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古代,我该怎么去赶考?
发布时间:2025-09-08 02:49 浏览量:3
我们总喜欢幻想可以穿越回古代,但是,问题来了:在古代可以做什么工作?如何才能出人头地?
作为读书人,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基本上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考科举——但也仅限于你穿越回去的朝代是唐朝以后。
因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始出现雏形,唐朝才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宋朝进行运行,明清才成为定例,直到清末即1905年才废除。
实行科举的目的是朝廷对读书人进行考核,从中选拔能入朝当官的人才,也是古代读书人实现阶层跃升最重要的通道。
而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要想当上“公务员”、入朝为官、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只能是通过家族门荫世袭或有名声有地位的大人物举荐,这些都基本集中在世家大族中,而广大老百姓、寒门子弟则难有机会。
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广大寒门子弟打开了一扇向上跃升的大门,主宰着人们的命运。能不能出头,能不能当上“公务员”,就看你有没有真才实学通过层层考试了。
但这并不容易,古代科考也是很卷的。要知道,每个县一次录取的生员数都有规定,名额并不多,童生试会刷掉很多人,在清代,考秀才的成功率是1%。但又能怎么样?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考下去。
首先你得要熟读大量的书,有学者统计过,四书五经的总字数达43万多字。另外还要会吟诗作文,要写得一手好字。然后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比如两次的童生考试实际上通常得乘以5,即县试五场,府试又五场。
此外,也可以请名师辅导,还要懂得押题,找关系获得有关信息,或是直接靠爹,赢在起跑线上,家世好的自然比普通人有更多门路。
还有搞考前舆论的,传谁谁会是状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评定官产生影响,说不定最后就成真了。
在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都逃不过科举的“毒打”。比如李白、杜甫等人,负有盛名又如何,被皇帝喜爱又如何,同样得老老实实地去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书画家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考而不中,到了54岁才靠着别人的举荐获得一个官职。
文徵明的好友唐伯虎更惨,虽然才华横溢,年少成名,曾经中过应天府乡试解元,但后来却在无意中牵涉进科举舞弊案而被贬为小吏,跌入人生低谷,但也由此磨炼成为一名大书画家,成就另一种人生。
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历史。考试似乎自古都是中国人的一种宿命,但如今,在考试之外,也有广阔的天地。
陆蓓容老师的这本小书《我在古代当考生》,以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考生参加科考所要经历的过程为线索,并结合读书治学主题的古画解读,以通俗风趣的语言讲述科举的有关历史和历史人物相关故事。读起来既有趣味性和知识性,也引发许多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