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墓志铭,千载闺中情

发布时间:2025-07-31 06:02  浏览量:1

《太平公主和她的时代》作者:蒙曼

​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太平公主参与的两次重要政变。两次政变的成功,让她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大唐政坛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些刀光剑影的权谋故事里,有一个人的身影若隐若现,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宰相,也是“红妆时代”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上官婉儿。

那么,在“红妆时代”,上官婉儿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她又是如何成为女宰相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走进上官婉儿的故事。

墓志铭里的闺蜜情

很久以来,我们对于上官婉儿的认识,都来源于史书和文人笔记。在那些零零碎碎的记录里,上官婉儿是个复杂的多面体:有人说她依附权势、八面玲珑,在武则天、唐中宗和韦皇后之间游刃有余;也有人称赞她才情卓绝,妙语连珠品评天下才子诗文,将风雅进行到底。

关于她与太平公主的关系,史料的记录更是扑朔迷离,真假难辨。《旧唐书》说她们“颇通款曲”,《新唐书》又暗示两人“各有党羽”。隔着历史的迷雾,我们对上官婉儿看不透、摸不清。

2013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了一座被严重破坏的古墓。当考古工作者拂去尘土,一方墓志铭赫然显现,考古工作者惊喜地发现,这是唐代传奇女官上官婉儿的墓。而这方历经千年的墓志铭,也让这位被称为“巾帼宰相”的传奇女性,从史书中的寥寥数笔里走了出来。

2022年陕西博物馆新馆开馆,上官婉儿墓志铭瞬间冲上热搜,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无数网友隔着屏幕,试图从那些斑驳的刻痕里,读懂这位唐代奇女子的一生。

在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中,最令人意外的不是对她生平的记载,而是那句“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短短二十余字,无尽哀伤。这句话写得极好,翻译过来是,“我静静地站在你的坟前,听着阵阵松涛,心中波澜起伏,愿千万年之后,人们依然在歌颂你的贤淑……”这是太平公主写给上官婉儿的话。

我们不妨遥想一下那一刻的场景,太平公主站在墓前,万籁静寂,两人的过往历历在目,心中的悲伤掷地有声。她哀叹婉儿一代才女,却芳华早逝,直言不讳地在墓志铭里写道“太平公主哀伤”。她遣使吊祭,甚至拿出五百匹绢帛作为厚礼,以自己的影响力和财力,让婉儿得以安息。这方墓志铭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被正史掩盖的秘密,让我们见证了两位女性的珍贵情意。

从掖庭罪女到巾帼宰相

上官婉儿的一生,堪称传奇。她本出身显赫,祖父上官仪不仅是个大才子、大诗人,还贵为高宗时期的宰相。但很不幸,上官仪生活的时代,也是武则天野心勃勃、权力欲极具膨胀的时期。看到武则天在朝里专权擅政,这个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老儒士,觉得女人擅政实在是有违儒家理想,就撺掇高宗废掉这个皇后。

唐高宗还真被说动了,并请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书。但没想到武则天眼线众多,诏书还没颁布,就被武则天知道了。夫妻两人一番交流后,就和好如初了。可怜上官仪成了他们夫妻反目的替罪羊,以谋反罪被处决,上官一家也因此遭祸。

那时上官婉儿刚出生不久,还是个襁褓中的娃娃,哪能想到一出生就是天崩开局,还是个小婴儿就被打入掖庭,成了最低贱的官婢。唯一值得宽慰的是,身边还有出身贵族、知书达理的母亲郑夫人相伴。

掖庭是唐代皇宫里的劳改场,这里的女子要么是获罪官员的家眷,要么是战俘,每天从事着繁重的劳役。可郑氏没有放弃对女儿的教育,在昏暗的宫室里,她教婉儿读书写字,背诵诗文。婉儿天生带着灵气,四五岁时就能吟诗作对,到十几岁时,已经博览群书,下笔成章了。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武则天称帝后。有一次,武则天听说掖庭里有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便亲自召见了婉儿,并当场考试,让她起草一份诏书。上官婉儿接过纸笔,起笔就书,好像已经构思了一晚上一样,而且写出的文章用词讲究、逻辑缜密、一气呵成。武则天大为赞赏,她虽然知道这是上官仪的孙女,却不计前嫌,当场下令免除她的奴婢身份,让她留在身边做女官。

从罪臣之女到女皇身边的红人,上官婉儿只用了一篇文章的功夫。但这背后,是掖庭十年的寒窗苦读,是母亲在绝望中播下的希望种子。武则天不拘一格的重用,也让上官婉儿心存感激,全心全意地辅佐武则天,成了武则天最信任的“女秘书”。

权力场上的“不倒翁”

武则天当权的时候,上官婉儿对武则天表现出了绝对的忠心,但随着武则天日渐衰老,上官婉儿也给自己找好了退路。当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神龙政变”时,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达成了政治联盟,为政变一方传递宫中动态。同时作为宫女的实际领袖,上官婉儿还组织发动宫女们在宫内响应,推动了政变的顺利进行。

神龙政变后,上官婉儿马上得到了火箭式提拔,平步青云直达二品。唐中宗时,上官婉儿更是成了皇帝和皇后的心腹,中宗朝的诏书都是由她起草。甚至唐中宗突然暴毙后,韦皇后想要假造一份中宗遗诏来巩固权力,也是请上官婉儿出山。可上官婉儿本身并不看好韦皇后,也知道李唐王朝不会允许再出第二个武则天,那么,何不利用这个机会示好李唐皇室。

于是她悄悄给太平公主传递消息,共同商定中宗遗诏的内容,让这份诏书既符合韦后摄政的想法,又加上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让李唐皇室不至于被动。虽然这份遗诏并没有顺利执行,但上官婉儿偷偷留下了这份诏书。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韦皇后的心腹时,只有这份诏书能证明,她心向李唐。乱世中,上官婉儿必须给自己留好后路。

果不其然,眼看着韦皇后野心日盛,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时。太平公主与相王之子李隆基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清除了韦皇后的势力。当时宫中大乱,上官婉儿听到动静,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逃窜,而是从容地整理好衣冠,打开大门,率领宫女列队主动迎了出去。手里捧着的,是她早已准备好的中宗遗诏草稿,以此向李隆基证明自己心向皇家。只可惜,李隆基心思深重,知道上官婉儿是太平公主手下的大将,为了防止太平公主势力太盛,他还是下令挥刀相向。上官婉儿终究没能逃过命运的屠刀,死在了血泊之中。

站在今天回望,上官婉儿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她一生都在追逐权力,却忘了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有人说她“墙头草”,有人骂她“两面派”,但仔细想想,她的一生都掌握在当权者手中,没有家族的庇护,也没有夫婿的依靠。她能依傍的,只有当权者。她对武则天的忠诚是真的,对唐中宗的辅佐是真的,帮皇后谋划是真的,给太平公主报信也是真的。这些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是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生存智慧——她不是忠于某个人,而是忠于自己活下去的权利,忠于心中那份对权力的掌控欲。

一代才女称风雅

其实,上官婉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最大影响力,不是她的政治行为,而是她文学上的才华。

据说上官婉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母亲郑夫人就做梦,梦见神人给了郑夫人一杆大秤,说你生下来的孩子呀,以后要称量天下的。郑夫人心想,这称量天下的不都是宰相吗?结果一生下来发现是个小姑娘,郑夫人就说,你真的能称量天下吗?小女孩听完立刻呀呀做声,仿佛在说,是啊是啊!

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玩笑。谁能想到,有朝一日,当诗人们在后宫进行诗文比赛时,上官婉儿竟真的成了那个品评裁定、称量风雅的裁判员。当时大臣们写一首往上送一首,上官婉儿看一首往下扔一首,直至决出冠军。而她的品评,也让人心服口服。

不仅如此,平日里,上官婉儿还要同时替唐中宗、韦皇后、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多人写诗,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要写几篇,难度非常高。但婉儿代写的诗作,不仅文采斐然,还符合署名人的身份地位和情趣,时人都觉得非常厉害。哪怕是杀死了上官婉儿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对她的文学才华十分欣赏。李隆基后来还给上官婉儿整理了诗集,并请当时的宰相为其做序。现在,我们也通过她的诗文,知道这个女子是何等的聪慧,知道她在历史的舞台上曾多么的耀眼。

唐代的女子,活得比任何朝代都要舒展。她们可以参政,可以读书,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也可以拥有真挚的友情。一方墓志铭,跨越千年,让我们看到了闺中情的温暖,看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挣扎与绽放。或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它会被改写,会被遗忘,但总有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句记载,会替我们记得,记得那些在时光里闪耀过的女性,记得她们的智慧、她们的情谊,以及她们为自己活过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