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昌硕的“寒竹”墨到杨锐的言志墨,125件稀世墨品诉说“何以海派”
发布时间:2025-09-13 22:13 浏览量:1
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绘稿的“寒竹”墨、道光年间女诗人赵棻以其斋号定制的“滤月轩珍藏”墨、“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用以言志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墨……9月13日起,125件/套稀见墨品亮相曹素功“留五斤”藏烟专题展览,以庆祝朵云轩创设125周年,也为观察上海的海派文化提供别样的窗口。
曹素功制墨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5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遴选的墨品80%为定制墨,大多未曾公开面世,时间跨度从清康熙至1990年代,出自曹素功、胡子卿、胡开文广户氏等上海开埠后的主要制墨坊肆,定制墨主包括了清朝官吏、社会贤达、文人墨客、诗社学馆等。它们中,既有自用的私藏墨、送给亲朋好友的赠礼墨,也有记录大事件的纪念墨、恭贺志喜的贺礼墨、进贡的官府墨等,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及人文趣闻轶事。
遗珠幸存
一件“十八学士登瀛洲”墨,定制者杨锐乃“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典故出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广招天下英才,设立了文学馆,为其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当时著名的大儒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八位才子纷纷加入,被称为“登瀛洲”。故事的寓意是昌明的政治环境能够吸引和聚集天下能人,为国家贡献力量。选择此故事做墨,是杨锐表达其理想和追求的一种方式,用以赠志同道合者。1898年,他与谭嗣同等一同殉难,被世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据记录,此墨仅于光绪丁亥年制作过一批。为了避“乱党”之嫌,“戊戌变法”失败后,连做此墨的模具均被损毁。此墨存世甚少,十分珍贵。
展柜起始处,一件清光绪庚子年的“寒竹”墨,是曹素功墨庄邀请吴昌硕绘稿的第一款墨,墨背的寒竹图出自这位海派艺术巨擘之手,独具特色。1900年吴昌硕辞官回沪不久,经任伯年介绍结识了曹素功十一世孙曹叔琴,从此开始了与曹素功墨庄的书画之谊。
展厅中,一件“海藏楼选桐烟(滔天载溺)”墨是1916年诗人、书法家郑孝胥为纪念乙卯大水灾委托朵云轩在曹素功墨庄定制的墨品,也是两家中华老字号携手合作的最早记录。朵云轩与曹素功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百余年交往密切,相得益彰,堪称艺坛双璧。
本次展出的一套“金陵十二钗”组墨,是双方深厚情谊的见证。时间回到1984年,曹素功在朵云轩举办“中国曹素功墨展”,其间双方商定共同创作“金陵十二钗”组墨。墨面由朵云轩编辑、画师吕丁绘制《红楼梦》人物图——正册11人(除秦可卿)、副册1人(薛宝琴);墨背由朵云轩和曹素功分别邀请朱屺瞻、刘海粟、王个簃、沙孟海、应野平、唐云、谢稚柳、关山月、周汝昌、程十发、亚明、黄胄等12位书画名家题词。此组墨历经三年创作完成,可谓当代艺术家“群英会”,留下宝贵的纪念。
墨“留五斤”
“我们这个行业在制作定制墨品时有‘留五斤’之成规,不是真的留五斤,而是适量多制几条留作库存储藏,一备发生残损时可替换补充,二作存档留样,三为应付不时之需。”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弘告诉记者,曹素功墨业创建于康熙六年,本身存有不少名品佳作。20世纪五十年代末,众多制墨企业并入曹素功,更使其各自留存的墨品汇聚一处。
此次展览,曹素功拿出难得一见的压箱底藏品。比如,“耕织图”是曹氏第三代业主根据康熙御诗及御用画师绘制的农耕蚕织图制成的套墨,开创“御制墨”之新墨种。“二十八星宿”套墨、“二十四功臣图”套墨等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同款,弥足珍贵。“五爱”“英雄赞”作为创新海派徽墨的代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长的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古时文房四宝除实用书写功能外,也常是文人书屋陈设、自怡赏玩之雅物。如道光年间女诗人赵棻以其斋号定制的“滤月轩珍藏”;清末爱国名臣、著名金石家吴大澂为其收藏虎符印信的斋馆定制的“龙节虎符馆藏墨”;曾任浙江道道台的梁中靖为纪念其先师于宗瑛而定制的“来鹤堂书画墨”等。
墨更是文人墨客相互赠酬的雅物。政治家、收藏家、书法家于右任,社会交际应酬较多,他以自家书斋号定制的“鸳鸯七志斋”组墨大小规格甚多,以作礼品。“鸳鸯七志”是他珍藏的古墓志,墨面题字呈现他的书法造诣,墨的顶款“国产油烟”彰显他抵制洋烟制墨的爱国情怀。
“清末民初,定制墨品是文化风尚,其背后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海派文化形成过程当中的一个缩影。”杜弘表示,期望此次展出的墨品,能为制墨史、海派文化研究提供线索,助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