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美学思想新潮

发布时间:2025-09-18 14:25  浏览量:1

中国茶文化美学是以儒、释、道三家的美学为基础逐步构建而成。先秦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如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孟子。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中国带来了又一种新颖的美学理念,从此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茶文化美学思想。其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涤除玄鉴、澄怀味象”“道法自然、保合太和”等美学理念。

一、“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茶人人生观的反映,也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物”是指审美客体,“我”是指审美主体。“玄会”是指审美主体在确信“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对审美客体真挚的爱,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界限,全身心与客体进行情感交流,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与道会真”的境界。美本于道,而道是最高层次的美。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则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茶人深信“茶”即人在草木之间,以茶修身养性,便可发掘心中潜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愿望。文中曾提到宋代茶人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诗里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和律动,荒城的幽玄与恬静,从实景生禅意、从有限中生无限,从缥缈中见韵致,从空灵处见精神。苏轼在汲、煎、品、听的五感体悟中,与茶融为一体并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玄会”的境界。

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创立了作为中国茶道美学基础的“比德”审美理论。

宋代大儒朱熹解释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古代茶人在营造茶境时,对松、竹、梅、兰推崇备至。在茶人的心中,茶壶的水沸声亦如松声,而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梅却是在苦寒中孕蕾,在冰雪中怒放,对于兰则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这些意象,均是茶人以物明志,看似形容茶自然美的超凡脱俗,其实寄托着茶人的高洁之心,喻自己坦荡的君子襟怀和高尚情操。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我国茶道形成了追求“真、善、美”的优良传统。

三、“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中国茶道审美观照的方法论基础。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要求茶人彻底扫除欲念和主观成见,摈弃一切教条以及世俗“真理”,使内心光明莹洁、空净玲珑。

使茶人通过观望、体验、知觉、想象,自主地感受审美对象带给的喜悦,无论是“骏马秋风塞北”,还是“杏花”烟雨江南,万物之美都了然于胸。“澄怀味象”是由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审美客体,“澄怀”即自己的心胸襟怀达到虚静空明,“味象”是本体对客体用心灵去妙悟,表达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道德经》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指“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道”以自然为旨归,本性自然而然,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在茶事活动中,表现为一切力求朴素、返璞归真、纯任心性、毫无雕饰、不矫揉造作。“真”“无为”“素朴”都包含在自然之中。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品茶图》题跋中写道:“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其将茶表达得平淡如清泉,但绚丽如晚霞,让人陶醉不已。

“保合太和”与“道法自然”是一组相辅相成的美学概念。“保合太和”以孔子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准则,在“文”与“质”中求得平衡,达到儒家追求的中庸之美。在饮茶活动中,投茶量不多不少,水不烫不凉,力度刚柔相济,有张有度,一切都恰到好处,力求不偏不倚,圆满实现一切而达到和谐。通过中庸去追求真善美,同时磨炼茶人的毅力和培养“中正”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