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好的楷书,出自一奸臣之手,若论做人,他比蔡京还奸十倍!
发布时间:2025-09-08 18:27 浏览量:2
你瞧啊,说起北宋历史上名声还算“响亮”的那些人物,大家最先想到的,不外乎苏东坡、黄庭坚,全是些大才子。可偏偏总有那么几个角色,让人提起来心里打结,不舒服。就拿蔡京和蔡卞兄弟俩来说,好坏都搅和在一块儿,写字是顶好,名声却落得稀烂。一个直接因为干的那些糟心事,被书法圈子里“永不录用”,另一个则纯属“绿叶”,生生让哥哥拖下了水,许多手卷书札都被扔进火堆,一腔才情,终究被历史的流水带走,再也掀不起什么浪花。想想也怪可惜。
其实北宋那会儿,搞书法、玩诗词的大有人在,但“干坏事”的水平也数一数二。你可别以为这些“奸人”就只有蔡氏兄弟陪着史书臭万年,朝中混得风生水起的还有个童贯,再就是老百姓喊打的高俅。再往下数,王黼(念作“孚”),这名字你可能听的不多,但要说他钻营、弄权、搜刮民脂民膏的本事,那真是一绝。王黼刚进朝廷时,还得感谢当时的权臣蔡京,这点事儿,老百姓都知道个大概。蔡京还能装装样子,说自己辅佐朝政有点本事,这王黼倒好,嘴上说得天花乱坠,背地里全在琢磨自家那点“幸福小日子”。他倒不是整天想着给老百姓一个交代,倒是对银钱、爵位那是一个上心,手脚比蜜蜂还快,给大宋安插下的祸根,也不比谁少。
要是搁咱们今天这说法,王黼就是那种油滑的能人,把办公室里的那点弯弯绕都玩明白了,真正该干的大事却一件也没放在心上。其实啊,书法史上这样的“矛盾体”真不少,你看看王黼,外头一身风光、满面春风,实际上他坐在亮堂堂的书房里写字时,那种认真,和外面人眼中的小人形象简直判若两人。最妙的是,偏偏就在楷书这门“稳妥”的手艺上,他竟然玩出了点意思。那会儿北宋名家都讲究行书,什么“落笔如飞、随意自然”,但楷书呢?别看苏轼、黄庭坚这些大拿写诗一流,可是一说起规规矩矩正正的大楷,那真叫一个不“兴”。硬要说“楷书稳得住”,反倒是王黼这样的“非主流”搞出来几个花样。
我记得有位老先生私下里曾调侃过:“那些名流大家,写字怎么都跟晒大字报似的,楷书写成了草稿,眉头都嫌皱。”但王黼写的楷书呢?你乍一看就像雕出来似的,干净利索,结构全在点子上。有一次,有人见着王黼的一幅“金榜题名”,说那一笔一划“骨肉均称,藏锋显露”,当真难得。当然啦,爱搬弄是非的人马上就出来酸溜溜说:“他那楷书怎么看怎么‘心机’,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官桌上的油滑劲儿。”这话就挺有意思的,咱就说这“字如其人”——有时候道理倒是没错,但总觉得冤枉了点。
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人,身上怎么就能放得下这么多冲突呢?你站在明晃晃的宫廷里写着龙飞凤舞的大楷,心里却惦记着明天去哪儿揩油,真不服不行。过去那些当差的小吏儿偷偷议论,说王黼背着人写字时,眼神温柔得跟老娘们似的,跟平常那个“冷面笑将”简直不是一个人。也有人说,他可能早就明白,这字写得再漂亮,终究掩盖不了那些乱七八糟的账本和花名册。可惜啊,在官场的鬼门关上混得久了,旁人再怎么看重你的法帖,也改不了你名声上的糟蹋。
说到底,书法和命运都是一回事,全看你怎么折腾。北宋写字写出风格的人太多,楷书反而被冷落。你再翻开那时候给皇帝上的奏折,多半也懒得精雕细刻,能躲过去就不错。但偏就这王黼,竟然还能在“乱中取静”,捣鼓出点让人咋舌的好东西。你说这是天分,还是只靠后天苦练,谁又能说得清呢?最离奇是,有次宫里办大事,请各处大臣书写道贺,王黼的卷子出来,一眼就能认出来,和旁边那些行书、草书大字一比,弄得好像宋徽宗都跟着发呆了一小会儿。后来还有人偷偷把那册子藏了起来——不是为了留念,据说是怕卷进政争,沾上不干净的风气,可见当时楷书能写到这种分量也是稀罕。
闲话说回来,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绝对的“清流”或“浊流”?人心复杂得很。你说王黼,写成那样一手“正楷”,却扔在史书里千夫所指,这“字里有锋芒,字下藏危险”,怕也是人间难以琢磨的事。就像市井小人偶尔掏出一首诗,写得比士大夫都婉约柔情一样,偏偏没人肯夸你是好人,历史大潮里,谁都逃不脱那一张大网。
唉,这才叫世事无常。有人一辈子行善,字写得像张草稿纸;也有人作恶多端,手上却带点神来之笔。楷书也罢,奸臣也罢,搅成一锅浆糊,你说让人怎么评断?人都喜欢讲究“字如其人”,可真碰上王黼这类人,怎么也划拉不清个眉眼高低。还是得留点遗憾在,就像那幅没人敢挂出来的楷书,躲在角落里,偶尔被翻出来,风一吹,纸面上浮着厚厚的往事,谁晓得它下面埋着多少人的一声叹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