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场错过17岁洛阳少女的初恋,让李商隐痛了一生
发布时间:2025-09-10 11:20 浏览量:1
假如让你回到大唐,遇见年仅17岁的李商隐,你会看到什么?
或许会看到一个清瘦的年轻书生,眉宇间带着几分忧郁,几分才情。他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笔下流淌着惊艳的诗句,心中怀揣着未酬的壮志。
而就在唐文宗大和九年或开成元年(835或836年),这个二十三四岁的青年诗人,在洛阳城中邂逅了一段令他终身难忘的初恋——一个名叫柳枝的商人之女。
惊鸿一瞥:洛阳城里的奇女子
柳枝,洛阳里巷中的普通姑娘,却有着不普通的性情。
她的父亲是个商人,不幸在江湖风波中丧生。母亲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这个女儿身上,或许正是这份宠爱,滋养了柳枝自由不羁的个性。
十七岁的她,就连化妆梳髻都坐不住,“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她喜欢吹叶嚼蕊,调丝擫管,能演奏出“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
这样的音乐才华,在当时女子中实属罕见。邻里往来之人,认识她十年之久,都觉得她与众不同,甚至“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认为她整天像在醉梦中,不像个待嫁的姑娘。
李商隐的堂兄让山,恰好住在柳枝家附近。一个春日,让山在柳枝家南边的柳树下吟诵李商隐的《燕台诗》。这组诗哀感顽艳,辞藻瑰丽,是李商隐早期爱情诗的代表作。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柳枝听到这些诗句,惊艳不已,急切地询问诗的来历。
当她得知作者就是让山的堂弟时,竟然毫不犹豫地“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扯断自己的衣带,请让山转交给李商隐,并请求诗歌。
这种大胆直率的举动,在唐代社会可谓相当出格。但柳枝就是这样的女子——随性而为,听从内心的声音。
三日之约:那段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恋情
第二天,李商隐特意骑马经过柳枝家门前。
果然,柳枝已经梳妆打扮妥当,“丫鬟毕妆,抱立扇下”。见到李商隐,她指着他说:“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香山待,与郎俱过。”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你就是他吗?三天后,我会去水边溅裙祈福(唐代的一种民俗),在博香山那里等你,我们一起去吧。”
李商隐答应了。
如果故事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或许会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然而,命运却在这里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正当李商隐准备赴约时,与他约定一同赴京的朋友恶作剧地“戏盗余卧装以先”——偷了他的行李先行离开了。李商隐不得不追赶朋友,未能如约与柳枝相见。
等到冬天雪落时分,让山带来消息:“为东诸侯娶去矣”——柳枝已经被东边的地方权贵强娶而去了。
一段尚未开始的恋情,就这样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五首绝句:李商隐的心碎回响
第二年,让山东行,李商隐在与让山分别之际,写下了《柳枝五首》,以墨题诗在故处,纪念这段逝去的感情。
这五首绝句,看似咏物,实则句句写人,字字含情。
其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诗人以蜂蝶不同类作比,暗喻自己与柳枝虽然相遇同时,却终究不是同类人,何必再相思呢?这看似豁达的语言背后,是难以释怀的痛楚。
其二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诗人将柳枝比作初生的丁香树,娇嫩可爱。而后两句“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表面写弹棋局的形状中间隆起,实则暗示自己内心因这段感情而无法平静。
其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这里用嘉瓜(好瓜)比喻柳枝,她的命运如同瓜蔓被拉扯延长。即使东陵瓜五彩斑斓(喻指权贵家的富贵),也不忍心看到她被咀嚼品尝(喻指被强娶)。
其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柳枝在井上盘曲不得舒展,莲叶在水边干枯。无论是水中的鱼(锦鳞)还是陆上的鸟(绣羽),都遭到了伤害。这是对柳枝不幸命运的深切悲叹。
其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最后一首最为凄怆:画屏和步障上的图案,样样都是成双成对。为何向湖上望去,只见鸳鸯双双对对?反衬出诗人自己的形单影只和对柳枝的思念。
心灵共鸣:艺术如何成为爱情的纽带
李商隐与柳枝的爱情,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故事。它最特别之处在于:对艺术的共同热爱和领悟,成为沟通两个灵魂的桥梁。
柳枝不是被李商隐的外表或才华的表面所吸引,而是真正理解他诗中深沉的情感世界。当她听到《燕台诗》时,她问的是:“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谁能有这样的情感?谁又能写出这样的诗句?
她不是在崇拜一个诗人,而是在寻找一个灵魂的知音。
而李商隐也被柳枝的艺术气质所吸引。他特别提到柳枝能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这种音乐表现力与李商隐诗歌的审美追求高度一致。
这种基于艺术共鸣的爱情,即使只有萌芽,也足以让人铭记一生。
命运弄人:那场错过与时代的无奈
李商隐与柳枝的错过,表面上看是因为朋友的恶作剧,但实际上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现实。
柳枝被“东诸侯娶去”,说明了当时地方权贵的势力强大,可以随意强娶民女。而作为文人的李商隐,虽然才华横溢,却无力与这些势力抗衡。
这种无奈感,贯穿了李商隐的一生。他始终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与柳枝的错过,似乎预示了他后来人生中的许多遗憾和不得已。
千年回响:我们何尝不是李商隐或柳枝?
千年过去,李商隐和柳枝的故事依然打动人心。
或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李商隐或柳枝——有过因为各种原因而错过的爱情,有过无奈和遗憾,有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
我们也曾遇到过那个似乎能听懂我们内心音乐的人,却因为时机、距离、现实压力等各种原因,最终没能在一起。
李商隐用他的诗,为我们表达了这种永恒的遗憾。他的诗句穿越千年,依然鲜活,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这就是伟大文学的力量——它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人类共同的情感记忆。
所以,当我们读到“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时,我们会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错过和遗憾,也会因为知道千年有人与我们感受过同样的痛楚,而感到一种奇特的安慰。
李商隐的柳枝之痛,最终成为了穿越时空的礼物,安慰着所有曾经爱过、失去过、遗憾过的灵魂。
这或许就是诗人最大的慰藉——他的个人之痛,最终通过诗歌,变成了治愈众生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