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易经》说:主宰人一生命运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这两个字
发布时间:2025-09-03 17:49 浏览量:3
注意:本文根据古籍记载改编创作,人物形象与事件经过均有艺术加工,故事情节虚构,仅供参考。
文中配图用于辅助理解,内容旨在传递智慧,启迪心灵。(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历代圣贤都从中汲取智慧。
这部古老典籍中蕴含着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命运走向的,从来不是他的才华能力,而是另外两个字。
自古以来,多少才子佳人凭借过人的聪明才智名动一时,却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又有多少看似平凡的人,却能够福泽绵长,家族兴旺数百年。
这其中的奥秘,《易经》早就给出了答案。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能力的提升,学习各种技能,钻研各种学问,以为有了过人的本领就能掌控命运。
可为什么有些才华横溢的人却郁郁不得志,而有些看似普通的人却能够步步高升?为什么有的人能力超群却屡遭挫折,有的人资质平平却能安享富贵?
《易经》中藏着怎样的人生密码?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为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田穰苴的将军,此人出身寒门,却天赋异禀,军事才能出众,用兵如神。
他熟读兵书,精通战术,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齐景公很器重他,多次在朝堂上称赞他的才华,委以重任。
可田穰苴有个致命弱点——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过人能力就能横扫天下,无人可敌。
在他看来,那些达官贵人不过是靠着出身和关系,论真本事远不如自己。
一次出征前,齐景公派遣庄贾作为监军同行。
田穰苴约定正午时分在军营会合,他早早就到了军营,全副武装地等待着。
可是太阳都偏西了,庄贾却迟迟不见踪影。
田穰苴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脸色越来越难看。
手下的将士们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了这位将军的霉头。
直到申时三刻,庄贾才姗姗来迟,身上还带着酒气。
"庄监军,你这是何意?"田穰苴当着全军的面厉声斥责,"军中有令,违者斩立决!"
庄贾慌忙拱手道歉:"将军息怒,实在是朋友们为我设宴饯行,盛情难却,这才耽搁了时间。
况且我乃国君亲封的监军,将军何必如此认真?"
"军中无戏言!"田穰苴冷冷地说,眼中闪烁着寒光,"能力再强,若不守信义,岂能服众?今日若不严明军纪,他日如何统领三军?"
他当场下令将庄贾绑起来,要按军法处置。
庄贾吓得面如土色,连声求饶:"将军饶命!我再也不敢了!"
可田穰苴铁了心要杀鸡儆猴,不容分说就将庄贾斩首示众。
鲜血溅在地上,在场的将士们都噤若寒蝉。
这一举动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
庄贾毕竟是国君的亲信,出身显赫,在朝中有不少亲朋好友。
田穰苴此举虽然显示了军纪严明,但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大臣。
战场上,田穰苴确实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华。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几次大胜敌军。
他能够准确判断敌情,巧妙调兵遣将,每一次交锋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将士们对他的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跟着这样的将军打仗,就像有了定海神针一般。
可就在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齐景公却突然下令召回田穰苴,改派他人接手战事。
田穰苴接到诏书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明明就差一步就能大获全胜,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换将?
原来,朝中那些与庄贾有关系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在齐景公面前不断说田穰苴的坏话。
他们说:"田穰苴虽有才能,但心狠手辣,连国君的亲信都敢杀,将来必成祸患。
此人若得势,怕是连国君都不放在眼里。"
齐景公听多了这样的话,心中也生了疑虑。
虽然田穰苴能力出众,但如此狂妄自大,确实让人担心。
田穰苴愤愤不平地回到都城,面见齐景公时激动地说:"臣凭一己之力为国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士兵们都愿意为臣效死,为何却要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
齐景公沉默良久,看着这个才华横溢却又桀骜不驯的将军,最后叹息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将军能力确实过人,可惜啊......"他没有说完,但那未尽之意已经很明白了。
从此以后,田穰苴再也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
他空有一身本领,却只能在家中郁郁而终,最后竟然是抑郁而死。
同一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叔孙豹,此人出身世家,但论才华能力远不如田穰苴。
他既不通兵法,也不善辞令,在众多的大臣中实在算不上出类拔萃。
可他却能在政坛上屹立不倒,深受君主和百姓爱戴,家族也因此兴旺发达。
有一次,叔孙豹出使齐国,正值两国因为边界问题产生矛盾。
在谈判桌上,齐国的大臣们故意刁难,提出了许多苛刻条件,语气也颇为轻蔑。
他们觉得鲁国弱小,叔孙豹也不过是个无名之辈,完全可以随意拿捏。
面对这样的羞辱,叔孙豹并没有激烈反驳,也没有拍桌子走人。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耐心地倾听每一个条件,然后诚恳地说:"两国友好是大势所趋,边界纠纷不过是细枝末节。
我们应该互相体谅,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贵国的关切,我们会认真考虑。"
谈判进行了好几天,叔孙豹始终保持着谦和的态度。
他不争一时之功,也不逞口舌之快。
当齐国大臣提出过分要求时,他会温和而坚定地表达鲁国的立场:"这个条件确实有些困难,我们能否换个思路来考虑?"当对方有合理诉求时,他又能及时妥协让步:"这个建议很有道理,我们可以接受。"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对鲁国非常有利的协议。
齐景公亲自接见叔孙豹时,感慨地说:"先生的能力或许不是最突出的,但先生身上有一种特质,让人不由自主地信任和敬重。
与先生交往,如沐春风。"
叔孙豹谦逊地回答:"小臣不敢当国君如此夸奖。
能力是外在的工具,而内在的品质才是根本。
孔夫子曾说过,一个人若想要成就大事,光有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
叔孙豹说到这里停住了,他要说的那个关键词究竟是什么?《易经》中到底是哪两个字,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为什么有了能力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这两个字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这两个字的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何连孔子都如此推崇?
《易经》中所说的这两个字,就是"德行"。
《易经·文言传》中明确指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道理:一个人的德行如果配不上他所处的位置,必然会招致祸患。
田穰苴的军事才能确实出众,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他缺乏的恰恰是德行。
他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目中无人,都是德行不足的表现。
虽然他能够打胜仗,但却不能得人心。
他只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却忽视了做人的根本。
没有德行作为根基,再强的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终究会轰然倒塌。
反观叔孙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体现着深厚的德行修养。
面对刁难不急不躁,体现了他的涵养;在谈判中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妥协,体现了他的智慧;始终保持谦和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品格;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体现了他的仁厚。
正是这样的德行,让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赢得各方的尊重和信任。
《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德行是一切成就的根基。
有德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如果没有德行作为支撑,你的成就就不会长久。
能力可以让你一时得志,但德行才能让你一世平安。
德行包含着许多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品格的纯正,不因私利而损害他人,不因个人恩怨而忘记大义;其次是胸怀的宽广,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人格,能够理解他人的难处和苦衷;再次是行为的规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到做到;最后是境界的高远,不为眼前的小利所惑,始终保持内心的清明和远大的志向。
《易经·坤卦》还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之所以能够承载万物,滋养众生,正是因为它具有深厚的德性。
它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从不与天争高,从不与人争利。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承载富贵荣华,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拥护,也必须具备如大地一般深厚的德行。
能力可以让你获得一时的成功,但德行才能让你获得一世的安稳。
能力可以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德行才能让你在人生的长河中行稳致远。
能力是技,德行是道;能力是枝叶,德行是根本;能力是表象,德行是本质。
《易经》还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的"善",指的就是德行。
一个人如果德行深厚,不仅自己能够获得好的命运,连子孙后代都会受到庇佑。
反之,如果一个人缺乏德行,即使一时得志,最终也会自食恶果。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些能力出众但品德有亏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而那些德行深厚的人,即使能力平平,也能够福泽绵长。
这不是迷信,而是天道使然,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德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字,却蕴含着改变命运的无穷力量。
它是人生最重要的根基,是成功最可靠的保障,是幸福最深层的源泉。
当你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能力自然会跟上来;当你的德行足够深厚,命运自然会眷顾你。
这就是《易经》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修德比修能更重要,做人比做事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