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监利市&
发布时间:2025-09-18 09:50 浏览量:1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中,明代监利县(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走出了一位光芒四射的文人——裴纶。他于1396年出生在监利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最终以殿试一甲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明代监利县有史以来学位最高、成就最卓著的学者。
裴纶,字景宣,生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系琏之次子。监利县位于长江中游,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文化底蕴深厚。裴纶的家境虽非显赫,但书香门第的熏陶使他自小便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
1417年,年仅21岁的裴纶参加湖广乡试,一举夺得第二名,成为当地瞩目的才子。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一举中进士,殿试中更以优异表现位列一甲第三名,被授予"探花"之衔,赐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修撰。自唐宋以来,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而裴纶作为监利县首位进士及第者,被后世誉为"监利历史上'考得最好'的文化名人"。
明代的翰林院,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是培养高级文官的摇篮。作为翰林院修撰,裴纶负责编修国史、起草诏书,参与朝廷重大决策。这不仅是对他学识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仕途的铺垫。
1422年,裴纶返乡修志。当时,监利县知县郑崇掌邀请他参与编修《监利县志》。裴纶欣然应允,写下《监利县志序》:"昔李公吉甫作元和郡国志,谓为政者执此可以治天下。......况志类史,足以昭劝戒,为之也宜。"
这部县志,是监利县历史上第一部官方志书,记录了监利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裴纶在序言中写道:"掎摭经传,爬易剔抉,以成其书,虽不能绍吉甫制作之宏,而于一邑之事物,千载之文献,庶几有少补云。"这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1423年,监利县储备仓修建落成,实储谷14980石,以备灾荒济民之用。裴纶亲自撰写《修预备仓记》,称赞其"政具成周之美,隋唐未足与俪",认为监利县建储备仓,可与周朝的储粮仓媲美,比隋唐时的社仓还要高出一等。
1446年,监利县儒学重建,裴纶敦请尚书胡荧为之作《重修儒学记》。他写道:"大凡人物之盛,固由山川清淑之所钟,苟非教养,熏陶有渐,焉能遽此造就。此学校之设,有功于世。......凡人才之出,必自兹始也。"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文以载道"的思想。
1450年,裴纶出京任山东右布政使。明代的布政使是省级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右布政使则相当于副省长。山东是明朝重要的农业和军事基地,地理位置重要,治理难度大。
裴纶到任后不避权势,上疏弹劾镇守山东搜刮民脂民膏的太监谭广,使其罢官回京。他对于好酗酒使气、常鞭打下属的监察御史顾某十分不满,在苦劝不听后,即以言语加以讥讽。顾御史怀恨在心,乘机上疏代宗,诬告裴纶"私下议立沂王,偏袒英宗,有违圣意"。
此罪非同小可,代宗览疏后大怒,传旨裴纶上京责问。裴纶抗旨上疏陈情,代宗怒罢其官。裴纶坚贞不屈,悲愤填膺。景泰五年(1454年)四月二十八日,裴纶抱憾病逝于山东德州马河头下,终年59岁。
裴纶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有一首《从容城到新洲冲,乘舟溯江而上,去访问旧时的老师黎太学》的诗作:
家家茆屋晴川外,个个渔舟夕阳中,
因访旧时黎太学,儿孙流落半成翁。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他乘舟溯江而上,去拜访旧日老师黎太学时的情景。由于他有很长时间没走出家门,陡然看到江山的秀丽景色,倍觉可亲,其乐无穷。他在船上浅酌漫饮,遥望蓝天,醉意与云彩交融,不觉过了塔市驿。他一面吟诗,一面督促船夫快点荡浆,好早点上新洲冲。目睹江岸的家家草屋和夕阳斜照的只只渔船,更觉幽闲自得。他想到,今天去访问旧时的老师黎太学,他的儿孙怕不已是中年半老的人了!从这首抒情诗中,可见他胸襟潇洒,得失忘怀。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重视师友的品格。
裴纶在山东任上,因弹劾权贵而得罪了监察御史顾某。顾某怀恨在心,乘机诬告他"私下议立沂王,偏袒英宗,有违圣意"。这一诬告,对裴纶来说是致命的。
景泰五年(1454年)四月二十八日,裴纶在山东德州马河头下抱憾病逝,终年59岁。德州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也是古代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裴纶的去世,是明朝文坛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是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的完美结合。他不仅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更在文化教育领域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英宗复登大位,得知裴纶作古,怜惜万分,下诏追赠礼部尚书,谥"文僖",赐建"裴纶祠"。礼部尚书是明代六部尚书之一,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兼教育部长,是文官体系中的最高级别之一。谥"文僖",意为"文德兼备,安和慈惠",是对裴纶一生的最高评价。
裴纶祠的建立,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监利县文脉的肯定。今天,监利市的裴纶祠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每年都有众多学子前来瞻仰,传承裴纶的精神。
裴纶的一生,是明代文人风骨的生动写照。他不仅在科举上取得卓越成就,更在地方治理、文化教育、诗文创作等方面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明代历史学家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评价裴纶:"裴景宣,监利人,以探花起家,修志兴学,不避权贵,其风骨可嘉。"这一评价,既肯定了他的学识,也赞扬了他的品格。
清代史学家张廷玉在《明史》中也提到裴纶:"裴纶,监利人,进士及第,为官清正,修志兴教,终以直谏见罢,追赠礼部尚书。"
裴纶的精神,是监利文化的精髓。他"胸襟潇洒,得失忘怀"的品格,"修志有益于政事,有益于家乡"的担当,"不避权势,上疏弹劾"的勇气,都成为后世监利人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