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太尖(深度好文)

发布时间:2025-09-13 21:11  浏览量:1

洞见

2025年09月13日 20:20安徽

洞见

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354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妍落

(ID: LZDDJ-1)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人,不能太尖,洞见,10分钟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洞见

将在09月18日 18:00 直播

预约

秋季滋补专场,养生高货惊喜价

洞见

将在09月23日 18:00 直播

预约

水星家纺专场|品牌内购,低至2折

《道德经》有云:“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老子早已点明,打磨得过于尖锐的东西,反而难以长久。

太过尖锐的言辞,容易刺伤人心;太过张扬的才华,容易招致妒恨。

人生在世,不是越“尖”越好。

有时候,藏起锋芒,显几分“钝感”,反而是一种更大的智慧。

懂得收敛,知道包容,学会沉淀,方能行稳致远。

言辞少尖锐

荀子有言:“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话说的太尖太硬,伤的是人心,毁的是关系。

言语暴露一个人的修养,也决定一个人的祸福。

话太尖刻的人,往往福气浅薄。

言辞温和,才能留住福气;说话太冲,只会招来麻烦。

明朝名臣解缙,自幼才华横溢,却因言辞过于尖锐而招致祸端。

他高中进士后,常以犀利言辞评论朝政,丝毫不顾及他人颜面。

有同僚作诗水平平庸,他当场嘲讽“笑杀街头小儿”;见官员书法拙劣,他直斥“不如村塾蒙童”。

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议政事,解缙竟在朝堂上直言:“陛下某些决策,实在不够英明。”

满朝文武皆惊,皇帝虽爱其才,也只得令他暂退。

后来朱棣即位,解缙依旧不改尖锐本色。

多次口不择言,最终被朱棣下了大狱,用酒将他灌醉,埋在积雪中活活冻死。

《易象钞》有云:“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生处处牢。

言语的节制,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与智慧。

言辞温和的人,懂得照顾他人感受,不会为了一时痛快而出口伤人。

他们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宽容化解矛盾。

这样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学会控制言语,就是修炼内心的过程。

当我们不再用尖锐的语言对待世界,世界同样会以温柔相待。

才华不张扬

曾国藩有言:“好露者无真气,好显者无真才。”

喜欢显露的人,往往缺乏底气和真才实学。

才华一旦用来炫耀,就会变得廉价,甚至成为负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保持谦逊,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减少无谓的妒忌和阻碍。

清代诗人李调元有次应邀参加一场宴会。

席间许多才子高谈阔论,互相吹捧,都想借这个机会扬名交友。

李调元虽然名气很大,但因平时不爱交际,在场没人认出他。

这时,一位才子为了炫耀自己,竟公开说:“我的才华在李调元之上!”

还说了不少贬低李调元的话,但李调元始终安静地听着,没有作声。

过了一会儿,宴会主持人请大家以“大块”和“玉珠”为首字做一副对联。

并要求上下联末尾分别用“起”和“来”字收尾。

刚才还夸夸其谈的才子们顿时哑口无言。

这时李调元站起身来,提笔写下: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这副对联巧妙讽刺了那些只会说大话、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就是李调元本人。

刚才那位大言不惭的才子,更是满脸通红,低头不语。

郑板桥说过:“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张扬之人,往往内心空虚,需要外界的认可来填补自卑。

而真正有才华的人,从不需要通过张扬来证明自己。

他们明白,若高调行事只会惹下祸根,积累实力远比炫耀更重要。

人生的高度,不在于你张扬了多少,而在于你沉淀了多少。

收起锋芒,脚踏实地,才能默默成就更好的自己。

越“圆钝”,越显格局

《老子》有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有大格局、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不那么精明,甚至显得有些愚钝。

但其实这是一种包容,一种通透,一种不为琐事所扰的定力。

面对无伤大雅的冒犯,选择“迟钝”一点,哈哈一笑就过去,反而显得心胸开阔。

越“圆钝”,越从容,也越显格局。

东汉时期,每年岁终祭祀后,皇帝会赏赐给每位太学博士一头羊。

羊有大小肥瘦之分,如何分配就成了难题。

有人建议杀了羊平均分肉,有人建议抓阄凭运气,争论不休。

这时,博士甄宇默默地走过去,牵走了其中最瘦最小的一只。

众人见状,顿时停止了争论,纷纷效仿他的样子,不计较大小肥瘦,很快就把羊分完了。

事情传到光武帝耳中,皇帝十分欣赏甄宇的品德,赐予他“瘦羊博士”的美称。

他也因此更受同僚的敬重和学生的爱戴。

正所谓:“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做人“钝”一点,并非傻气,而是不把聪明用在斤斤计较上,不把精力耗在鸡毛蒜皮里。

把心量放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变得微不足道。

把眼光放远,眼前的得失便不会那么重要。

这份“钝感力”,能帮你屏蔽生活的纷扰,积蓄真正的能量,护佑你行稳致远。

《菜根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为人处世,留三分余地,减两分锐气,方能得一世从容。

收起棱角不是懦弱,而是阅尽千帆后的通透。

磨去尖锐并非世故,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慈悲。

余生最好的活法,是言语留温度,行事有分寸,胸怀藏天地。

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人世中,修得心静如水,福气自来。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