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40看曹操,应明白对这三种人要保持距离,对彼此都好
发布时间:2025-09-10 08:31 浏览量:2
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人生为学进德的自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可以看出,孔子以上的语言表达的不是自己在认知或者事业层面在某个年龄所达到的水平,而是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研究学问的历程。
但是经过后世谬传,人们误以为三十岁就应该立业,四十岁就应该知道很多东西。但是根据孔子的意思,人到了四十岁并不是要达到无所不知的水平,而是有了很多阅历之后,应当有自己的判断力。曹操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非凡的判断力,达到了“四十不惑”的水平,并且主动避免与以下三种人深交。
一、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人。
自负是许多才华横溢的人的通病。从古至今,许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经常会怀才不遇,运气不好、社会环境糟糕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还有一些才子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倨傲所致,祢衡就是典型的恃才傲物的人。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年少时期就十分有文采,且擅长与人辩论,与孔融十分交好。但由于他思想比较单纯,性格比较刚直,因此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看待人和事非黑即白,过于简单,常常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
后来孔融将祢衡引荐给了曹操。彼时的曹操已经权倾朝野,一方称雄,许多青年才俊都自愿追随,凡是引荐的人才,也需要亲自拜见曹操。祢衡被引荐后,不仅不愿主动拜访曹操,在曹操召见他的时候,他还拒绝前往。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就当着曹操的面赤裸着上身击鼓,以此来羞辱曹操。
曹操见状,十分气愤,但并没有因此处罚他,让他直接回家了。孔融觉得过意不去,继续劝说祢衡和曹操好好相处。祢衡假意同意向曹操道歉,结果见到了曹操以后,不仅没有愧疚之情,还变本加厉地辱骂曹操。曹操彻底被激怒,直接将祢衡指派给了刘表。
祢衡到了刘表那里之后,依旧本性不改,丝毫不把刘表放在眼里,又得罪了刘表。刘表又将他指派给了江夏太守黄祖。祢衡不久之后就言语冲撞了黄祖,黄祖没有曹操和刘表的好脾气,直接将祢衡杀了。
二、恩情太过的人。
曹操本来是东汉时期的末流武官,后来投奔了袁绍,剿灭了董卓,渐渐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势力。打败败袁术、陶谦、吕布等豪杰后,曹操将汉献帝迎接至许昌,因此居功至伟,被封为了司空。
但俗语说,升米恩斗米仇。曹操对汉献帝有着似海恩情,但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无以为报,只能任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长此以往,汉献帝无缘权柄,渐渐对曹操恨之入骨,最终想要用“衣带诏”的计策诛杀曹操。
曹操识破“衣带诏”的计谋后,深知自己与汉献帝早已水火不容,于是放弃对汉献帝的幻想,而是继续培植自己的势力,自立为王,为曹氏子弟日后称帝打下基础。
三、道德模范式的人。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一向提倡以德治国,良好的德行也是贵族官僚和黎民百姓应当具备的品质。但是致力于强调道德的社会,往往透露着伪善,毕竟道德是自律的标准,而不能成为约束他人的工具。
虽然不否认的确存在道德层面十分完美的人,但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人只能是极少数,大多数所谓的道德楷模往往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也是大多数人容易反感圣母式的道德楷模的原因。
三国中,刘备就是典型的道德楷模。刘备出身寒微,无以为凭,想要成就事业就必须靠道德获得威望和别人的支持,因此不得不成为道德楷模。与之对应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大增,却始终被人诟病为乱臣贼子,如果他再和道德楷模关系太近,难免会被更多人诟病,无形中承受不必要的舆论压力。于是曹操一直都对圣母式的人敬而远之。
三国时期是典型的乱世,但是每逢乱世,就会有许多英雄豪杰和青年才俊接连不断地涌现。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才子佳人如繁星般闪耀,这些才子们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有的人倨傲,有的人有很高的道德水平。
曹操作为汉室权臣,经历丰富,阅人无数,有着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看人待物也有自己十分独到的见解。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人,虽然有能力,却难以与他人合作共赢,只能单打独斗,不堪大任。恩情太过的人,往往面临人性的考验,十分容易反目成仇。而道德楷模式的人,往往会伪善地利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