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乐山名源考:一方明代永春才子撰写的墓志铭
发布时间:2025-09-14 18:35 浏览量:1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文 /林鸿东
近期,笔者在探索金门通远仙翁信仰发源地乐山(又名五台山)时,有幸认识了南安向阳谜社社长吴荣昌先生。
吴荣昌先生给我发来一张乐山出土的明代墓志铭的图片。墓志铭里的墓主是一位姓名为颜叔耿(名爟,号温陵,叔耿当为字)的永春青年儒生(逝世时才三十二岁)。不简单的是墓志铭的撰写者。撰写者为明代永春才子颜廷榘。颜廷榘为颜叔耿族叔。
一公开资料称:“颜廷榘(1519—1611年),字范卿,号陋巷生、赘翁、桃源渔人,明代永春县慕仁里(今石鼓桃场村)人,永春人称‘桃陵先生’。明武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岁贡。先后任九江通判、太宁都司、迁四川岷王府长史。久之告归,年七十余,纵游蓟燕吴越间,所过洞天福地,辄留诗纪胜。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享年93岁。著有《诗集》4卷、《丛桂堂全集》4卷、《杜律意笺》2卷、《楚游草》、《燕南寓稿》、《匡庐唱和集》、《颜桃陵全集》5卷等”。 颜廷榘死后,被奉祀在名宦乡贤祠。
桃陵先生书法好,却不随便赠人,此墓志铭当为其真迹,殊为珍贵。让我关注的是,此四百年前的墓志铭详细写到了乐山与五台山之间的关系。首先,”葬於邑東樂山之頂(為唐蜀人隱居修真處)”一句说明,明代,通远王昭惠庙所在的山,其名称为乐山,隐居修真的唐蜀人正就是海神通远王的原型乐山白须公。“樂山之巔五臺畔”一句,则点明了五台是乐山山顶的五个山峰。把乐山称为五台山也没有问题,但第一称呼还是称乐山更适合本地的乡土文化传统。大不了,加一个补充,又名五台山。
明族子叔耿墓誌銘
岷王府左長史致仕、進階朝列大夫、前江西九江府通判、族諸父廷榘範卿譔文。
吾族子叔耿者,名爟,族兄諱楠字钜卿者之仲子也。其大父諱清,字源潔,號怡斋,忍辱守德而以勤儉起家,富至萬金,屢賓鄉飲。父承祖遺業而益拓之,樂義好施,有德於鄉之人,盖未學而合道者。至叔耿,則憑籍父兄,得一意問學,質茂而氣溫,言行不苟,鄙薄俗存厚道,有古君子風。
嘗受業於予,予為講孔孟之學及《詩》大義,無不領略。其為義疏之文,亦得蹊徑,可期遠到。乃竟夭其天年,為父母、兄弟、宗黨、鄰里所傷痛。而予方官江州,不及執手決、視襝,以為恨。
溫陵盖古郡名,而朋友用以號叔耿,亦以還古望之也。而叔耿不以自朂為古之人,其意遠矣。自其卒之歲逮今三十餘年,世喪俗偷,其誰與扶正誼、振宗風而興仁讓乎?則如何不思吾叔耿也!
其生年為嘉靖壬寅三月三十日巳時,卒以萬曆癸酉三月初七日,僅歲三十有二(則孔子哭顏淵之年也)。以今乙巳十月癸卯,葬於邑東樂山之頂(為唐蜀人隱居修真處),而叔耿之體魄藏此,安知其神不與遊乎?
先娶許氏,里之田中人,無出;繼娶鄭氏,邑之仙溪人,生男二:曰道坦、曰道達。道坦娶陳氏(庠生陳思忠女);道達改名悅,補郡庠生,娶許氏(前母許之侄女),無出;繼娶郭氏(南安人)。孫三:曰有聘、曰有擇、曰有惠。道坦子有聘娶陳氏(庠生陳時孜女),有擇聘李開賁女,有惠幼。女孫四(悅出),長許聘庠生林寨生。
孫志傅銘曰:
嗟嗟叔耿吾宗彥,古心篤行誰不羨。
宗有斯人風不變,天嗇其年厚其眷。
子複有孫枝則衍,善人之報誠非漫。
樂山之巔五臺畔,神與仙遊在雲漢。
銘石於幽年斯萬。
不肖孤道坦、悅泣血立石。
白话文翻译:
这篇墓志铭由岷王府退休左长史、晋升朝列大夫、前江西九江府通判、同族叔父廷榘(号范卿)撰写。
我们家族的晚辈叔耿,名叫爟,是已故族兄讳楠(字钜卿)的次子。他的祖父讳清,字源洁,号怡斋,为人忍辱负重,恪守德行,凭借勤俭起家,积累财富达万金,多次受邀作为嘉宾参加乡饮酒礼。他的父亲继承祖传家业并进一步拓展,乐于行善、喜好施舍,对乡里人多有恩德,可说是没有专门求学却自然合乎道义的人。到了叔耿这一代,他依靠父兄打下的基础,得以专心求学。他资质优异、性情温和,言行严谨,鄙视庸俗、保持厚道,颇有古代君子的风范。
他曾跟随我学习,我为他讲授孔子孟子的学说以及《诗经》的深奥道理,他都能完全领会。他所作的解释经义的文章,也已掌握门径,本可期待他有远大的成就。没想到竟然英年早逝,使父母、兄弟、亲族、邻里都为之悲痛。当时我正在江州任职,没来得及与他握手诀别、亲自为他料理丧事,深感遗憾。
温陵是古代郡名,朋友们用来作为叔耿的别号,也是期望他能够恢复古人的美德。而叔耿并不以此自我夸耀,却自然成为了有古风的人,他的志向实在深远。自他去世到现在三十多年来,世风败坏、习俗苟且,还有谁来扶助正义、振兴家族风尚、提倡仁爱谦让呢?想到这里,怎能不思念我们的叔耿啊!
他生于嘉靖壬寅年(1542年)三月三十日巳时,卒于万历癸酉年(1573年)三月初七日,年仅三十二岁(这正是孔子痛哭颜回去世的年纪)。于今年乙巳年(1605年)十月癸卯日,安葬在县东乐山的山顶(这里是唐代蜀地人士隐居修真的地方),叔耿的遗体安葬于此,怎知他的神魂不会与仙人同游呢?
最初娶许氏,是乡里田中人,没有生育;续娶郑氏,是本县仙溪人,生有两个儿子:叫道坦、叫道达。道坦娶陈氏(秀才陈思忠的女儿);道达改名为悦,成为府学秀才,娶许氏(前母许氏的侄女),没有生育;又续娶郭氏(南安人)。有三个孙子:叫有聘、叫有择、叫有惠。道坦的儿子有聘娶陈氏(秀才陈时孜的女儿),有择已订婚李开贲的女儿,有惠尚年幼。有四个孙女(为悦所生),长孙女已许配给秀才林寨生之子。
作铭文曰:
哀哉叔耿,我族英贤,古道热肠谁不羡。
家族有此典范,风尚得以保全,天减其寿却厚待后嗣。
子又生孙枝叶繁延,善有善报绝非空言。
乐山巅峰五台之畔,神魂与仙共游云汉。
刻石埋幽陵,永传万万年。
不孝孤子道坦、悦泣血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