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比林徽因,婚内出轨小8岁洋人,她死前叫初恋名,终与丈夫合葬

发布时间:2025-07-08 23:43  浏览量:1

1935年寒冬,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陈西滢一脚踹开房门,眼前景象令他如遭雷击:妻子凌叔华正与英国诗人朱利安衣衫不整地相拥。这位以理性著称的学者,抄起手边的物件狠狠砸向玻璃窗,飞溅的碎片如同他破碎的婚姻。

待怒火稍平,他竟克制地给出三个选择:“离婚、分居,或彻底断绝关系——若选最后一项,此事便当乌云过清溪,不留痕迹。”凌叔华垂首选择了回归家庭,却在三个月后谎称“母亲去世”,奔到香港码头与情人朱利安缠绵三日。

1900年,凌叔华降生在北京史家胡同的凌府。父亲凌福彭官至直隶布政使,相当于今日的北京市长。凌府九十九间房的大宅门里,往来皆是齐白石、陈师曾等画坛巨匠,辜鸿铭更在此亲自教授她英文与古典诗词。

六岁那年,她在花园白墙上涂鸦的山水,竟让来访的宫廷画师王竹林惊叹:“此女不学画,实为可惜!”父亲当即重金聘请慈禧御用画师缪素筠授课。从此,凌家十小姐过上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艺生涯。

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她大胆致信文坛领袖周作人:“中国女作家也太少了,女子思想从未被世界知晓!”周作人被其打动,亲自推荐她的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登上《晨报副刊》,22岁的凌叔华正式闯入文坛。

1924年春,泰戈尔访华茶会在凌家客厅举行。24岁的凌叔华作为女主人,以流利英文与诗翁谈诗论画,风姿灼灼。泰戈尔对徐志摩私语:“她的才情,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句话点燃了两位才子的心火:

徐志摩视她为灵魂知己,半年通信八十余封,甚至将装有与陆小曼情书的“八宝箱”托付于她。他婚礼前夜向胡适坦言:“叔华是七弦琴的余韵,小曼才是燎原的火。”

陈西滢则用行动示爱,在自己主编的《现代评论》连发三期凌叔华小说。见面时却故意挑刺:“第三段转折生硬。”这种含蓄的欣赏反令她心动:“选陈先生,是因他让我觉得自己是作家,而非谁的缪斯。”

1926年,凌叔华带着28间房的嫁妆风光出嫁。蜜月刚结束,陈西滢却将书房挂上“宁静致远”的匾额,把她的书房门牌换成“院长夫人室”。随丈夫赴任武汉大学后,他更立下铁规:“教员家属不得任职”——曾经的“珞珈三杰”之一,成了不能领薪的“义务讲师”。

1935年秋,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踏进武大校园。这位伍尔芙的侄子,带着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叛逆基因。当陈西滢让妻子陪这位同事购物时,绝未想到是引狼入室。

“你的才华不该埋没在厨房!”朱利安一句话刺中凌叔华心扉。东湖小船里,他给她读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图书馆角落,他教她品鉴欧洲先锋画派。她则带他拜访齐白石求画,在沈从文家的茶会上谈笑风生。

“我像生活在梦幻中的诗人。”凌叔华向情人倾诉婚姻的苦闷,“与陈西滢结婚是为尽义务,从未体会过爱情。”

婚外情终在北平曝光。凌叔华借口“探亲”,实则带朱利安住进娘家。两人游颐和园、逛琉璃厂,她烫卷发涂口红,穿起压箱底的绸缎旗袍,仿佛重回少女时代。

消息传回武汉,陈西滢最后一个知情。盛怒之下他破门捉奸,砸碎门玻璃后却异常冷静:

> 1. 协议离婚

> 2. 不离婚但分居

> 3. 彻底断绝关系,破镜重圆

凌叔华选择回归家庭,朱利安被迫辞职。临行前她谎称“母丧”,赴香港与情人缠绵三日。陈西滢得知致信痛斥:“没有信义,没有尊严,不遵守诺言!”

1937年,朱利安战死西班牙战场。凌叔华焚尽所有情书,唯留一幅题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水墨画。此后她辗转伦敦、新加坡教书,与丈夫形同陌路。

“一个女人绝对不要结婚。”这句话成为凌叔华对女儿陈小滢的告诫。晚年在伦敦公寓,她醉后向友人吐露:“我这辈子最错的,是没勇气离婚。”

分居三十年里,陈西滢在巴黎孤独终老。中风临终时,送行的仅两位同事。女儿曾问父亲为何不离婚,他沉默良久:“你母亲很有才华。”

1990年春,90岁的凌叔华在北京病榻呢喃“志摩”。家人将她的骨灰与陈西滢合葬无锡,墓碑刻着:“陈西滢与夫人凌叔华之墓”。生前不同枕的夫妻,终在黄土下“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