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的《潜规则》:古代官场上“背后的”5条核心潜规则
发布时间:2025-08-24 17:11 浏览量:6
我们明面上是讨厌那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行为。
实际上我们经常“说一套做一套”。
就像古代经常明面上宣扬仁义礼智信,可实际上却践行着利害计算。
吴思先生写了一本书叫《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这本书不是教人怎么去算计人,而是挖开古代社会是如何运行的,除了台面上冠冕堂皇的规则(吴先生称之为冠规则),还有台下那套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吴思先生从历史上扒拉出很多案例,而这其中有5条潜规则是核心。
头一条:最要害的,叫“合法伤害权”
什么是“合法伤害权”?
就是说官吏们哪怕芝麻大的权力,也能在合法的外衣下,让人难受得要死。
这些人不一定能办成事,但坏人事情,那是一坏一个准。换句话说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比方说,衙役能合法地拖着你的状子不报;税吏能合法地扣你的货查三天三夜;军官能合法地派你去送死。他们做的一切都在规矩内,这个霉,只能自己认了。
书中有讲了个例子:说是明朝有个粮长老常,是朝廷里的模仿榜样。就因为老常没打点好下面的衙门小鬼,被衙役书吏们用“合法伤害权”反复折腾,最后老常“家破人亡”。
所以只要不懂规矩,不给孝敬,哪怕粮长这个帮朝廷做事的“编外人员”,照样收拾。
因为这“合法伤害权”成本低,风险低又能带来高的回报,谁不惦记着使用呢?
第二条,叫“抽水机规则”,也叫“淘汰清官律”。
这条规则,解释了为什么贪官污吏会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因为古代整个官僚系统,就是一台巨大的抽水机,不断从底层老百姓身上抽取油水。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清官要来堵上“漏洞”,那这个清官很快就会被排挤、孤立,甚至干掉。
清官对抗的不是一个贪官,而是一整个系统,因为清官想断了贪官们的“钱程”。
你看明朝的海青天—海瑞,一辈子清清白白,结果呢?李贽评价他:“万年青草,可以做霜雪而不可以充栋梁。”
翻译过来就是:海瑞像万年青草,可以傲立霜雪却无法成为栋梁之材。
因为海瑞缺乏政治手腕和变通的能力。
而整个官僚系统运转需要潜规则带来的灰色利益来润滑和维持。系统性的腐败会将不适应者(清官)排除,将适应者(懂得并运用潜规则的官员)筛选上来,并不断复制。
所以清官堪比国宝稀少,而烂官却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条,“晏氏转型”。
这里的晏氏指的就是春秋齐国名相晏子。说晏子在治理东阿时,初期推行不媚上不欺下的仁义政策,但未能满足权贵利益,遭到齐景公的斥责;后期晏子转向欺下媚上的策略,加重赋税搜刮百姓,财富流向权贵阶层,反而获得齐景公的赞赏。
从满怀理想的儒家子弟,到认清现实、融入潜规则的老官僚,这个心路历程,就叫“晏氏转型”。很多官员初入官场都抱着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但官僚漏洞系统压力太大,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排挤出局。个人的道德感在系统面前,实在过于脆弱了。
第四条,“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任何一个人手里一旦有了能轻易伤害别人的权力—“合法伤害权”,内心里的那个小恶魔就有些蠢蠢欲动。书里有个清代的例子,说是一个农民不小心挡了个武官的道,被武官随手一鞭子抽死了。
为何杀人都可以这么随意?因为他有权力啊!这受到惩罚的成本太低,收益立竿见影。有句名言说得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缺乏有效监督时,掌握“合法伤害权”的人几乎必然将其“兑现”为经济利益或情绪价值。
第五条,第二等公平——花钱买属于自己的正常权利
老百姓为什么有时会主动行贿?是他们傻吗?不是的,是老百姓没办法。
第一等的公平,就是法律规定的,老百姓指望不上,只好退而求其次,花钱买一个“第二等公平”。
比如打官司,原告被告都去塞钱,图的是官老爷能按照正常程序走,别故意拖着、不偏袒对方。这花钱买的不是额外的照顾,而是本该属于他们的“正常权利”。
这条潜规则把正式的规则架空,最基本的公平都需要花钱去买。可这就是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潜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正式规则的彻底扭曲和替代。
老百姓期待的最基本的“程序正义”的期待,竟然需要通过非法贿赂来实现。
历史不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是简单的忠臣和奸臣的PK,背后是利害计算和生存博弈出来策略。为什么政策永远难以落实到位?因为潜规则在抵消。
腐败不是简单的几个坏人道德沦丧,人性扭曲,而是制度设计的缺陷,是权力没有被关着,逼着所有人一起玩这场“囚徒困境”。谁不玩谁就会倒霉。
潜规则,不在明面上,却又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它建立起的“规矩”,让人不得不学会“说一套做一套”这种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