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出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7岁童子妙对下联,竟连带破了奇案

发布时间:2025-09-13 09:36  浏览量:2

"此木为柴山山出。"

那个春日午后,一个陌生商人在扬州集市上出了这么一句上联。

七岁的苏小墨抬起头,看了看堆在摊边的柴火,又望了望远处的青山。

"因人成众火火明。"

他的回答让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

可谁也没想到,这七个字里藏着半个月前那桩血案的真相。

钱员外到底是怎么死的?凶手又是谁?

01

扬州城外的运河码头,春天来得比别处早一些。

苏小墨坐在祖父的字画摊前,手里拿着毛笔,正在给一个农夫写春联。他写字的样子很认真,小脸绷得紧紧的,一笔一划都不马虎。

"小墨这孩子,七岁就能写得这么好,真是天才。"旁边卖茶水的王婆婆夸道。

祖父苏老秀才摸着胡子笑:"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三岁识字,五岁能对对联,现在更是无人能难倒他。"

集市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卖菜的、卖布的、卖小玩意的,各种叫卖声混在一起。

小墨写完春联,收了几个铜板,正要继续写字,忽然看到一个陌生人走了过来。

这人穿着青色长衫,看起来像是外地来的商人,年纪大概四十多岁,留着短须,眼神很有神。

"小朋友,听说你对对联很厉害?"陌生人蹲下身子,和小墨说话。

小墨点点头:"还行吧,李叔叔想试试吗?"

"我姓李,叫李弘达,是山西来的。"陌生人笑着说,"那我就不客气了。"

周围的人听说有人要和小墨对对联,都围了过来。这种事在集市上可不常见,大家都爱看热闹。

李弘达站起身,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摊边堆放的柴火上,又看了看远处的青山。他想了想,开口说道:

"此木为柴山山出。"

话音一落,围观的人都开始议论。

"这联出得巧啊,'此木'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柴'字。"

"还有'山山'两个字叠在一起,对仗工整。"

"这可不好对,得要拆字对,还得叠字对。"

几个在集市上摆摊的秀才也凑过来,皱着眉头想对联。可想了半天,都没想出合适的下联来。

小墨听了上联,低头想了一会儿。他的目光在集市上扫来扫去,看到卖米的摊子,看到人群,又看到远处升起的炊烟。

过了一小会儿,小墨抬起头,清脆地说道:"因人成众火火明。"

围观的人都愣了一下,然后爆发出一阵叫好声。

"妙啊!'因人'合起来是'众'字!"

"'火火'两个字不就是'炎'吗?可'明'字怎么说?"

小墨笑着解释:"'明'字拆开就是'日'和'月'两个字啊。"

李弘达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个对联不仅工整,而且巧妙,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小朋友真是了不起。"李弘达夸奖道,"我在京城也见过不少才子,像你这样的可不多。"

小墨有些不好意思:"李叔叔过奖了。"

围观的人渐渐散去,李弘达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他在苏老秀才的摊前坐下,和爷孙俩聊起天来。

"听说最近扬州城里出了件大事?"李弘达装作随意地问。

苏老秀才叹了口气:"可不是嘛,钱员外那事闹得满城风雨。"

"钱员外?"

"就是城里最大的盐商钱老爷,半个月前死在自己家里,到现在还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小墨在一旁听着,没有说话,只是偶尔抬头看看李弘达。

"怎么个死法?"李弘达追问。

"奇怪得很,人好好的在书房里看书,第二天早上家里人去叫他吃饭,发现人已经没气了。身上没有伤,也没有中毒的迹象,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死了。"

"会不会是病死的?"

"钱老爷身体一向很好,前一天还和人谈生意呢。再说,死的时候脸色发黑,明显不对劲。"

李弘达点点头,又问:"官府怎么说?"

"县令大人查了半个月,一点头绪都没有。钱家那几个伙计也都问过了,没发现什么异常。"

小墨忽然插嘴:"爷爷,钱家那几个伙计,我见过。"

"哦?在哪儿见的?"

"就在钱老爷出事前两天,我和您去城里买纸墨,在钱家门口碰到的。他们几个聚在一起说话,看起来很着急的样子。"

苏老秀才摆摆手:"小孩子懂什么,别乱说话。"

李弘达却很感兴趣:"小朋友,你还记得他们说了什么吗?"

小墨想了想:"听不太清楚,好像在抱怨什么。不过有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

"什么细节?"

"他们几个人身上都有一股很特别的香味,不像平常的香料,闻起来有点呛鼻子。"

李弘达和苏老秀才对视了一眼。

"小墨的鼻子从小就灵,什么味道都能分辨出来。"苏老秀才解释道。

天色渐晚,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少。李弘达起身告辞,说第二天还会来。

02

第二天一早,李弘达果然又来了。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些点心给小墨。

"李叔叔,您真的是做生意的吗?"小墨一边吃点心一边问。

"为什么这么问?"

"您问的问题和别的商人不一样,而且眼神也不一样。"

李弘达笑了:"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啊。"

"我从小就喜欢观察人,爷爷说这是天赋。"

"那你觉得我像什么人?"

小墨歪着头想了想:"像是很有学问的人,而且应该见过大世面。"

就在这时,城里跑来一个人,气喘吁吁地喊:"不好了,县令大人要重新审理钱员外的案子,传唤所有相关的人都去县衙。"

李弘达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热闹?"

小墨点点头:"想去,但是爷爷可能不让。"

苏老秀才想了想:"去看看也好,长长见识。小墨跟着这位李先生一起去,我在这里看摊子。"

县衙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想看看这桩奇案到底有什么新进展。

小墨跟着李弘达挤到前面,看到钱家的几个伙计都被带来了。县令大人坐在堂上,正在重新询问案情。

"钱老爷死前那天晚上,你们几个都在做什么?"县令问。

几个伙计一个接一个回答,说的都是些日常事务,没什么特别的。

小墨站在人群中,仔细观察着那几个伙计的神情。他发现其中有个叫张三的伙计,说话的时候眼神总是飘来飘去,不敢直视县令。

还有个叫李四的,回答问题时声音有些发抖。

最奇怪的是那个叫王五的,脸色看起来很不自然,好像在强忍着什么。

县令问了一阵,还是没有什么新发现。正准备退堂的时候,忽然有人提到钱员外书房里有股奇怪的味道。

"什么味道?"县令追问。

"说不清楚,有点像香料,但又不完全像。"

小墨听到这里,忽然想起什么,看了看李弘达。李弘达注意到他的眼神,点了点头。

当众人在议论案情时,小墨忽然开口:"我的下联已经说出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