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陷东南”切入,重解《红楼梦》的悼明叙事

发布时间:2025-09-13 15:40  浏览量:1

字面上看,它讲的是个老掉牙的神话。

老祖宗的书里(像《淮南子》、《列子》都提过),说上古有个叫共工的猛人,跟人争帝位没争赢,一怒之下撞倒了撑天的柱子——不周山。

这下可好,“天柱折,地维绝”,天塌了西北角,地陷了东南方。

所以,后来咱们看中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百川归海,都说是那次撞出来的“后遗症”。

可《红楼梦》作者劈头盖脸来一句“当日地陷东南”,这就透着十二万分的古怪了。

他讲的“当日”,是哪一天?

书里紧接着就说姑苏城,说甄士隐,看着像是故事的开场白,可这“地陷”跟甄家小日子有啥关系?

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地陷东南”,在作者那个时代,在清初那批遗民文人的笔墨里,早就是个心照不宣的“暗号”了。

想想史可法得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那锥心刺骨的呼喊:凶问遂来,地坼天崩!

顾炎武在清军铁蹄踏破江南、弘光小朝廷灰飞烟灭之际,悲叹母亲无法安葬于天崩地坼之日!

才子徐枋,正春风得意,忽闻北京陷落,大明倾覆,痛吟忽然丧乱倾家国,痛哭天崩复地坼!

看到了吗?

“天崩地裂”、“天崩地坼”、“天崩地陷”……

这些词,在清初文人笔下,指的就是那场让日月无光的巨变!

明朝的灭亡。

所以,《红楼梦》开篇这“地陷东南”,正是作者用隐晦到极点的笔法,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大背景:那是一个王朝崩塌、神州陆沉、血雨腥风的末世,是明亡清兴的滔天巨浪之中!

作者为啥非得这么拐弯抹角?

还扯上女娲补天和共工撞山?

首先,活命要紧啊!

清朝文字狱多厉害?

写书直说明朝灭亡,悼念前朝,那是要掉脑袋、灭九族的勾当。

作者只能“真事隐,假语存”,把血泪历史裹上一层神话的糖衣,一层闺阁闲话的面纱。

再者,这“共工撞山”的神话,细琢磨起来,寓意太深了。

传说里,共工为啥撞山?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跟火神祝融干仗,打输了,气不过才撞的。

水火大战!

这可就对上号了。

明朝,国号带“明”,朱家皇帝姓“朱”(赤色),在五行里都属“火”。

清朝呢?

皇太极把国号从“大金”改成“大清”,为啥?

就因为“火克金”不吉利,改“清”取“水”意,要“以水克火”!

这不正是活脱脱一场现实版的“水火大战”吗?

作者用共工祝融之战,暗喻明清易代的惨烈,实在是精妙绝伦。

紧接着“地陷东南”的,是啥?

是女娲补天的神话!

《红楼梦》开篇就讲,女娲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单单剩了一块没用,丢在青埂峰下。

这块石头通了灵性,看到别的石头都去补天了,就自己没用,整天“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不就跟“天崩地陷”(明朝亡了)之后,需要“补天”呼应上了吗?

谁是那“补天”的石头?

脂砚斋批语点得明白:是那些在国破家亡之际奋起抗争的“多少英雄,多少忠臣孝子,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词客骚人”(第一回脂批),是那些“风雅王孙,聪明俊杰”(第十二回)。

想想吧,南明挣扎时,多少仁人志士!

宗室里的隆武帝(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永历帝(朱由榔)。

战场上的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

文坛上的黄道周、陈子龙……还有无数无名的英烈。

他们就是那试图修补破碎山河的“补天之石”。

而《红楼梦》的作者,自比那块“无材不堪入选”的顽石。

他生在末世,或许也曾是“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的公子哥,自觉“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风尘碌碌,一技无成”。

当“天崩地陷”的巨变来临,他眼睁睁看着“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虚花悟》)的惨景,却无力回天。

那份“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锥心之痛,化作了顽石日夜的悲号。

他自觉不配与那些补天的英雄并列,只能将满腔无处安放的血泪与忏悔,“洒与闺阁之中”。

这就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作者呕心沥血的“大幻术”。

他明着写“毫不干涉时世”,只记“闺友闺情‌”、“‌家庭闺阁琐事”,甚至声明是为了“使闺阁昭传”。

但这全是“假语存”的障眼法!

他的法子,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怎么“隐”?

怎么“敷演”?

借神话定调子: 开篇就用“女娲补天剩石”、“地陷东南”的神话,定下全书“末世”、“巨变”、“遗恨”的悲怆基调。

让敏感的读者一眼就明白,这书写的绝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处处设谜,字字机锋!

书中人名(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地名(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诗词(“怀金悼玉”实为悼念华夏文明)、物品(“风月宝鉴”喻“明清宝鉴”)、情节(元妃省父暗写帝王南巡? 贾府抄家暗喻曹家或南明覆灭?),都可能是隐喻历史的密码。

作者像个最高明的谜语大师,把“明清演义”的血泪史,掰碎了、重组了,小心翼翼地藏进贾府兴衰、宝黛情缘的日常叙事里。

以家喻国,以小见大!

贾府的奢靡腐败、内斗倾轧、后继无人、最终“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尝不是整个末世王朝、腐朽文明的缩影?

甄士隐一家的离散悲剧,发生在“地陷东南”之后,正是那场席卷东南的亡国洪流中,万千家庭悲剧的一个微小折射。

作者深知那段历史可能被湮灭,那些忠魂义魄可能被遗忘。

他“半生潦倒之罪”或许是真,但更深的动机,是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他要用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奇书,在文字狱的夹缝里,为那个天崩地陷的时代,为那些补天未成的英魂,也为自己的愧悔,立一座不朽的、隐形的纪念碑。

所以说,《红楼梦》开篇这“当日地陷东南”六个字,哪里是什么闲笔?

它是一把钥匙,一把作者冒着巨大风险,悄悄塞给后世有心人的钥匙。

它点明了时代是明亡清兴的滔天巨变(是什么),解释了作者不得不借神话隐喻、闺阁叙事来隐藏真意的苦衷(为什么),也揭示了作者如何以“真事隐,假语存”为根本大法,用神话架构、设谜射覆、以家喻国等“幻术”,将一部沉痛的“明清演义”血泪史,精妙地编织进大观园的悲欢离合之中(怎么解决)。

读懂了这六个字,才算真正推开了《红楼梦》这座巍峨迷宫的第一道沉重的大门,才能触摸到作者那在“自怨自叹”背后,滚烫的赤子之心与深沉的历史悲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