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睡过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当三朝宰相,死后还令唐玄宗念念不忘
发布时间:2025-09-04 05:03 浏览量:1
如果说,唐朝的权力场像一出轮番登场的宫斗大戏,那崔湜这个人物,绝对堪称剧中最“出彩”的反派之一——既有文人的纤细风流,又有官场的投机老辣,他的名字总能在豪门、情场、政坛的涟漪中一再浮现。我们常说“靠山吃山”,崔湜却属于那种连靠山都能随时更换的高手。而他这番人生际遇,说羡慕吧,也许有人嗤之以鼻,说鄙夷吧,倒也没人真敢嘲他是草包。历史上的“风流才子”,真要细细看,其实比戏剧里的人还会做人。
崔湜这个人,出身就带着点“开挂”属性。河北定州的博陵崔氏,往上数好几代,哪个不是权倾一时的大家?随便提起个亲戚,就是前朝宰相、三省六部的高官。崔湜的祖父崔仁师做过太宗皇帝的宰相,父亲崔挹是户部尚书。不夸张地说,光论这份家谱,在唐朝那会儿,哪个书生不得对着窗外的桂花树长叹一声“人比人,气死人”?
不过“家世好”这回事,说白了不过是起点高。真要跑起来,拼的是后劲,各凭本事。崔湜最初倒也顺风顺水,那会儿他生得俊俏,眉目如画,才思敏捷,诗文写得好,少年时就靠文章出了名。当时考进士的人,考场看重的不只是学识,字写得漂亮、气质潇洒也加分。你要说门阀联姻、裙带关系,倒也不是没人议论他“吃软饭”,可偏偏崔湜自己实打实地考中了进士,一路升了上来。没人能说他全靠家里,毕竟那年头进士录取名额有限,真不是全靠关系能推得动的。
长安城里那群才子们之间互相写诗把酒,常常有人会说“崔家公子,风采不让花中神仙”。《全唐诗》至今还留着他几十首诗,读起来总让人想象那个夏天的夜晚,宴席上清香扑鼻,崔湜衣袂飘飘,眉头轻挑,旁边的小姐贵女不时朝他瞟一眼。你也不能怪人家会得瑟,换了谁有这样的本钱,想必也难免自信过头吧。
当然,官场是江湖,更是泥潭。崔湜成年后的第一件大事,是被桓彦范相中,安排去武三思身边“打前站”。桓彦范谁?神龙政变里的主角之一,换句话说就是一代枭雄。那时候武三思刚掌权,朝廷风向诡谲,一脚踏错就灰飞烟灭,可崔湜心机比样貌还深。他“卧底”没多久,就把桓彦范等人的计划吹到了武三思耳朵里,换来的是一个中书舍人的官位。老话说“墙头草随风倒”,崔湜大约就是靠这身本事,硬生生踩着前任的尸骨往上攀。
有的人说崔湜无情,但唐朝那几十年,哪个权臣不是一茬一茬过。你说崔湜背叛桓彦范太狠?可一旦投靠了武三思,他连斩草除根这种事都亲自上阵,死死咬住旧主。那一年夏天,桓彦范等人被流放没多久就全部遇害,朝中私下里谁不知道幕后主谋是美男子崔湜?只是谁都不敢提他的名字。
再往后呢,崔湜名声渐大,成了六部侍郎。他才气逼人,却也急于求成,这会儿就投向了当时风头最劲的上官婉儿——这位上官才女不是一般人。许多人光知道她是女史,事实上她手握中书诏诰、深得皇帝宠信,甚至“身兼数职”,能决定多件国事。崔湜能和她搭上线,其实不仅是情场得意,更是人事敏感到家。上官婉儿比崔湜年长十岁有余,可偏偏两人格式相衬——一个诗文才高,一个气质脱俗,加上朝中风气颇为开放,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政坛上的一对“佳偶天成”。
这里插一句,那时上官婉儿已为人妇,身份尴尬,崔湜却仗着年轻俊逸,毫不在乎外界的闲言碎语。两人情深意切是有一点真的,官场的帮扶也没少见。有上官婉儿这重关系,崔湜屡次升迁,甚至得以拜相。可惜,天作之合往往命运多舛。昙花一现之后,他靠裙带关系敛财卖官,满朝文武背后窃笑“崔相走到头了”。
上官婉儿虽然权势不减,但几经风浪之后,崔湜还是被清算了一次。换了旁人早被逐出朝堂,可在上官婉儿护佑下,他依旧能东山再起。这种命硬的体质,也真不是谁都能比得上的。
有意思的是,朝堂风云瞬息万变。武三思被小太子李重俊所杀,上官婉儿也死于玄武门事变后风暴。崔湜一夜之间失去靠山,家门冷落。一些长安书院的老先生后来说,当时好几个与崔湜齐名的才子,都被牵连贬谪,但只有他总是能蹦跶回来。有时候我怀疑,他心里根本没怕过。
然而,失意太久,崔湜又等来一次机会。唐睿宗复位,太平公主、李隆基权力暗战,双方都打算拉拢朝中的“名士”。崔湜又一次成了香饽饽——先是和太子李隆基亲近,甚至私下常与太子夜饮欢游。《旧唐书》里写“玄宗在东宫,数幸其第”,显然两人情谊也非表面。但崔湜这人最懂权力密码,他很快意识到太平公主权势正盛,于是又向太平公主抛去了橄榄枝。
我想,崔湜未必不知“墙头草”的名声难堪,也未必真有几分忠厚,更多的是对仕途本能的嗅觉。他后来成为太平公主的“座上宾”,再度高升,成为中书令。不少门生为他捏把汗,私下劝他别玩火,甚至有人专门作赋规劝,可崔湜嘴上称善,心里却冷笑:“时势造英雄,难道你能保我?不如进退随天意。”你说他短视或者冷血,实际上是对人性和朝堂的透彻把控。
可惜他把赌注压错了。随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争斗白热化,崔湜不仅积极助力太平公主,还参与了一桩差点改写大唐历史的阴谋:与太平公主密谋要废掉李隆基,甚至计划在李隆基常用的赤箭药材里下毒。这后来的案子,一直到李隆基查问时才全部水落石出。
这一部分许多正史没细写,但据说崔湜当时和郭知运、张说这些人打过招呼,都被婉拒,只有他自己一意孤行。等到李隆基雷霆手腕,太平公主一党被连根拔起,崔湜作为首恶也难逃其咎。
但说来也怪,李隆基对崔湜其实真有点“念旧”——哪怕被背叛,还是给了他几次转圜的机会,没有像处理萧至忠那样决绝。据说当年崔湜兄弟一门情深,尤其三弟崔涤,早年跟着李隆基外放,一起干过苦差,感情极佳。李隆基流亡在外的日子,吃了多少苦,崔家兄弟一直是少有的“老熟人”。所以崔湜虽投机成性,李隆基心底到底动了恻隐之心。只不过,天网恢恢,崔湜最后还是在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于驿馆。这一刀砍下来,崔家也跟着元气大伤。
不过皇帝终究是皇帝,李隆基对崔家算仁至义尽,不仅没有株连九族,还让崔家其他兄弟重新得势,追封崔挹官爵。几百年来,博陵崔氏依然世代簪缨。世人议论崔湜,其实更多是议论那个时代的风气。
崔湜虽终其一生“牵机傀儡”般左投右靠,却也从未甘于平凡。从少年才子到三朝宰相,从豪门浪子到深宫密谋,他走过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权力的虎口上。他被骂“无情无义”,可换了你身处那样的汹涌乱世,真能全靠良心去做决定?
也许有一天长安的晨雾里,有人路过旧相府的废园,看到那悄立的槐树,风一吹,斑斑光影里还藏着崔湜曾经的影子。到底是风流一场,还是一地鸡毛?没人说得清。只是这世道,说到底,还是得靠自己下棋。有的人走一步看三步,有的人走得潇洒,也逃不过翻车收场。
至于崔湜是否真是“人生赢家”,我心头还是忍不住打个问号。你说这故事,要真拍成电视剧,是不是比那些写得天花乱坠的传奇小说还要精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