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她把柴米油盐过成诗,秘诀竟是这三重智慧

发布时间:2025-09-13 07:15  浏览量:2

2011年,先生100周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一个这样的评价:“您崇高的精神境界,淡薄谦逊的人生态度,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我们感到由衷地敬佩。

她才华横溢,在抗战期间创作的4部作品接连被搬上舞台,柯灵称赞她的《弄假成真》是中国话剧库存中有数的佳作。

她遇到钱锺书后,淡泊名利,甘愿做丈夫背后的“灶下婢”,晚年又因作品风骨和文学价值被后世珍视。她就是,人称“才情与智慧并重的杨绛先生。

在时局世情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上个世纪,杨绛如同一叶扁舟,颠簸于时代的巨浪中,纵然起起伏伏,却总能傲立潮头。

回顾她传奇的105年人生,如果说,作品是她留存文坛的必杀技,那她不动声色地在柴米油盐中“煮”出来的平静生活,才是她在激越的时代觉得圆满人生的终极秘籍。

01-日常烟火中的诗意

1911年,杨绛出生于无锡。

在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法学家父亲杨荫杭的期盼下,杨绛自幼受到书香世家环境的熏陶,父亲刚正不啊,扶危济困的品德崇拜,处事品质打得扎实。

杨绛的母亲是那个时代的先进女性知识分子,却甘愿做杨荫杭背后贤惠温柔的太太,看淡身外之物,不知不觉中给杨绛种下了贤妻的种子。

一颗文坛新星即将冉冉升起,杨绛在遇到钱钟书后,却甘愿放低一身才华,为“我们仨”洗手作羹汤,在柴米油盐中做起家庭主妇。

40年代的民国风云际会中,才子佳人,爱恨纠缠,似乎在每一位民国名士身边,都要有一位或多位才貌并重的佳人作伴,只有杨绛在一复一日的平淡日子中平静生活 。

这便是蕙质兰心的杨绛先生。她从民国的深宅旧院走出来,始终不慌不忙低在柴米油盐与诗书学问中平静生活 。

杨绛和钱锺书在清华大学初次相遇,男未婚女未嫁,一开口便定下百年婚约。之后,他们在杨钱两大家族人的见证下共盟鸳蝶。

钱锺书和自己的岳父如出一辙,都是孤高冷傲的才子,也是一个懂得尊重妻子的好丈夫,在他的鼓励下杨绛自学一年就考上了清华外文系研究生,夫妻俩一路同行,彼此从倾心到忠心。

钱钟书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是有迹可循的,尤其是钱锺书的人生低谷期,杨绛为了给丈夫提供一个安稳宽松的创作环境,连续几年每天都干劈材等粗重活计。

她会督促丈夫将就几欲中止的《围城》坚持写下去,也会想办法重修丈夫直率而得罪的一些友人。

如同日常烟火中的诗意,一曲生活的赞歌悄然奏响。

02-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杨绛曾写道:历经沧桑,方知平淡是真;看尽繁华,方知简单最美。

很多人羡慕杨绛和钱锺书他们豁达从容的百年爱情,殊不知这份深情背后却饱含着彼此的包容和无限的容忍。

钱锺书虽才高八斗,却常在生活琐事上手足无措,连灯泡坏了也要喊杨绛来换。杨绛笑他“笨手笨脚”,却总是以一句“不要紧”就甘愿为对方的瑕疵兜底。

有一次,钱锺书头上长了疔,疼痛不已,连续疼了几个晚上睡不好觉,杨绛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但她还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

很快,杨绛就找人学会了热敷治疗,她每天认认真真地治疗,没过几天,钱锺书的皮肤光滑如新。

从此,这句“不要紧。”贯穿了夫妻俩后续要经历的重重困难,钱锺书只要想起这三个字,再惶恐的心都能很快安定下来。

周国平曾说过:“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平凡是一种生活状态,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生活。但平凡人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为社会做贡献。

夫妻俩在牛津求学的时候,钱书吃不惯西餐,常常吃不饱饿着肚子睡觉,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杨绛居然研究起做红烧肉的方法,当钱钟锺书吃着“来自不易”的红烧肉时,满足得像个孩子。

之后,夫妻俩经常去购买食材动手做饭,让杨绛最深刻的是做虾,虾子一动,杨绛被吓得叫着跑开。她觉得给虾减掉虾线,虾疼,她的心也跟着疼。

钱锺书宠溺地笑了,他拿起剪刀告诉杨绛,虾不会像你这样疼,虾还是要吃的,以后,他来剪虾线,哄的杨绛眉开眼笑。

网上看过一句话:当代中年夫妻,最好的相处状态是:赖床共享晨光,分工协作备餐、午后共品清茶,用“懒羊羊的节奏”消解传统婚姻的刻板框架。

从小就在父母恩爱夫妻熏陶中,杨绛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因为懂爱,她会无条件地包容和信任钱钟书,让生活因为爱而温柔。

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是一碗热汤的温度,一句“我来剥虾”的体贴,的岁月里动人的奇迹。

03-在柴米油盐中寻找永恒

特别喜欢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锅碗瓢盆的诗与远方。当柴米油盐遇上心灵的共鸣,平凡的日子也能绽放出不凡的光芒。”

生活是对爱情和婚姻最好的考验。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看似平淡无常,总是掩藏着艰难苦恨,欢笑喜乐。

有的夫妻能同甘不能共苦,有的夫妻则能共苦而不能同甘。于是,同甘共苦、生死离别就成了生活中最考验人心的时候。

1998年,88岁高龄的钱锺书的病情再次严重起来。他吃力地看着杨绛很久很久不舍得眨眼,最后那一刻,用了很大的力气说:“好好活!”

杨绛低头附在钱锺书的耳边,如同他们平常耳语那边,告诉他:“你放心,有我呐!”

《杨绛传》写道:“看着火化间的大门关上,杨绛明白,女儿阿媛走了,钟书走了,“我们仨”走散了。

这偌大的天地间,便真的只留下她一个人,从此她只能按照钱锺书的嘱咐,好好活!

当生命最难熬的时刻来临时,活着的人还得在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里面对生活,方能摆正心态,不向岁月投降,不被轻易打垮。

钱锺书和女儿钱媛的先后离去那段时间,杨绛最是艰辛。

闭门谢客,足不出户,杨绛一个人居住在他们三里河的家里,她深知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她不能逃,要好好活,要“打扫现场”。

杨绛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只因她足够了解自己,她明白与其愁云惨淡,不如在余下的财米油盐的岁月中,用乐观心态抵御凄风的逼近。

永恒不在惊天动地的瞬间,而在日复一日的陪伴里。清晨的一杯温水,夜晚的一盏灯,在柴米油盐中寻找永恒。

很多人羡慕杨绛和钱锺书他们豁达从容的百年爱情,殊不知这份深情背后却饱含着彼此的包容和无限的容忍。

钱锺书虽才高八斗,却常在生活琐事上手足无措,连灯泡坏了也要喊杨绛来换。杨绛笑他“笨手笨脚”,却总是以一句“不要紧”就甘愿为对方的瑕疵兜底。

有一次,钱锺书头上长了疔,疼痛不已,连续疼了几个晚上睡不好觉,杨绛也不知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但她还是温柔地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

很快,杨绛就找人学会了热敷治疗,她每天认认真真地治疗,没过几天,钱锺书的皮肤光滑如新。

从此,这句“不要紧。”贯穿了夫妻俩后续要经历的重重困难,钱锺书只要想起这三个字,再惶恐的心都能很快安定下来。

生活或许寡淡,但只要心中有光,日子便能泛起温柔的涟漪。

终其一生,杨绛都活出了自己的客观与豁达:“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先生在柴米油盐的缝隙里,活出了灵魂的丰盈与自由。

杨绛先生,配得上“先生”二字,值得成为我们由衷地敬佩与推崇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