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必须感谢的两个人,一个带来名,一个带来利
发布时间:2025-09-19 03:55 浏览量:1
上世纪七十年代,襄樊的工厂空空,街上多是挑担卖粮的人。曹野走马上任,他一句话:先把机器声弄响。
东汉末年,刘表来到荆州,他一句话:州府搬到襄阳。
曹野先让机器冒烟
当时的三线建设把许多设备往山里搬,沿海大厂整车整箱运来。曹野看准这一波,跑到各省谈,把工程师和整套生产线一起带回。他在城西搭棚子,湖北化纤厂第一台纺丝机就放在那间棚里开动。螺丝短,他让车间师傅去废旧铁板里割;缺技术图纸,他拉着工程师当场画。半年不到,化纤线冒白雾,棉纺厂的织布声跟着响,全城晚饭时间都能听见机器轰鸣。
襄樊原先靠小作坊,曹野却把配件厂、电子元件厂、制药厂一口气排开。他要人就到大学门口堵学生,要设备就跑进仓库翻旧箱。1980年评选工业明星城市,常州、无锡排前面,襄樊也在榜上。那一年人们第一次觉得这座城的饭碗不再只看天。
汽车链条后来扎根
二汽决定在十堰落户,车体得找地方配套。曹野把以前攒下的机械厂名单拍给二汽,说:缺啥我配啥。冲压件、车桥、刹车片,一条街一家小厂。十堰的车身图纸一传来,襄樊的车间马上跟着调模具。几年后,城南一片土地全变成零部件园区。到九十年代,汽车成了当地财政的主心骨,很多家庭一半人进了工厂。
刘表早就换了城市命
把镜头推回两千年前。荆州刺史被杀,州里乱。刘表单骑进城,没有兵,但会用本地大族。局面稳住后,他指着地图让人搬衙门。州府一搬,襄阳从县城变成八郡头脑。
军事要紧,他让石匠把城墙垒厚几倍,外面再挖壕沟。北边来兵试攻多次,城门没开过。守住城,又得留人,刘表设学宫,还免去士人的徭役。北方乱,读书人拖家带口南下,襄阳一下住进一堆才子,诸葛亮、庞统、徐庶都在这里抄书讲学。市面热闹,书院门口茶肆成行。
唐代设山南东道治所,宋代设京西南路治所,州府牌子一直挂在襄阳城头,直到明代湖广中心才转往武昌。刘表那一步让这座城坐了几百年的头把椅。
水陆要道一直没换
汉江穿城而过,北船南运都要在这里歇脚。古代搬粮,近代运钢材,线路没挪过。正因如此,曹野才敢大手笔扩厂;也因如此,刘表当年搬州府心里有底。
两段故事合起看
刘表给了襄阳政治和文化的底子,曹野给了工厂和工资卡。一个让人留下来读书写字,一个让人留下来打卡领薪。不同年代,同样改变了城市方向。
- 上一篇:(散文)老而好学
- 下一篇:刘禹锡《答乐天戏赠》里藏着的文人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