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青年好好留在这世界上”——《坪石先生》,以及更多先生 | 孙小宁

发布时间:2025-09-09 19:15  浏览量:1

今年的电影暑期档,大概算得上神仙打架,以至于,出入影院,竟也变得应接不暇。热片足够热,冷片各有各的原由。但我还是为一部“冷片”隐隐鸣不平。排片影院少,时间还刁钻,显见得,已被认定不在火爆之列。但我短短几天内,追看两遍,就是想仔细体味里面的先生。《坪石先生》,这种讲述战时高校师生一路播迁的片子,在我印象中还是第一部。导演、演员皆陌生,我是冲着这题材去看,但每看一次,都有一种沉静的感动。静水流深的好,总会在心底激起些什么。在我,似乎是书页中的西南联大、两次造访过的四川李庄;汉中城固县城,那些个西北联合大学抗战时留下的遗址。一路造访后我曾想写一篇《汉中的月亮》,千头万绪,至今未能成文。

以抗战题材论,这里的每一处都可以讲出一些故事,很久都遗憾没人拍出,纪录片是有的,唯缺一部电影,但下意识又觉得,没有也好。就这个题材,真人实物出镜的纪实片,总似乎强过虚构改编。拍成电影,万一哪位导演又拼起了大场面,请了某位看着出戏的流量明星,那就可惜了。我之喜欢《坪石先生》,就因为没有这些多余。有的只是真诚而有定慧的人,在体会历史中人的丰神与心迹。那些俨然潜隐于敌后方课堂纸页间的精神心路,同样有中国人精神上更深隐宝贵的东西,一如片尾主题曲《风》中这一句——

“你说有青年才有未来,要好好留在这个世界。”

《坪石先生》片尾曲《风》词、曲、演唱:胡茂帆

歌词质朴直白,却恰切地做着整片的呼应。是当时先生对学生未道的苦心,也是更深沉的担当与大爱。文化亦如人类的繁衍,需要珍贵的种子留存。和平之时,更需要一批批社会栋梁。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文化的火种传递到青年手上。退藏于密,做无用之用,其实是另一种守土有责。

《坪石先生》拍出了这种种意味,让先生有先生该有的样子,学生也有学生该有的血气。镜头美而沉潜,不走激越一路,却让人每每回味,都心头一热。

黄际遇,一场特别的粤语骈文课

关注不同院校的战时播迁史,始自于阅读岱峻先生的李庄书写。阅读张在军先生那本西北联合大学史,又是在造访当年西北联合大学在陕西的遗址前后。这一次,是通过银幕了解中山大学这一段,心中不断感慨,到底还有多少可尊敬的先生,不为世人所知。有的连名字都是第一次听到,遑论其学问。但是我又相信,学问是关联到人的,尤其是那一代学人的学问,无论治学中西,做得到底怎样,看这个人便知道。

所以,我是真爱上了银幕上的黄际遇先生。电影第一个镜头,便是他为中大校庆书写对联,笔如刻刀,一笔即见功力。语句都由己出,却需要有人做解说,才能领略辞章之妙。爱骈文、通数理,还兼天文学,看其装扮,又是妥妥的中国式文人。待镜头转到教研室里,几位教授谈笑风生,几句闲谈又让人知道,在特殊年代,他如何一身三职而不觉其累,甚至可以放下身段,做曾经是他学生的校长张云的助手。图书阅览室里同事遇到他,低声耳语:如果日军真的打过来,咱们两个均曾留学过日本,到时处境不好办呐。他听了,沉吟不语,但眼见得已有主见。

由香港演员谢君豪演绎的黄先生,像极了早年看过的再现大时代风云的港片里的好演员,语默动静间,满满是那个时代先生的磊落堂正。这样的黄先生,上数学课,拿学生所缴的学费五元开场,再和数学天地里的概念一联,高深的数学便有了加减乘除的快意。随手拈来,生动有趣。

上骈文课,丝毫不带那些只顾埋头故纸堆的酸腐文人之冬烘气,一篇清代汪中的《哀盐船文》,只念出前几句,天地间便似起了龙吟虎啸,听得人悚立。此时片中的环境音,仿佛也在引人身临其境,但机敏如他,很快就辨出,这是外面上空飞机的声音。带着学生迅速出外躲避,转眼便是火光一片——1770年的那场船难,与眼前的人命丧失,交织成人间地狱的悲叹。

简陋的房屋,简陋的桌椅,黄先生上课的讲堂,立马让我想到在城固所“见”的当年教室——同样的简陋陈设,同样的小黑板,上面只落四个字:抗战到底。

小黑板上,是黄先生用篆书抄录的课文。博雅是那个时代先生的共性,但没想到,他可以将我一向小视的骈文,吟出如许魅力。此片中的粤语台词,一直是我觉得用得最具氛围感的部分,但能给这篇骈文这般加持,真是第一次用耳朵领略。粤语特殊的抑扬顿挫与气息吐字,让这里的每一字,都带出中国文化最古奥的意蕴,观后想,在此时此地选这篇给学生讲读,也是用心良苦。只不过,古老的文字瞬间会变成眼前的书写,出乎所有人意料,但就此,文字与历史记忆,凝结成一体。

这样的老师还喜欢下棋,邀高手学生下棋前,还自备小菜邀约,却被不识他的学生拒绝。他不恼,只对店小二说打包带走。待这个从香港来报考中大的自学才子邱扬从军,无由被贪腐的国军训练官暴打,来带他出营的,仍然是踏破铁鞋也要找到他的黄先生。

对别家孩子,主意是如此坚定。到自家孩子说要投笔从戎,他只简单一句:你是成年人,你自己决定。爱自己的子女,片中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但尊重孩子的意气血性,他又表现得,比对别家孩子更“舍得”。内外有别,让人想来,也还是,感动。

松针与松油,来自书的感动

小桥流水、小镇人家、竹林掩映、绿树森森。坪石的日常,也如我造访过的李庄、城固那般,有一种安养心神的动人风景。但如果没有杜馆长的图书馆,是不是还是少了些什么?杜馆长杜定友,是又一位从银幕上认识的献身图书馆事业的学人。片中出场不算多,但每一次,都能让人感染上他对书的痴。守着天下最简易的图书馆,却打理得清清爽爽。松针铺地,为的是给学生营造宁静的读书环境。电影中有一处情节,是他听信了坐轿拦队官吏的话,将运出坪石的书又送回原地。松针重铺,杜馆长那叫一个激动,但谁又知道,这根本不是为迎接打过来的国军,而只是为这些书,可能获得的再一次安放。

松针是自然之物,林间捡拾即有。松油同样是,挂个筒,便可以从树身收集。但见年轻的学生邱扬就是这样一手捧书,在林间守着这松油筒。这在艰难时世中辗转得来的读书天地,有时竟意外地幕天席地,合于自然。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城固县城,书页上曾记,那时的河边山坡,也常常形成这样一道读书的风景。看片中的坪石人何妈,娴熟地将松油制成火把,装进背篓四处给学生散发,让人感到,坪石的百姓也默默地受着教化。银幕上的“播迁”之意,是如此自然的流动。先有知识人的迁,然后带出播的意味。播下知识的种子,以及对文化的敬畏。

有这些细节铺垫,那些挑夫挑着一箱箱书,来回在山路上迁转,挑出去又挑回来,不见有谁撂挑子闹脾气。甚至躲防空洞中,一个士兵按规定阻拦书之进入,看到有教师竟然因户外护书,而倒在空袭中,面容也似有些触动。书、实验设备、学人手稿,这战时的艰难选择题,对于他们,其实根本不带什么拉扯犹疑。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将冲突压缩成这么少。但恰恰又折射出一种共识,不仅在师生间,还包括坪石百姓。能看到,铁路被炸前的最后一班火车,纵然有无数人想挤上去逃离,但师生们扛着书箱往前挤,百姓还是把机会先让于书。

中大图书馆的书有多珍贵?我无从掂量。但看岱峻先生的李庄书,能够知道,在当时的抗战文化版图中,有几个最重要的学术机构之所以能精诚合作,就是因为有共享的书。所以史语所从云南迁川,营造社也跟着迁。以后来这些机构学人的学术贡献往回看,的确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书籍的命运也是人类命运的折射。所以我同样不认为,这部电影中,有专和书作对的反派。即使那个坐着轿椅,拦下转书籍长队的县太爷,那一番国军就要打过来了,会保坪石日常平安的“慷慨”陈辞,你也不能断定他是在故意要毁掉中大的图书。那或许只是战时地方官吏的颟顸与自负。

战时的风雅,冼姑

还有其他先生,每一个出场也都像惊鸿一现。李约瑟造访坪石,黄际遇带他去拜访献身教育矢志不婚的冼玉清先生。一袭淡雅蓝袍的冼姑迎客,眉宇间淡定洒落。诗词绘画兼能,谈话间即兴画竹,等黄先生应和。后者只移梅枝于灯下,立马就成就一幅好画。两人相继吟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真不知异国学人,能否识得这种战时的风雅。靠万能的搜索引擎,我对这位冼玉清先生多了解了一些。惊喜发现,她还著有《广东释道著述考》,对六祖的考证尽显独家功力。原来“女学六祖”的称誉不是白来的,所以这台词的设置也非空穴来风。

说到战时的风雅,岱峻先生曾做《发现李庄》三大本,其中一本就题名为“一本战时风雅笺”,里面辑录的,全是当年随院校、学术机构播迁至李庄的先生们,治学之外的诗词歌赋、书信往来。但我仍认为那时的风雅是镜头难诠释的部分,因为风雅的背后必须有东西。望冼姑即知有,就是因为,在被问到战时何去何从时,那一句“随校播迁,辗转不悔”。

银幕上的冼玉清,能让我联想到在李庄同样才情横溢的女诗人游寿。只是游寿在李庄的境遇远不如冼姑那么自洽。于是又想到从李庄走出的李霖灿先生。每每捧卷读他的《天雨流芳》,都会想,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昔日李庄学术训练的影响。晚年的李先生回顾往昔,还有一句:“若非世乱遭飘零,安得天涯饱看山”,也颇耐人寻味。还包括他在那篇《艺术·史情·史识》讲座最后的感慨:“改欣赏而研究历史,偏多发现。由史识而引导人类至于和平,则是最大之艺术。交光互影,人间充满了希望。”

李约瑟的到来,异熟果

能在2023年春天,有一次对西北联合大学遗址的探访,得感谢北大历史系的朱玉麒老师团队。那一行的主题被凝缩为:重走黄文弼之路。让我认识的,又是另一位黄先生。他也是藉由朱老师团队这几年的史料挖掘,才得以为世人广泛得知。

沿着当年黄先生在陕西的考察行迹行走,路线对我就像一种旅行打卡:西北大学、碑林、阳陵、杨贵妃墓、城固张骞墓……但兵荒马乱的战时,黄先生一行出入秦川,做的却是对残破的文物细致的修缮整理工作。到底有何现实功用?

直到站在张骞墓西南角的联大碑前,面对一段记述1938年黄文弼一行到张骞墓考古的文字,突然在这一段慷慨飞扬起来:“蒸、诵明、庶华等,念斯文之在兹,惧典型之或失,用敢撮述其事,对扬先哲,予以赞翼教化,昭明庥德,策励来兹,永垂不朽。庶几彰往察来,韶华夏之洪泽,立懦振颓,完复兴之大业也。”

原来考古之事,也关系到天下兴亡。书生报国,期待的从来不是现前花开,更多是异熟果。自己有生之年都未必能看到。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片中的李约瑟,用外来者的眼,见证了中国知识人的抗战。让我想到1946年傅斯年先生那篇《送李约瑟博士返英国》,既有当时知识分子的自况,也有那种坚忍被别人看见、理解的欣慰:

“在抗战中的中国科学机关:(包括大学)实在多不成其为科学机关,设备几等于零,其中工作者事实上是无人理会的难民。原来在抗战初期的中国学术水平,比现在高得多,经敌人的打击,仓皇西迁,物质的困顿造成了精神的萎顿。在这样情形下,外国学者骤来一看,一般来说,应该是失望的。然而李博士所得的印象并不如此,他的了解力使他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他的热诚使他有此了解力。与其说他看到我们的简陋,毋宁说他看到了我们的坚忍;与其说他看到我们目前的落后,毋宁说他看到我们未来的希望。”

这样的坚忍与希望,也在这部片中映现出来,连同那份师生间深潜而流动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