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博物馆:遇见古代南诏 阅读巍山历史

发布时间:2025-07-29 22:57  浏览量:1

到了巍山南诏博物馆,才大致了解了南诏的历史。

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以洱海为中心,与唐朝总体上保持着地方藩属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南诏从蒙舍诏开始兴起,其后统一六诏,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滇池两爨等地,最终完成云南的统一。南诏为后世中央王朝对云南的管辖及行省建制奠定了基础。

如追根溯源,从第一代彝族首领细奴逻在公元649年以巍山为首府建立大蒙国算起,南诏历史不是164年时间,而是253年(649年-902年),共经历十三个王。

剑川石钟山石刻《阁逻凤出巡图》的主角是南诏第五代国王阁逻凤(皮罗阁的儿子)。

王座两旁旌旗飘动,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右侧结跏跌坐着王弟阁陂和尚,左右簇拥着披虎皮衣、插牦牛尾的武士战将,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南诏德化碑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碑位于大理市太和城遗址,也与南诏王阁逻凤有关。唐大历元年(766年),阁罗凤在太和城宫门外立下了德化碑,着重叙述了南诏和唐朝原来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三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石碑刻碑文 44 行,刻3682 字,阴刻41行,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剥蚀,碑文仅存八百余字。阁逻凤为了说明“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而揭碑国门,并说“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嗣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新唐书》载)

据史籍记载,细奴逻“接受中原文化,劝民习读汉书,敦崇八行,尊儒重道”,阁罗凤“不读非圣之书”,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颇知书,有才知”,遣南诏大臣子弟就学于成都。

南诏博物馆位于巍山古城报国街,以明代古刹等觉寺古建筑群为核心建成。馆藏文物360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8件/套。主体建筑太阳宫为明代木结构建筑遗存。南诏博物馆集中展示南诏国历史文物、彝族文化及茶马古道商贸遗存,是了解南诏文明的核心场所。馆内藏有南诏宫廷服饰、唐代文物及民族手工艺品。

等觉寺双塔在博物馆南门外。

南诏时期佛教地位得到确立,大理国时期更是“岁岁建寺,铸佛万尊”,被誉为“妙香佛围”。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珍品有很重要一部分以石刻形式保留,剑川石钟寺、安宁法华寺的石窟和昆明地藏寺经幢就是典型代表。下图为南诏时期的石雕杨枝观音立像。

石雕释迦牟尼坐像。

顺便说说大理国。大理国建立于公元937年,由白族首领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承袭了南诏国的疆域,与宋朝保持着友好的宗主国关系,接受宋朝的册封和年号。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时间超过三百年,是云南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政权之一。大理段氏22代君王中,有9人禅位为僧,云南也因此被誉为“妙香佛国”。

南诏博物馆还对和云南有关的名人进行了介绍,如徐霞客、杨慎(杨升庵)等。

四川新都人杨慎,中过状元,被后人推崇为明朝第一才子。杨慎被贬云南期间,留下大量著述,对云南地方文化贡献很大。

杨慎在云南期间,曾三游蒙化(巍山的古称),并在寓居的冷泉庵讲学。今庵已不存,杨慎留下的 《中秋寓蒙冷泉庵》却留存下来,以醒目的大字展示在博物馆内。

可怜三五夜,明月扬清光。见光千万里,愁人天一方。

客游感时节,秋风生微凉。远行念当归,何为久他乡。

四座请勿喧,听我辛苦章。辛苦不可道,听之令君老。

屈子多憔悴,卢同无往还。吟情韦曲住,爱静习池山。

皋壤从吾好,烟霞伴子间。题诗满修竹,净扫锦苔斑。

博物馆还介绍了巍山的饮食文化,传统宴席有“南诏宴席”“八大碗”“两滴半”“三滴水”等,特色小吃以“烟肉饵丝”“过江饵丝”“牛打滚”“一根面”“糖火烧”以及咸菜、蜜食系列为代表。

清代云南书画家孙铸(号种梅山人)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