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考场练“神掌”,惹怒乾隆被取消资格,功夫比黄飞鸿还厉害
发布时间:2025-09-12 05:09 浏览量:1
乾隆五十九年的秋天,本来没什么值得提起。杭州西湖一带却多了些关于王仲瞿的传闻。王仲瞿是谁?别人都说他半截身子在江湖,半截扎在科场。刚拿到举人的那几天,他风头正劲。可真要说起来,王仲瞿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外人看得清吗?没人敢打包票!进京赶考本是求圣眷、求仕途的大道,王仲瞿偏偏要在考场里来场不合时宜的表演。这事儿要是搁现在,你可能觉得新奇,搁当初,等于自个儿想不开。
进士考试那日,天光还没大亮,贡院门口的学子队伍已经排得够长。王仲瞿孤身站在队末,脸上没见紧张,大有点“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架势。这种神色在会试贡院特别突兀。旁人对答如流,他却一时兴起,马步一扎,两手掌风猎猎作响。这一练,坐在一旁的贡监老师吓得魂都没了,卷宗翻飞,椅凳歪倒。考场一时气氛紧张极了。老师站起来就问你这是谁家武艺,教你的人想干嘛。
王仲瞿倒没赖账,当场答说学自一位喇嘛。这回答等于火上浇油。那个年代,白莲教在南北一带搅得人心惶惶,朝廷草木皆兵。读书人不安分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你要是只知道举子身份,可能会觉得王仲瞿疯了;可要是看过江湖传说,就会觉得他不过是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乾隆爷收到报告,没多想,直接一纸命令下去,“左道惑众”,功名废除。王仲瞿的举人头衔,还没人看仔细,就成了他人生的天花板。到底为什么要做这场作死的表演?他到底有没有江湖人的命?要说他想当正儿八经文人,大家都见识过他写的诗——《烟霞万古楼诗》在嘉兴一带一度炒得火热,学政还大大夸奖他文才盖世。这种评价,在那个时代是难得的。可他偏偏又不守规矩,跑去学掌法、学剑法,还在科场公然示范。到底是想什么呢?
心气太高,手太杂,路数又不纯。讲真,王仲瞿身上有种说不上来的不合时宜。他踌躇满志,却不愿妥协,不愿收敛自己。这就像是江南夏日闷雷滚动,随时可能落下一阵雨,没人知道会落在谁头上。要说他是自毁前程吧,也未必。或许他真不在乎那身功名,可当时乡试不比后来的高考,一个出格的举动能把一世英名都砸掉。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王仲瞿明明知道那个局,居然还非要闯。有人后来说他是天生的江湖侠客,活成了小说主角。可真要放在清朝,遇上乾隆这样的皇帝,你就算再洒脱,也得处处收敛一二。大清的游戏规则下,想做独行客,十有八九要付出代价。
没过几年,白莲教骚乱南北,朝廷杀得鸡飞狗跳。此时的王仲瞿又成了香饽饽。左都御史吴省钦建议起用他,说他那“五雷掌法”能震慑邪教。嘉庆皇帝只冷冷批了一句“荒唐”。吴大人倒霉丢官,王仲瞿转身又隐进市井。世事变幻谁猜得透。有人说这正是他命里注定,做不得官。
官场一路挫败,江湖却对他青睐有加。和珅那一伙人,骨子里还是喜欢热闹。王仲瞿能写能舞又会吹,和珅把他当座上宾,生辰宴席必请。这种人,说他深不可测也不为过。那场有名的和珅寿宴,他说宴无好戏,总得加点料。说着大谈唐朝剑舞,旁人只当是花拳绣腿。可真正亮出手段时,什么断剑、弯刀,全被他以鼻为鞘,一一制住。现场眼睛都看直了,哪还顾得上喝酒!
一打喷嚏,两道白光直射屋顶,宛如神怪。等众人回过神来,王仲瞿已经不见。有人吓得直奔皇宫举报刺客潜伏。乾隆气得火冒三丈,下令全城搜捕。一搜十来天什么都没捞着,只找到一首诗,诗后署名“妖人王昙”。现场的人有的胆战心惊,有的心怀敬仰,气氛之怪异,杭州百年难得一见。
查看真实资料,和珅确实在晚年和一群有奇门异艺的江湖人交好,王仲瞿的故事却只留在民间茶馆口口相传。当时的确有过清廷搜查未果的纪录。资料显示,乾隆年间进士考试的确曾有考场舞武风波,但最终结果,朝臣称之为“左道惑众”,文中所说的“五雷掌”并非市面误传的什么武术套路,而是夹杂着江湖把式和一些藏锋露威的手段。这类江湖术人的“绝活”,多半含混真假,也不见得人人都服。
有人觉得王仲瞿无非招摇撞骗,也有人说他是真才子、真侠客。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说法都站得住脚。这种人,就像浮躁市井里的那阵风,看似轻浮,其实谁也捉不住。说他侠气太盛,不进官场,等到落魄,又愿意依靠官场权贵。一会儿功夫拍桌子变剑,一会儿又自称诗文前无古人。这样的人物,你要让他收敛锋芒,不如让他一首诗,一口气唱到底。
最会见风使舵的是和珅,他喜欢王仲瞿带来的新奇气氛。这和那种端着架子的考场文人完全不同。王仲瞿给他的,是琢磨不定的变数和新鲜感。朝堂上不好使的,在园子里或许能起波澜。社会上总有几个人天分很高,却总是用错了时机。这究竟是幸运还是悲哀呢?
当然话又说回来,要没人谈资,怎么也不会有王仲瞿这种成了“妖人”的例子流传到现在。他或许没想过一展抱负,但身上的不羁劲头,倒是给后人留下不少口实。看官自己琢磨的事情,他未必搭理。今人都爱谈“忠诚”、“规矩”,可两百年前的人,有的并不在乎这些。王仲瞿更像一把软剑,时而藏锋、时而破局,怎么用都行,就是不肯安安分分立在刀架上,供人把玩。
前几年,有学者在嘉兴县志查到一则小记,说王昙死时身边只剩两间茅舍和一卷诗稿。连个碑都没留。可茶馆里头的老人却总能讲起那个“藏剑鼻中,一声喝断席”的故事,句句惊心动魄。真假难辨,你愿意信哪个版本?有时候,江湖的命运和科场的命运其实是一样的,都在时势手里打转。
再怎么说,王仲瞿的事,说到底是他混不开官场。是他太怕无聊,还是根本顺着性子来。有人说他疯,有人说他傲。我倒觉得——也许那时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什么都不想要。等他走了,这种不上不下,不忠不孝也不悔的性格,反倒在江湖和庙堂之间留下个小小的影子,别人再想学也学不来。
世界这么大,总归给瑕疵和不规则留了一些缝隙。王仲瞿,就是那些缝隙里跑出来的风。
故事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