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李延福

发布时间:2025-09-19 10:29  浏览量:1

李延福(生卒年不详),今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开化街道南正街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第三甲34名进士。因才学俱佳,阅历丰富,当年即授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知县。因其政绩显著,不久就升任广东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知府。李延福长子李熙文幼年因父仕宦在外,与其弟熙臣在家侍奉母亲,受其教诲。由于得家风严教熏陶,颇具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品质。7岁即能熟读唐诗宋词,10岁时被父亲带到广东崖州任上,小小年纪就饱览名山大川,拓宽眼界,增长许多见识。

李延福在广东南海知县任上时,县内有一少年名叫梁耀枢,聪慧刻苦,孝顺父母。16岁时,在每年一次的生员(俗称秀才)童试中拔得南海县第一名。李延福大喜,十分看重,遂将家庭贫寒的梁耀枢接纳至县衙内,供给住宿衣食,百般呵护,着意栽培。因此梁耀枢学问大有长进,后进京赶考,中进士。因清正廉洁、勤于公务,清咸丰年间,被调任云南督学最高长官。梁耀枢到滇(云南简称)任职后,为报师恩,派人到文山寻访李延福后人踪迹。访得李熙文因避太平天国战乱,已经从父亲任上广东崖州返回文山。遂将熙文及弟熙臣接到昆明家中,着意培养。以后,梁耀枢因政绩显著,调任京城国子监祭酒,又将李熙文兄弟俩带至北京,入国子监深造。在恩师身教言传下,李熙文学问更加突飞猛进。诗赋文章在京师文人圈中声名鹊起。李熙文于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考中甲戌科第二甲第28名进士,因诗文书画俱佳,点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三年。

李延福多年宦海在外,寂寞中非常思念故土。特别那山势苍劲挺拔,葱茏峻峭的故乡西华山,常常魂牵梦萦于孤斋卧榻之中。为聊解百般乡愁,李延福根据超常记忆,特绘画文山西华山《三十六峰林木图》长卷,每逢公务闲暇时,常常拿出来欣赏。当李熙文从北京回乡省亲,特转道于广东崖州叩拜其父时,李延福便命李熙文将此画卷带回文山,并嘱咐在画卷上缀以诗文。

清光绪元年(1875年),李熙文回到故乡文山。曾多日闭门谢客,请来云南名匠,着意将长《三十六峰林木图》画装裱成卷。并遵崇父命,加之触景生情,便在画上题诗数首。后将其藏于高阁,不再展示人前。但越是不宣示于人,越发让桑梓文人深感神秘,更在乡里不径而走,传为美谈,许多人都渴望一睹为快。文山乡土才子王需章曾有幸目睹过西华山《三十六峰林木图》真迹。那是一幅一尺五分宽,近两丈长的画卷,用极为华贵的丝绸装裱。画面从茶庵村垭口后山峰一路画来,有朝阳洞、歪头山、石马脚、旧城石径、猴攀岩、三元洞、红石岩、喜得冲等,将文山西面山景名胜尽收眼底。画中西华36峰,峰峰如古代兵器尖戟,高插碧空,固若金汤。李熙文题在《三十六峰林木图》四首七绝:“西华列戟护金尊,峻峭诸峰万世痕。古柏苍松擎日月,星移斗转焕乾坤。”“洞隐蛰龙三百年,危崖贴壁阁楼悬。神工造得清凉境,梦里登临欲作仙。”“越空回望去悠悠,万里归来愿莫酬。三十一年留画图,北村风雨长松楸。”“趋庭无处见慈颜,况复飘复湖海间,回首沧桑成底事,不堪重回旧家山。”这幅名画如今销声匿迹,很可能已不存世。

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熙文从家乡返京任职途中,病故于贵州,年仅33岁。李熙文短暂的一生,曾三次从家乡往返广东南海、崖州,两次从云南往返京城。足迹踏遍华夏大半江山。

因李熙文天赋极高,聪敏过人,是捕捉灵感的诗文高手。便能从南海高耸的红棉树上寻找到坚韧的志向;从北京西山遍岭红叶中捕捉到多彩的诗趣;从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的青松翠竹中体验到高洁的气质;从云南昆明西山龙门的险峻中,悟出道教与禅宗的真谛;从文山三庵七寺八大庙,众多雕像中获得严谨而丰富的创作源泉。因此才写出许多享誉乡梓,名噪京师的好诗篇。今存有《石莲斋诗稿》和《经吹堂新稿》两册诗集,共计134首。

延伸阅读:文山八景:雁塔秋风、西华列戟、虎沟烟雨、南桥夜月、大兴双桂、二台返照、钟灵瑞梅、盘水回波。

雁塔秋风:文笔塔位于今文山城东山之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后经历多次损毁与重建。1997年,重建的文笔塔高49米,共7层,塔身雕梁画栋,檐角飞翼挂铜铃,风吹铃响,悦耳悠扬。文笔塔不仅是文山城的地标,也是激励学子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象征。古时,每逢金秋,大雁南飞,文人墨客登塔赏景,雁塔秋风因此得名。

西华列戟:西华山位于今文山城西面3公里处,西华山的三十六峰,由清朝末年的李熙文首次比喻为“西华列戟”,因其峰形似古代兵器中的戟,高耸入云,固若金汤。李熙文的父亲李延福曾绘制《三十六峰林木图》长卷,李熙文回乡后,遵父命在画上题诗,赞美西华山的壮丽景色。

虎沟烟雨:位于今文山城西南的“猫猫冲”村(现址不详),因常有老虎出没而得名。村后山崖形似猛虎,后改名“喜得冲”,沟壑称为“虎沟”。70多年前,虎沟森林茂密,空气中充满水气,阳光下形成乳白色的岚烟,形成烟雨朦胧的美景。

南桥夜月:永济桥(俗称南桥,文山城墙拆除以后永济桥拆除建成了水泥公路桥),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是文山的重要交通要道。桥上的水月亭是文人雅士赏月的好地方。每当夜幕降临,明月从河边榆树梢头升起,倒映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夜景,被誉为“南桥夜月”。

大兴双桂:大兴寺位于今文山城开化中路,由非涯和尚创建,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为文山龙上登土司家的宗祠。寺内两株桂花树每到中秋时节绽放,花香四溢,成为文山人赏桂的佳地。桂花树已有两百岁,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被文人墨客雅称为“大兴双桂”。

二台返照:位于今文山城东山山腰的两个白土台,夕阳西下时,余晖映照,形成金黄色的美景,被文人雅士称为“二台返照”。开化镇总兵高必盛(籍贯不详)曾为此景写下五言律诗,赞颂其壮丽。

钟灵瑞梅:钟灵寺(现已不存)由了然和尚创建,寺内广种梅树,花季时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被誉为“钟灵瑞梅”。了然和尚的高徒逊清和尚继承衣钵,继续扩建寺庙,种梅树,使钟灵寺成为赏梅胜地。

盘水回波:盘龙河位于今文山坝子上蜿蜒前行,形成优美的河湾,回波桥上下的河段,水流平缓,清风徐来,形成“盘水回波”的美景。乾隆十二年(1673年),文山知县朱兴燕(籍贯不详)在盘龙河边建“观景亭”,成为百姓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七花南路与凤凰路交叉口——八景园

文山八景——雁塔秋风

文山八景——西华列戟

文山八景——虎沟烟雨

文山八景——南桥夜月

文山八景——大兴双桂

文山八景——二台返照

文山八景——钟灵瑞梅

文山八景——盘水回波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开化街道西华山——西华公园(又名三元洞)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开化中路216号(南桥外现文山州医院址)——大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