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把《易经》讲成生活指南的智者,走后七年依然照亮无数人生路
发布时间:2025-08-29 20:43 浏览量:6
七年前的那个冬天,当曾仕强教授安详离世的消息传来,海峡两岸的读者和学生们都红了眼眶。
可谁又能想到,这位总是穿着中式立领衬衫、操着闽南口音讲《易经》的老人,如今在短视频平台的播放量竟超过了当红明星?那些二十年前录制的讲座视频下,每天仍有年轻人留言:"曾老这段话让我熬过了职场PUA""原来夫妻相处之道早被他说透了"......
走进曾家老宅的书房,92岁的刘君政女士正在整理一摞泛黄的手稿。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照在她手腕上那枚戴了六十年的银镯上——这是曾仕强当年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定情信物。
当年台北师范学院的才子追求商贾千金时,谁都不看好这对组合,可他们却把《诗经》里的"琴瑟在御"过成了现实。
曾教授在世时常说:"我讲家庭和谐不是空谈,我家老太君就是活教材。"
如今子女们轮流回家陪母亲校对手稿时,总能看到老太太对着某页笔记突然笑起来:"这段是你爸爸半夜灵感来了,披着毯子写的。"
这个书香世家最动人的传承藏在细节里。大女儿曾文心书架上永远摆着父亲批注过的《红楼梦》,她主持的国学刊物至今保留着"曾仕强专栏";小儿子曾以德在美国实验室研究分子生物学时,办公桌上总放着本《黄帝内经》。
最让人感慨的是二儿子曾明德的抉择——这位华尔街高管三年前辞去百万年薪,跑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当起了普通教授。"
爸爸生前总说'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我想试试用量子计算机解析老祖宗的药方。"说这话时,他身后实验室的黑板上还画着曾仕强最爱的太极图。
在台北文山区的菜市场,卖腌酱菜的阿婆至今记得曾教授生前的习惯:"他每周三都来买两罐豆腐乳,说太太喜欢用这个炒空心菜。"
如今同样的摊位前,常有年轻人举着手机问:"阿婆,这就是曾老视频里说的能治思乡病的古法酱菜吗?"这种奇妙的联结或许正是曾仕强最伟大的地方——他把《易经》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翻译成股市投资策略,把"君子以俭德辟难"转化成年轻人的断舍离指南。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他说"夫妻吵架要学水火既济卦"时,猛然发现那些佶屈聱牙的古老智慧,原来早被这位幽默的老人炖成了醇厚的生活高汤。
看看我们身边吧!多少人的手机里存着曾仕强讲解"中国人为什么不直接说yes或no"的片段,多少企业家用他的"圆通理论"化解了管理危机。
这位总爱说"我不过是替古人传话"的老人,其实用最鲜活的方式完成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译。
如今在福建长乐的曾氏祠堂里,族谱上新添的墨迹记录着海内外子孙的成就,而祠堂外墙的电子屏上,正循环播放着曾仕强生前的讲座视频——传统与现代在此刻达成了最美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