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博物馆“碧色万里”展:小众主题的年度大展,一次不够看!

发布时间:2025-09-14 17:32  浏览量:1

展览海报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年度大展《碧色万里:10-12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以下简称“碧色万里”展),把目光聚焦在10-12的草原丝绸之路。其实熟悉历史与地理的朋友,一眼就看出,展览聚焦的朝代是辽

相比王侯将相,后妃公主是冷门话题……

“碧色万里”展,把上面这些小众冷门的主题糅合在一起,做成一个大型特展,这方面,无疑是那些堆砌(精品)文物的展览无法企及的。

展厅入口

战国,嵌宝石虎鸟纹金带饰,鄂尔多斯市阿鲁柴登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

这些器物上,虎、豹等猛兽,或单独出现,或与马、驴互相搏斗,呈现出草原上一派“物竞天择”的景象

战国,虎马咬斗纹金饰牌,2010年察哈尔右翼前旗白金湾金器窖藏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草原和中原一样,分久必合。到十六国时期,一个游牧部族逐渐崛起,最终建立北魏政权,统一北方。

这个部族,就是鲜卑。而这个部族,也成为后来契丹的先祖

约1世纪中叶-7世纪中叶,长方形嵌松石煤晶石牌,1959年扎赉诺尔鲜卑古墓群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以上这些历史的主人,匈奴、鲜卑,和同时期的汉族比起来,太过小众,以至于我们时常为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而自豪,却很少为匈奴的西迁北走而惋惜;以至于我们即使见到“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的句子,也只是称赏其文辞优美,绝少为草原文化的退却感到遗憾。

但这个展览,转换了观察历史的角度。当我们站在北方民族的立场上,就会发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都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同时,北方民族也不尽是游牧,譬如契丹建立的大辽,就有很重的农耕文化基因。

观众留言板(用便利贴拼成的契丹小字“辽”)

契丹源出鲜卑,而辽国由契丹族建立,因此很多人本能地以为辽是个游牧政权——也对,也不对。

其实辽国既有游牧也有农耕,一国两制,并行不悖

辽代鼎盛时期疆域图,赤峰博物院供图

如上图所示,鼎盛时期的辽国,疆域辽阔,但人口却集中在南部的五京周边,这里生活着大批汉人,有渔樵耕读,有诗书礼乐,但毫无疑问,他们是辽人,而非南边的宋人

当北宋开启属于自己的文化时代时,辽仍在坚持对大唐文化的继承。且看下面的盘龙纹铜镜,这龙雄壮有力,何曾失却一点盛唐气象

辽,盘龙纹铜镜,1992年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还有这件金花银盒,盖顶上戏珠的两只狮子,含唐量极高,与何家村窖藏、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殊难分辨——

辽,双狮戏珠纹金花银盒(盖顶),2003年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在文化上,辽不只是大唐的模仿者,更是大唐的真正继承者。只是古来多以宋为正统,因此“唐唐”大辽的光芒,竟然显得如此黯淡。

当然,辽人继承了大唐的文化,也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最终形成独特的辽文化。

譬如辽人的“四时捺钵”,以“春水秋山”为代表,后为女真所继承。到了元明时期,“四时捺钵”的具体事项已无人问津,但春水、秋山却成了玉器创作的重要题材。

辽,契丹男侍石俑,2000年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白音罕山韩匡嗣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顺便提一句,这两年大火的哈尔滨,有学者考证,其城市名称来源,便是古女真语中的“天鹅”——也就是说,“尔滨”的由来,很可能也和契丹人留下的“四时捺钵”习俗有关

要是往前追溯,下面这件琥珀鸿雁,或许可以算是尔滨城市文化的“远祖”了。

辽,鸿雁形盒琥珀佩饰,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当然,一个好的展览,绝不能只有文物,必须要有活生生的人。

人们常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历史上的小姑娘,却很少被人关注。史书上,扮演主角的是王侯将相;戏曲里,你侬我侬的是才子佳人。至于身为平民百姓的翠花狗蛋,则无人问津——难道,他们就不配拥有历史吗?

翻开史书,我们会看到,那些后妃公主,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的生平记载,但毕竟身份尊贵,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碧色万里”展,借由后妃公主,为我们揭开了历史上“第二性”角色的冰山一角。

辽,驸马琥珀璎珞,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012年,内蒙古巴林左旗发现一座辽代墓葬,墓主人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德妃伊氏。

伊氏才貌双全,后唐建立后被立为德妃。不久,李存勖被杀,其后宫被遣散,伊氏也随之回到家乡。十年后,契丹大军南下,中原由后唐入后晋。江山易代,伊氏也无法置身事外,她被迫随契丹大军入辽,但她天生丽质,入辽后成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宠妃,甚至能在宴席上与皇后列坐同宴。

时代洪流滚滚而来,大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伊氏也是。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容貌成了她的护身符——这当然是伊氏的幸运,但细想之下,这难道不是历史、传统对“第二性”社会身份的固有认知吗?

后唐德妃的故事


其实比起宋人,辽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更高一些。早在契丹建国之初,述律平与耶律阿保机夫妇,就是王朝的联合创始人,在耶律阿保机去世后,述律平一度以铁腕手段,控制住了权力交接时的混合局面。

陈国公主没有先祖述律平这样的狠辣,墓志铭里说她:

公主幼而聪辩,长乃柔闲;玉德琢成,静含温润,兰仪秀出,动发英华,盖禀天钟,非由姆训。在室延神仙之质,作嫔归公相之门;虽贵出王宫,而礼遵妇道……

通篇赞美,不外乎温柔贤惠、恪守妇道,陈国公主下葬时,契丹建国已历百年,或许在与汉文化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了宋人的性别身份建构逻辑。但无论如何,陈国公主在十八岁的年纪香消玉殒还是让人痛心不已,墓志铭结尾处一句“呜呼自古人虽皆有死,陈国公主太夭年”,还是让人破防了。

辽,陈国公主墓志铭(拓片),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碧色万里”展是“丝绸之路周”主题活动的配套大展,今年活动的主宾省是内蒙古自治区。既然是浙江、内蒙两省/区联动,那浙博、内蒙博、内蒙古考古所这几家省级文博单位,自然会参与其中。

难得的是,本次特展汇聚了一批市县博物馆的精品文物。一进展厅,就能看到下面这件黄玉蚕,它可是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工艺精品,也是巴林右旗博物馆的重磅文物。

有意思的是,它的兄弟,巴林右旗博物馆馆藏的另一件红山文化玉蚕,正在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展上展出,交相辉映,一时有俩。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黄玉蚕,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馆藏


内蒙古地域辽阔,在内蒙坐过车或者自驾过的朋友都知道,两个县/旗之间,两三百公里是常态。在东南地区,一天可以刷3个县级博物馆,但在内蒙,一天能看2个就很不错了。

开展后,我和策展人陈架运老师曾聊起这件事,她说自己连轴转地跑了好多县旗,最终借来了现场这些小馆的精品

说实话,赤峰博物院、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巴林右旗博物馆,这些市/旗博物馆要全部跑一遍,可得一周。这次因为草原丝路,“济济一堂”了。

春秋战国,鸟形青铜带钩,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当然,小众的大展,还需要一群乐于奉献的人,特别是志愿者。

“碧色万里”展上,有几位志愿者是我的好友:甜导尝试用女性视角、茶叶之路的解读思路,去拓宽展览的内涵与外延;盐湖的双语导览,旁征博引,还专门让远在美国的女儿修改稿件;Sherry拿我拍摄的图片做了邮票式的贴纸,现场送给观众……

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因为他们,冷色调的“碧色万里”,一下暖了起来。

Sherry的邮票

“碧色万里”展,将持续到10月20日。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场小众的大展,仍在杭州西湖边等着各位。

如果你拨冗前往,依然有机会遇到文中提到的志愿者甜导、盐湖、Sherry(和她的邮票),以及策展人陈架运,现场为大家作公益导览,透过小众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中被忽视的那一面

辽,墨绿色带把莲花纹玻璃杯,2015年多伦县小王力沟辽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开展两个月,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碧色万里”都是一个值得反复观看、衷心赞美的好展览。

对于它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我想借用《三体》中的名句,加以演绎来概括这个特展:

给岁月以文明,给生命以尊严。

辽,花式口金碗,1992年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

【时间】7.11-10.20

【标签】契丹,辽,草原丝路,内蒙古

【说明】文中图片,均由本文作者现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