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开完家长会后,剑桥华裔博士用菜刀对妻子一阵乱捅……
发布时间:2025-09-21 13:35 浏览量:1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理想中的模范夫妻:丈夫是剑桥大学博士后、曾任西伦敦大学计算机系高级讲师;妻子是伦敦国王学院网络安全专业的高级讲师。
而这看似令人艳羡的婚姻,背后却滋生着长期的扭曲——直到那场发生在孩子学校门口的街头刺杀,彻底粉碎了所有宁静。
1暴力的历史:从恋爱期到分居
2021年9月21日,孩子的家长会结束后,52岁的肖女士准备开车离开。55岁的丈夫张某虽然没有收到学校的正式邀请,却一路尾随而来。
为了躲避张某,肖女士试图跑到马路上,却被他猛地拽住。张某从蓝色帆布背包里掏出一把切菜刀,毫无预兆地朝她胸口狠狠刺了一刀。肖女士惊叫:“你干什么!”
中刀后,她下意识转过身背对张某,试图护住胸口和心脏。但此时,张某像疯了一样,对着妻子的后背和颈部连续猛捅。鲜血瞬间从肖女士的腹部和背部不断涌出……
肖女士负伤后,挣扎着向路人呼救。一名路人见状,迅速上前,一个飞脚踢向张某的头部,张某当场被踢得失去反抗能力,很快被制服。随后,警察赶到,将身上沾满妻子鲜血的张某当场抓获。
此时,肖女士已经倒在血泊之中。现场一位老人立刻上前,将她抱在怀里,紧紧捂住她胸口不断涌出的鲜血。不久,又有一名女士冲过来施救。幸运的是,这位女士是一名医护人员。在她的紧急处理下,肖女士得以迅速送医,并进行了急救手术,最终保住了性命。
很多人以为,学术圈里的夫妻,大多是理性克制的知识分子,可现实往往完全相反。
肖女士与张某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危机。根据法院判决书和警方档案显示,张某的暴力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贯穿整段婚姻的长期模式。
早在2005年,两人还在恋爱阶段时,裂痕就已经出现。那时候,肖女士是伦敦国王学院的青年讲师,工作稳定,收入可观,还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而张某则在剑桥从事博士后研究,正处于学术的上升期。外人眼中,他们无疑是一对“才子佳人”。
然而在甜蜜的外壳下,危险的信号早已闪现。同年7月,警方就因张某的暴力行为对他发出过警告。即便如此,陷入热恋的肖女士还是选择了原谅,也许她当时真心相信——“他会改”。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残酷。2006年9月和12月,婚后不过几个月,张某就对妻子实施了严重的家暴。不仅拳脚相向,还逼迫她签署文件,企图让她放弃在沃特福德房产中的权益。
张某甚至放出狠话:“要么签字,要么我就杀了你。” 这种将经济控制与暴力威胁绑在一起的手法,正是家暴最典型的模式之一——通过剥夺经济独立,彻底掌控伴侣的人生。
2008年5月和2012年6月,张某再次对妻子施暴,两次都惊动了警方,并留下了明确的家暴记录。在普通婚姻里,一次肢体冲突就可能成为离婚的导火索;但在长期的控制关系中,受害人往往被困在“报案—和解—继续生活”的循环里。正是这种循环,让暴力得以层层升级。
到2020年,张某的猜疑与嫉妒彻底失控。他坚信妻子与同事有染,强行要求查看她的工作邮箱。遭到拒绝后,他不仅暴力殴打,还狠声威胁:“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你。”这句话,并不是一时的气话,而更像是提前写好的预告。
面对日益加剧的危险,肖女士选择分居,并向法院申请了禁令,禁止张某在她100米范围内出现。然而,张某并未收手。他频繁违反禁令,甚至不断通过短信向肖女士示好,声称自己已经悔过,只想重新回归家庭。
在旁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个念旧、想挽回婚姻的中年丈夫;但事实上,他显然是一个危险、步步紧逼的施暴者。
2法庭定判:野蛮谋杀还是精神失控?
要理解这起案件的残忍程度,就必须看清张某的心理状态。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年累月的怀疑、偏执、控制欲,逐渐积累,最终爆发。
从恋爱到婚姻,他始终把妻子看作“自己的附属”。不论是逼迫转让房产,还是要求查看私人邮箱,本质上都是想彻底剥夺妻子的独立性。当妻子开始反抗、分居、申请法院保护令时,他的愤怒就转化为报复心理:既然得不到,就毁掉。
法庭文件指出,张反复怀疑妻子与同事有染,但没有任何证据。他的怀疑没有基于事实,却坚信自己“被背叛”。这种典型的偏执型思维,让他无法理性看待关系,只能陷入自我构建的“阴谋论”中。
案发前4天,他住进了妻子家附近的酒店,暗中观察她的一举一动,还拍下大量照片。这种行为在家暴学里被称为 “监视性骚扰”,是极度危险的预兆,很多凶杀案都以“长期跟踪”作为前奏。
在判决中,法院特别强调了他的“危险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多次施暴,更是因为他展现出无法预测的、持续存在的危险性。正如法官所言:“无法确定他什么时候会停止对公众,尤其是对受害人的威胁。”
在2022年初,围绕张某是否具备出庭作证、有效参与庭审的能力,辩护方与法院展开了讨论。起初,张某并不愿意接受精神状况评估,态度相当抗拒。然而,鉴于案件性质及法律程序的要求,法院最终指定一位具有丰富司法经验的法医精神病学专家——加拉帕蒂博士(Dr. Galapathy)进行独立评估。
2022年4月14日,加拉帕蒂博士与张某进行了正式面谈,并随后向法院提交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评估的核心问题包括:
1、出庭能力——张某是否能够理解庭审程序、与律师沟通、提供指示并有效参与自己的辩护;
2、事发时的精神状态——在袭击发生时,张某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
3、精神病学诊断——如果存在病症,是否能够构成明确的精神疾病诊断;
4、刑事责任能力——该病症是否可能影响张某形成实施指控犯罪所必需的犯罪意图(mens rea);
5、无罪精神辩护可能性——是否有医学依据支持张某以“精神失常”作为抗辩理由。
经过综合分析,加拉帕蒂博士得出的结论是:张某完全具备出庭作证的能力。换言之,他能够理解诉讼程序,也能够与律师沟通,为自己的辩护提供有效协助。
2023年1月31日,中央刑事法院(Old Bailey)审理后,陪审团判定张某犯有“企图谋杀”和“在公共场所持有刀具”两项罪名,案件随即进入量刑阶段。
2023年4月11日,法官认定张某为危险罪犯,并判处其终身监禁,最低刑期为22年。
其后,张某提出延长期限申请,以便寻求对定罪的上诉许可,并提交新证据。
2025年5月15日,英格兰刑事上诉法院(Court of Appeal)正式作出判决,驳回了张某的大部分上诉理由,但对量刑部分作出修正:
法院认为,一审法官在判处张某终身监禁时的总体做法正确,因为他仍然对公众,尤其是对肖女士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判处无期徒刑并无不当。
然而,一审法官在量刑基准的适用上存在错误:A2类罪行的起刑点应为30年(范围为25至35年),而非法官所采纳的35年(范围为30至40年)。该错误在审判和最初的上诉中均未被提出,直至辩护律师索恩女士在重新申请时指出。上诉法院认定这一点属于明显错误,并允许补充上诉理由。
法院进一步指出,本案属于“极高恶性”(Category A),符合企图谋杀在《量刑指引》(Definitive Guideline)中的高级别定责;受害人伤害程度亦属于严重(Category 2)。依照量刑指引,A2类罪行的正确起刑点为30年,而非法官误用的35年。
值得注意的是,一审法官还遗漏了一些加重情节的考虑,但该遗漏在结果上对张某有利。综合加重与减轻因素后,理论刑期应为30年。
最终,上诉法院裁定:在修正后,张某的最低刑期应为18年171天(无期徒刑下的确定刑期,已扣除此前的羁押期)。另就第二项“在公共场所持有刀具”的罪名,2年监禁维持不变。
写在最后:
这起案件再次表明:无论学历多高、社会地位多么体面,都可能掩盖潜在的精神问题与强烈的控制欲。张某长期存在怀疑、跟踪、骚扰行为,并多次实施暴力威胁与秘密跟拍,逐渐显露出严重的精神偏差和高度危险性。
尽管曾采取保护令、报警和分居等措施,但在面对持续的威胁时,仍不足以彻底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安全。这一事实凸显出在家庭暴力升级之前,早期干预和社会支持机制的重要性。
在庭审中,张某的辩护律师以其受伤后“失忆”为由,试图否认其企图杀人的主观故意。如果证据稍有不足,案件甚至可能被误导为“家庭矛盾”或“精神失常”,从而留出减刑空间。所幸,法院最终认定张某具备明确的动机与准备行为,拒绝了其推卸罪责的辩解。
再光鲜的头衔,也不能掩盖暴力本能的危害;再理性的外表,也可能潜藏精神裂痕......
往期精彩回顾:
华人将迎来风暴?美国华人“老年回国潮”火热,背后原因曝光!
一夜翻盘!特朗普放大招,要公布爆炸消息!外媒:这很可能决定最终结果!
反噬!哈里斯被曝竟是奴隶主后代!上位史起底风向逆转,胜选基本没戏了?
局势突变!哈里斯反超特朗普!最新民调结果出炉,美国人竟是看上她这个......
卖掉上海两套房,移民美国11年!名门后人如今想回国养老,结局很悲惨!
特朗普若当选总统,世界将何去何从?在美留学生和华人或将迎来至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