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究竟荒淫到什么地步?正史不可查,野史一大把!
发布时间:2025-09-17 07:49 浏览量:1
31岁就把自己"玩"死的皇帝,历史上恐怕只有咸丰一个!
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了,他想的不是如何御敌,而是"我的鹿血够不够喝"。
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他却在圆明园里玩起了"五春争宠"的香艳游戏。
一个曾经想要中兴大清的热血青年,是怎么在两年内堕落成纵欲狂魔的?
这背后,藏着一个关于人性崩塌的惊人真相。
咸丰20岁登基那天,满怀壮志豪情。
翻开他刚继位时的奏折批语,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老子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狠劲儿。
惩治贪官那叫一个狠——户部侍郎贪污三千两,直接砍头;吏部官员收受贿赂,全家流放宁古塔。
这架势,比他那位以严苛著称的雍正老祖宗还要猛三分。
可问题来了——太平天国在南方打得热火朝天,每天军报像雪片一样飞进紫禁城。
"江宁失守!""武昌告急!""长沙被围!"
咸丰熬红了眼睛批阅奏章,换来的却是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反复努力却总是失败时,就会陷入绝望,最后干脆放弃挣扎。
咸丰就是这样。
他发现自己就像一个拿着破扫把想扫干净大海的人,越扫越绝望。
道光留给他的烂摊子太大了——国库里的银子还不够发官员三个月工资,八旗兵连把完整的刀都配不齐。
更要命的是,底下那帮大臣,嘴上喊着"皇上圣明",背地里该贪的贪,该捞的捞,一个都没少干。
有一次,咸丰派钦差去江南赈灾,结果钦差把赈灾银子贪了一半。
咸丰气得直拍龙案:"朕的江山,就毁在你们这帮蛀虫手里!"
可又能怎样?杀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
两年下来,咸丰彻底崩溃了——"既然改变不了,那就享受吧。"
从此,紫禁城里多了一个醉生梦死的昏君,少了一个想要力挽狂澜的明主。
咸丰有个外号,宫里人私下叫他"黄脸皇帝"。
为啥?因为他脸色常年蜡黄,跟涂了一层姜黄粉似的。
太医院的老中医把脉后直摇头——肾亏、脾虚、肝火旺,这哪是一个30岁年轻人该有的脉象?
咸丰自己心里清楚得很,他这身子骨,撑不了多久了。
马斯洛说人有五个需求层次,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当一个人感觉生命受到威胁时,什么道德、理想、责任,统统都可以扔到一边。
咸丰就是这样——他疯狂地想要活下去,想要健康,想要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命。
于是就有了那个荒唐的"鹿血疗法"。
每天早上,咸丰要喝一碗新鲜的鹿血,据说能补阳益气。
为了保证鹿血新鲜,他在圆明园养了一百多头梅花鹿。
英法联军都打到北京城下了,大臣们劝他赶紧跑路,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带玉玺,不是带兵符,而是——"鹿带上了吗?"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荒唐——皇帝的逃难车队里,居然有好几辆车专门装鹿。
士兵们饿着肚子行军,皇帝的鹿却吃着上好的草料。
有个老将军实在看不下去,上奏说:"皇上,国难当头,何必带这些累赘?"
咸丰冷冷地回了一句:"朕的命,比江山重要。"
这话说得够直白了——在死亡面前,什么祖宗基业,什么黎民百姓,都不如自己的小命要紧。
心理学家说,当人陷入极度的死亡恐惧时,会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咸丰喝鹿血、吃仙丹、找道士炼药,甚至相信房中术能延年益寿——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其实都是一个绝望的病人在做垂死挣扎。
可悲的是,他越挣扎,死得越快。
31岁那年,咸丰终于把自己折腾死了,临死前还在问:"鹿血呢?给朕拿鹿血来!"
咸丰的"五春"——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海棠春,再加上慈禧,这阵容堪比后宫版的"五虎上将"。
但你要是以为咸丰只是单纯好色,那就太小看这位皇帝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咸丰的纵欲,更像是一种病态的情感补偿。
他在朝堂上得不到的控制感,要在后宫里加倍找回来。
大臣们阳奉阴违,他管不了;太平军攻城略地,他打不过;洋人坚船利炮,他惹不起。
唯独在后宫,在那些女人面前,他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跪下!""起来!""过来!""滚出去!"
只有在发出这些命令并立刻得到执行时,咸丰才能感觉自己还是个皇帝。
更有意思的是,咸丰特别喜欢看"五春"争宠。
杏花春会唱曲儿,武陵春会跳舞,牡丹春懂诗词,海棠春擅长取悦人,慈禧则聪明绝顶。
她们为了争宠,使尽浑身解数,勾心斗角,你争我斗。
咸丰就坐在龙椅上,像看戏一样看着她们表演。
"你们都想讨朕欢心是吧?那就拿出本事来!"
这种掌控他人命运的感觉,让咸丰找回了一点做皇帝的尊严。
心理学上管这叫"补偿机制"——在一个领域失败的人,会拼命在另一个领域寻找成就感。
就像一个在单位受气的中年男人,回家就对老婆孩子发脾气;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打游戏却特别厉害。
咸丰也一样——治国无能,玩女人倒是很有一套。
可这种补偿,就像鸦片一样,越陷越深。
到最后,他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幻象。
国家都快亡了,他还在圆明园里玩"皇帝选妃"的游戏。
咸丰爱男宠朱莲芬这事儿,是清朝宫廷里公开的秘密。
一个堂堂皇帝,为了一个戏子,居然跟大臣抢人,还批复"如狗啃骨,被人夺去,岂不恨哉"。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抢了朕的人,朕很不爽!"
但如果你细品这件事,会发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龙阳之好"。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咸丰对朱莲芬的迷恋,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错乱。
朱莲芬是谁?一个昆曲名角,在台上演才子佳人,风流倜傥。
他代表的是另一种人生——自由、浪漫、无拘无束。
而咸丰呢?一个被困在紫禁城里的囚徒。
每天面对的不是战报就是奏折,不是大臣的哭穷就是太后的唠叨。
他羡慕朱莲芬,羡慕那种可以在戏台上肆意挥洒的人生。
更深层的原因是,咸丰其实是个文艺青年。
他会写诗,懂音律,对戏曲艺术有独到见解。
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剧作家。
但命运偏偏让他当了皇帝——一个他根本不适合的角色。
弗洛伊德说,人的很多变态行为,都源于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
咸丰对朱莲芬的痴迷,其实是对另一种人生可能性的向往。
他想成为朱莲芬,想过那种随心所欲的日子。
既然成不了,那就占有他,仿佛这样就能分享他的人生。
这种心理,就像现在有些有钱人,买不起小岛就买游艇,买不起游艇就买游艇模型。
通过占有相关的东西,来满足内心的渴望。
咸丰占有朱莲芬,本质上是想占有自由。
可笑又可悲。
咸丰31年的人生,就像一出荒诞剧——开场时意气风发,中场时穷途末路,谢幕时不忘带着他的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人,偏偏当了皇帝,结果把自己活成了笑话,把江山玩成了儿戏。
如果咸丰生在现代,以他的文艺细胞,说不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编剧或导演。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你觉得,咸丰是真的荒淫无道,还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
参考文献
《清实录·文宗实录》,清国史馆编纂
《清朝野史大观》,小横香室主人著
《圆明园总管世家》,佚名
《满清外史》,天嘏著
《清稗类钞》,徐珂编
《清史稿》,赵尔巽等撰
- 上一篇:【平原视野】文学什么时候改姓了
- 下一篇:34年感情长跑,这就是玉女守卫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