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弟子录(07)“中原第一小生”王希玲
发布时间:2025-09-17 17:53 浏览量:1
1980年,豫剧大师常香玉收下了一位特殊的弟子——王希玲。那一刻,她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文静的女子,将来不仅会继承她的艺术衣钵,更会完成她临终前最沉重的嘱托。
"希玲啊,我老了,身体不行了,你不是办了一个戏校吗?传承戏曲这个重担就交给你了,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这是常香玉大师弥留之际的嘱托。令人动容的是,当王希玲承诺"一定把咱常派艺术发扬光大"时,常老师却纠正道:"不是常派艺术,是戏曲艺术!"
一句话,道出了一代艺术大师的格局与胸怀。
从"中原第一小生"到戏曲教育家
王希玲,1944年出生,11岁进入郑州市豫剧团学戏。作为常派花旦的优秀传人,她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从旦行跨入生行,打破了生行只能为旦行配戏的格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王派坤生"表演艺术。
1991年,王希玲赴京演出《风流才子》,轰动京华,被誉为"中原第一小生"。剧中她饰演的唐伯虎风流倜傥,与她在《春秋出个姜小白》中饰演的齐桓公姜小白截然不同。一个是尊贵君王,一个是潇洒才子;一个舍爱妃取江山,一个舍声名娶丫鬟。这两种天差地别的角色,在王希玲的演绎下都栩栩如生。
以广大观众熟知倍受赞扬的《风流才子》为例,她饰演的唐伯虎一出场,那文静俊美的扮相,潇洒飘逸的身段,合扇回眸一笑,活脱脱一个风流倜傥、才华盖世的江南才子,栩栩如生,美哉、妙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得到常香玉真传的王希玲,最令人称道的是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常老师在舞台上能以精湛的表演磁石般地吸引着同台演员,"王希玲回忆道,"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在舞台上有一种刺人的亮光,逼迫着对方与她交流,不能有丝毫的走神。"
当她向常老师请教如何练就这样的眼神时,常香玉分享了她的秘诀:"在漆黑的夜晚燃着一柱香,然后用眼珠去捕捉游动的亮点,坚持练下去,就会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这番话让王希玲受益匪浅,她不仅学到了练眼的方法,更学到了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以目传神。
"演员本身就是半个艺术品"
在《情断状元楼》排练现场,戏剧大师杨兰春曾指着王希玲对编剧孟华说:"小孟你看:演员本身就得是半个艺术品,王希玲一招一式都是戏精。"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希玲在剧中饰演生角王魁——一个戏份不多的反面角色。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已经成名的大主演毫无"配角感",反而极其认真地投入排练,将千百年来老故事中的人物王魁演绎得特异独到。
杨兰春的这句趣评点明了一个真理:好演员不仅要当好主角,也要能当好配角;演主角时精致,演配角时精彩,这才是真正的名流风范。王希玲正是如此,她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刻画入木三分,刷新了舞台上多年累积的模具化形象。
传承的不是派系,是艺术
常香玉大师那句"不是常派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纠正,让王希玲明白了传承的真谛。她教导学生的不仅是常派艺术,更是整个戏曲艺术的精髓。
"每句念白对着墙根念三十遍,每句唱对着墙根唱三十遍",这是常香玉的艺术原则,也是王希玲的教学准则。她身体力行,喊嗓、练功从不间断,因为她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二十五载育桃李,五千弟子遍天下
常香玉临终前的嘱托,王希玲铭记在心。二十五年来,她创办的王希玲艺术学校已经培养了五千余名优秀毕业生,这些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专业艺术院团和高等院校。
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中,王希玲艺术学校的学生涌现出了三百多位明星擂主、七位年度金奖擂主。在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比赛中,有三十六位学生获得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
学生李佳奇参演电影《念书的孩子》,荣获美国第九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演员"两项大奖。来自该校的胡红波在《老子》中挑大梁,朱旭光饰演紫葺,杜永真饰演丹阳公主...这些年轻演员个个基本功扎实,唱念俱佳,更具备剧团最看重的"救火"本领。
二十五年,五千余名毕业生,无数个舞台上的闪光时刻——这就是王希玲交给常香玉老师的答卷,也是一个戏曲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