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名人——罗廷权

发布时间:2025-07-07 22:29  浏览量:1

罗廷权(生卒年不详),字鉴平,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科举人,清同治元年(1863年)授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知县,清同治三年(1865年)转成都县[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置县。拥有2310余年历史,是川蜀)地区古县。1952年撤销,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都区、郫都区、新繁县(1965年,并入今新都区,县城繁江镇改称今新都区新繁街道)四县区]知县,清同治四年(1866年)六月署富顺县(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知县,旧志载其“外严内宽,案无留牍。”

罗廷权县在富顺的执政时间并不长,大约仅一年光景,但留下的业绩可圈可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数设局倡修清代第五部《富顺县志》。根据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河南籍知县吴鼎立(籍贯不详)撰《富顺县志·序》载,该富顺县志于清同治五年(1867年)启动。时罗廷权“慨然集众设局”,并邀请富顺县人、清同治二年(1864年)甲子科副榜生吕上珍“主其事(担任主笔)”。谁知就在启动修志后的约半年时间,罗廷权就离任而去,其后四年间历文康(籍贯不详)、程廷杓(籍贯不详)、杜受廉(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人)、张焕祚(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人)等四任富顺知县均未成书,直到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才由视修志为“守土官重任”的知县吴鼎立镌刻刊行。该志除续增清道光版县志后的诸事外,还新设部分条目,如兵防门中新增城防、寨堡、平滇事略,文苑门增设艺文,盐政门新增自流井风物名实说等,尤其是卷一增刻图绘二十余幅并附图说,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尽管罗廷权因客观原因在修志上有善始而未善终,但其开创意义不言而喻。其实,罗廷权到富顺任职前,还先后开局倡修有清同治《仁寿县志》和《成都县志》,可惜均因另赴它任而事未竟,但无不显示罗廷权对修志工作的热爱、责任和担当。

清同治五年(1867年),罗廷权为创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板桥书院(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板桥镇九年制学校前身)“立案示谕,镌碑有规条十二,批谕板桥书院收支、赛会、延师、招佃事永远奉行。”清同治六年(1868年),罗廷权委任职员富顺人萧亿元监修已遭兵燹损毁的养济院(又名广仁堂),修建规模达“四重共三十余间”。工程刚竣工,“居民不戒于火,此屋独存。人咸谓罗公惠爱,所感有碑记。”同年,罗廷权示谕文生富顺人甘旨和职员富顺人甘咸亨重建大司空坊,以纪念曾获明嘉靖皇帝御赐祭文的大才子、明工部尚书甘(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人)为霖。清同治九年(1870年),罗廷权升任资州(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直隶州知州。

清同治八年(1870)岁在庚午,罗廷权升任资州直隶州知州,“勤谨清廉,常于黎明听讼”,制定管理老百姓的措施,都要在资州县衙大堂再三研究,唯恐政策损害老百姓利益,受到冤屈。罗廷权一上任,面对的就是资州全域大旱的严峻考验。清同治八年(1870)九月秋收后,资州境内持续半年多天气高亢,偶尔下一点小雨,仅能打湿地面。由于没有有效的降雨,冬水田里无水,“陇田不能犁者多”“所种小春不生”。不管是低洼还是高处的田地,都没有水种秧,甚至老百姓家中的饮用水也要四处找寻,“觅泉汲引”。罗廷权于是一面组织老百姓抗旱,一面积极救济灾民。罗廷权从就近的官府粮仓筹集济谷二千石,赈济受灾的老百姓。并带头倡捐银一百两,“复劝各乡捐资平粜赈济”,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但这点救灾物资,对偌大的资州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境内仍然“饥民遍野”。

到了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旱情更加严重,于是社会上有人传言,说天干是因为蒙溪口(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苏家湾镇蒙溪口村)有鱼妖作怪,现在上天要派神灵下凡收妖,但需要借助人间的力量。资州各场镇上都贴有字条,“约居民各带军器,于四月二十五日齐集蒙溪助杀鱼妖,天始降雨”。罗廷权于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二十三日听到了这个消息,初步判断可能是有人“将协众为乱”。罗廷权当即命令分防资州汛的把总,带领兵丁前往蒙溪口弹压,然后又亲自率领府衙三班数十人,并“调集附近团练以防其变”。到了四月二十五日,“远近来观者万余人”,但看到有不少官兵在现场警戒,“俱各安静,俄即散去”。经调查了解,此事由民间秘密结社人员组织,当时各场镇都有,“或十余人,或二三十人在店侯期,及期皆不敢至”。不知是巧合,还是真的有神灵,四月二十五日夜,资州连续下了几天大雨,旱情得到缓解。下雨后至五月初,一些老百姓尝试种晚稻,“有种迟秧者,半月即可栽插。”“田肥者先行犁转搁,枯栽后,又加水粪,约有五六分收成。”但整个资州的粮食产量,只有平常年份的二三成,米价很贵。

清道光三年(1823年),资州知州靳章绅(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在行台(资州直隶州的“行台”,即朝廷大臣出巡驻所,今资中县公安局所在地)左右创修了东西文场考棚,计座号千八百有奇。修建考棚前,童子试藉公署考试,士子自备桌凳,出入维艰。考试时遇到下雨天气,“遇雨而泥沙扑面,讵逃窜似亥突蛇奔,德行雍容转若扶犁之辈,衣冠楚楚翻同荷笠之夫”。“每当点名时,士子云集,或值雨雪,衣物皆湿,因而成疾者不少。”为此,清同治十年(1872年)资州一些有势力的地主,禀请罗廷权为资州考场修建雨棚。资州及其所属的资阳(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内江(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井研(今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仁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四县各捐银两,共计用钱三千余缗。

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至十二年(1874年),资州境内风调雨顺,粮食收成很好。但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六月,资州大水成灾。当时,资州境内的沱江河水猛涨,资州城里一片汪洋。人命关天之际,罗廷权不惜重金,购买多艘船由城垛放入城里救生,以致没有一个人溺亡。此后,罗廷权又捐钱买米煮粥赈济灾民,让很多人活了下来。同年,罗廷权将资州县衙粮仓第一进的仓神祠,迁建于仓号第二进。原仓神祠水毁严重,“湫隘不堪”,迁建后“祠前为三合土地坝,极宽阔”。仓神祠四周建有仓舍,也全部进行了重修补整,共计用钱一千余钏。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的一天,资州城西关外失火,一直延烧到孝子街(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西外社区孝子街)及沱江河坝,烧毁民居二百余间。同年六月二十日,沱江河又发大水,但比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水位约低三尺。洪水将资州城南、北门、小东门的城门洞封住,其中东西两门的水深数尺,平波门的门扇也被水漂去一扇。城中街道低的地方积水很多,都可以乘舟了,居民大多到房屋楼上避水。罗廷权亲自组织,派出小船四处找寻,拯救了很多落水的老百姓。洪水还导致沱江河沿江一带禾稼无收,冲毁了很多民房。

罗廷权很重视教育,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捐俸三百钏,为凤鸣书院添修了楼房九间。之后,又捐钱二千钏,交急公局生息,作为凤鸣书院官课的加赏,并捐添凤鸣书院、栖云书院两个书院的脩金。同年,罗廷权还积极筹修关帝庙(即武庙),移建火药局,创修演武厅等。关帝庙也就是武庙,其年久失修,“庙貌湫隘不足以妥神”。武庙改造时,用提斗称息及岁收租钱,购置材料。改造费用超过计划,又从急公局支钱千余钏。改造后的武庙,其正殿在原址上加高,修高阁如文庙。旁边修建钟鼓楼,左修启圣殿,右建三义祠,中厅石坊仍旧。“外筑宫墙,墙外有池,砌石加深,规模宏敞,栋宇巍峨。”补修文庙,文庙同样是年久失修,“风雨剥蚀半就糜朽”。培修文庙的费用仍然从急公局支取,提钱一千六百余钏。本次维修,主要更换了文庙宫墙外的华表,疏浚了外池的淤泥、垃圾等,加增周围的石栏,“丹雘楹桷焕然一新”。

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四月的一天,资州东乡临近安岳县(今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一带,突然降下很多冰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弹丸”。冰雹过后,又是狂风劲吹,“民居多为所折,山粮打落甚者,颗粒无收”,尤其是蔡市(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龙江镇蔡家场社区)东北方十余里损失最为惨重。

清光绪元年(1875)岁在乙亥,资州晴雨适时,气候调和,“山粮田稼皆有十分收成,无少欠者”。同年四月的一天,资州西门河坝失火,烧毁百余家。鉴于这次惨痛的火灾教训,之后严禁在河坝一带修建茅草房,全部修瓦房。同年十月初四夜,资州正东街小十字又失火,延烧了十余间房屋。到了同年冬月,为防患火灾,罗廷权根据大家建议,将文昌宫旁的火药局迁建于重龙山。

清光绪二年(1876年)岁在丙子,罗廷权到资州直隶州任知州第六年,罗廷权与清咸丰五年(1855年)资州举人何雍等人再次续修的《资州直隶州志》[明嘉靖年间,资州知州刘炯(籍贯不详)等人编撰]正式刊印。刊印之前,清光绪二年(1876年)闰五月,“稿初就,州人士以索序来见”。罗廷权在资州府衙“清晖堂”为续修的《资州直隶州志》“走笔而为之序,聊以志续修之原委”。作序时,“适余值量移泾南,行有期”,罗廷权随后离任资州,到泾南(今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赴任。罗廷权为续修《资州直隶州志》,捐钱四十六钏。罗廷权的继任者,陕西举人黄加焜(籍贯不详)也为这部续修的《资州直隶州志》作了序,“余丙子奉檄权资之岁,为州牧罗公鉴平量移泾南之日,而续志适成。州人士呈稿于余,而丐为序”。黄加焜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发潜德之幽光,植名教于不坠,此罗君续志之修所由,汲汲而亦后先守土者之所共任也夫。”

延伸阅读:资州凤鸣书院、资州栖云书院、资州珠江书院讲堂、资中武庙

资州凤鸣书院: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遗址位于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重龙镇中顺街33号(资中县城西门外中共资中县委党校内)。原是道教寺院“天庆观”所在地,明代改建为广东会馆即南华宫。清道光年间,资州直隶州州牧舒翼(籍贯不详)在此设立“凤鸣书院”,从此这里便一直是读书的场所。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知州罗廷权捐俸三百钏,添修了凤鸣书院楼房九间。又捐钱二千钏,交急公局生息,作官课加赏,并捐添凤鸣书院、栖云书院两书院的脩金。民国初年,凤鸣书院改为粤东小学,后更名为岭南公学,不久又改名为岭南中学。1956年,岭南中学改建为内江专区合作干部学校(简称“合干校”),1960又改建为中共资中县委党校。凤鸣书院是资州古城四大书院[珠江书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资州直隶州州牧宋惠绥(籍贯不详)创办,今资中一中)、栖云书院(资州州牧舒翼创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后更名艺风书院,今资中三中)、凤鸣书院(1837年州牧舒翼创办,今资中县委党校)、火烽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即1900年创办,今资中县笔架山公园附近]中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个书院,是四川省至今保留得最完整的南华宫之一,是纪念民族、人口迁徙的历史见证物和客家移垦文化延续至今的实物见证,由于其极具建筑艺术价值,200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申报国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华宫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由山门、戏楼、内坝、耳楼、正殿、寝殿、中殿、后殿、两侧厢房、钟鼓楼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前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中殿、后殿为歇山式建筑。寝殿独立于正殿和中殿之间,为四中心柱,檐柱穿斗结构,四周为廊道,左右是三拱小旱桥,周围绕一圈石刻花边式样的栏杆,柱础以及檐枋均有雕刻精细的人物花草、祥云瑞兽等图案,古朴典雅。

资州栖云书院:

资州栖云书院遗址位于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状元街79号(毗邻资中文庙)。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州牧舒翼(籍贯不详)将州城北关外状元祠(明嘉靖二年,州人为纪念南宋状元赵逵而建)和孙家祠改建为“栖云书院”,书院因祠内有南宋状元赵逵(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人)青年时期居住和学习过的栖云楼得名。清光绪九年(1883年),资州直隶州州牧(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市长)高培谷(今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人)和州学正(相当于今天的市教育局长)包汝谐(今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人)商议,决定扩建栖云书院。高培谷主动拿出自己的俸禄,并发动绅士捐助,将栖云书院改建后更名为“艺风书院”。原栖云书院,是过去资州古城四个书院中规模最大的一所书院,资中历史上的两颗巨星,即刚正不阿勇斗奸臣(秦桧,出生于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籍贯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南宋四川籍状元赵逵和为社稷中兴一生倾力教育的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原籍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城郊锁水阁,后随继父移居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骆成骧本姓李,因家贫,在骆成骧七岁时,碰上四川资州人骆腾焕夫妇来云南会泽(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经商,骆成骧的父亲便将骆成骧过继给骆腾焕,改名骆成骧,随后即随骆腾焕到四川,先后在资州(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求学,于是后来便成了四川资州籍的状元了。然而这位名副其实的状元,原籍确是云南会泽],都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过,资中的状元街也是因此而得名的。之后,书院先后更名为资中县乙种农业学校、资中县立职业学校、省二区农业实验学校。1953年,“四川省立资中师范学校”迁入“栖云书院”旧址,从此这里成为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摇篮。直到2002年资中师范转制为普通高中,校名改为“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简称资中三中)。

资州珠江书院讲堂:

资州珠江书院讲堂遗址位于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大东街1号(资中一中南校区)。始创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珠江书院,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改书院为资州中学堂,时任资州州官宋联奎(今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人)题写的“资州中学堂”校牌至今保存完好。年易名四川省立第六中学,川南资中中学、今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简称资中一中);资中一中北校区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迎宾路45号。

资中武庙:

资中武庙又称关帝庙,遗址位于从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重龙山下。资中武庙建筑布局与文庙相似。由外月池、照壁、七星门、东西厢房、朝贡殿、关圣殿、偏殿武星殿(启圣宫)、三义祠、钟鼓楼、廊道、院坝组成。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武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经明清各代多次修葺改建。据资中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始建资中武庙。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辛亥补修。清同治三年(1865年)、清同治十二年(1874)扩武庙,升高正殿,并在正殿两边修造钟楼、鼓楼,左修启圣宫(祀关羽祖先三代),右建三义祠,祀刘备(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关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张飞(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外筑宫墙,开月池。民国元年(1912年)正殿左侧加盖武星殿,祀岳飞(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

罗廷权在清同治版《富顺县志•姓氏》中以“总纂”身份排名第一

《四库全书》版《资州直隶州志》扉页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年增修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重龙镇中顺街33号(资中县城西门外中共资中县委党校内)——资州凤鸣书院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资州凤鸣书院(即南华宫)内景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状元街79号(毗邻资中文庙)——资州栖云书院

资中状元街

资中状元街

艺风书院(前身栖云书院)教室旧照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大东街1号(资中一中南校区)——资州珠江书院讲堂

资州珠江书院讲堂旧照

资州珠江书院讲堂(资中一中南校区)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重龙山下——资中武庙

资中武庙七星门、朝贡殿

资中武庙

资中武庙七星门、朝贡殿

资中武庙钟楼、启圣殿、三义祠、忠义堂、关圣殿

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武庙街89号——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资中文庙

富顺古十景之“釜水环江”

富顺古城小南门渡口、关刀堤

富顺古城迎江门及城楼、老县城西湖

民国二十年(1931年)《富顺县志》之《富顺县街道图》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城区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