复制,谁又说得准?时代变了,风气早已不同。宜兴还在变,也有走下坡的时候,不过,每一代人都要摸索自己的路。闹哄哄热腾腾的,才是这地方的底色。

江南烟雨和书声,功名和陶土,世世代代在这座小县城扎根。宜兴,不只属于过去。

如今,所有出众的成绩和背后的故事,仍然让许多人心头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