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飞卿:在词香与酒渍中写尽晚唐风月

发布时间:2025-09-08 18:19  浏览量:3

大中元年(847 年)的长安,暮色中的平康坊灯火渐起。温庭筠醉醺醺地靠在青楼的雕栏上,手中把玩着一支玉簪,那是刚才歌女为求新词相赠的信物。这位年近四十的才子,衣衫上还沾着酒渍,眼神却亮得惊人,正随着楼下传来的琵琶声轻轻打着节拍。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那些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的绮丽词句,会成为花间词派的开山典范;而他 “温八叉” 的才名与科场代笔的荒唐事,更会在史册中交织成一段充满矛盾的传奇。

没落贵胄:在书香与狂放中成长的少年

元和七年(812 年),太原温氏的府邸迎来了一个男婴。祖父温彦博曾官至宰相,家族世代簪缨,只是到了父亲这一辈已然中落。父亲温曦时任隋州司马,官阶低微,俸禄微薄,家中虽仍有几分书香气息,却早已没了往日的奢华。父亲为他取名 “庭筠”,字 “飞卿”,盼他能如鸿鹄展翅,重振家声。可这孩子自幼便显露出不羁的天性,四岁时便能背诵《离骚》,却也爱爬上屋顶掏鸟窝,常常把母亲气得发抖。有一次,他爬上后院的老槐树,掏到一窝雏鸟,母亲拿着竹竿在树下追打,他却抱着树干哈哈大笑,引得邻居纷纷探头观望。

温庭筠的童年,是在祖父留下的万卷藏书中度过的。那间藏书室是家中最气派的地方,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房梁,摆满了经史子集。他七岁那年,在书房角落的一个旧木箱里发现了一本《花间集》的雏形抄本,纸页泛黄,边角磨损,上面的艳词却像磁石一样吸引了他。他常常躲在书房的角落里,模仿着写 “春愁满纸空凝睇” 之类的句子。有一次,父亲温曦走进书房,恰好看到他正在抄写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顿时勃然大怒,一把抢过抄本扔进火盆,怒道:“我温家世代儒学,你竟敢学这些靡靡之词!” 他却不顾火势,从火堆里抢出残页,辩解道:“词中自有真情,为何不能写?孔子还编订《诗经》,里面也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 父亲被他问得哑口无言,只能长叹一声,不再管他。

十岁时,父亲温曦在任上病逝,家道彻底败落。母亲赵氏带着他和两个妹妹投奔苏州的叔父温造。温造时任苏州刺史,为人严肃刻板,对温庭筠的顽劣十分不满。寄人篱下的日子让他愈发叛逆,他常常逃课去酒肆听曲,把叔父给的束脩钱全用来打赏歌女。有次被叔父发现,罚他跪在祠堂的祖宗牌位前,他却在供桌前的宣纸上写下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气得叔父当场折断了他的毛笔,骂道:“朽木不可雕也!”

十五岁那年,温庭筠的才名已在苏州传开。他能在八次叉手之间完成一首律诗,时人送他 “温八叉” 的雅号。当地刺史李德裕听闻后,邀他赴宴作诗。宴会上,宾客云集,李德裕指着庭院中的牡丹,让温庭筠即兴赋诗。他略一思索,便提笔写下 “晓露凝芳露,春风拂艳姿。细看烟和露,全胜雪与梅”,满座皆惊。李德裕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想把女儿许配给他,他却笑着拒绝:“大丈夫当游遍天下,岂能为儿女情长所困?” 李德裕虽有些不悦,却也佩服他的志气。

离开苏州时,他背着简单的行囊,里面只有一本《汉书》、一支毛笔和几件换洗衣物。在渡口与友人告别,江风拂面,船帆鼓荡,他挥笔在岸边的石碑上写下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句诗后来会被欧阳修反复吟诵,称之为 “晚唐五律第一”。友人看着他登船远去的背影,喃喃道:“飞卿此去,不知会闯出怎样的天地。”

长安漫游:在才名与荒唐中沉浮的青年

长庆三年(823 年),二十岁的温庭筠来到长安应试。他住在崇业坊的一家小客栈里,房间狭小潮湿,却能看到远处的大雁塔。他整日与一群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很快便以才华闻名。有次参加宰相令狐绹的宴会,令狐绹让他以 “牡丹” 为题作诗,他略一思索,便写下 “晓露凝芳露,春风拂艳姿”,满座皆惊。令狐绹想把诗据为己有,在皇上面前炫耀,他却当众说:“此诗乃温某所作,宰相若喜欢,可另求一首。” 气得令狐绹拂袖而去,从此对他心怀芥蒂。

在长安的日子里,温庭筠的狂放不羁渐渐惹出麻烦。他常常在科举考试中为他人代笔,有次竟在考场上同时为八人写卷,被考官当场抓住,取消了考试资格。此事传开后,“温八叉” 的才名添了几分贬义。他却毫不在意,在客栈墙壁上写下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借凭吊古人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他还常常在酒肆里与人纵论时政,抨击权贵,有一次喝醉了酒,竟在街头大骂京兆尹无能,被巡逻的士兵打了一顿,脸上添了一道伤疤。

大和六年(832 年),温庭筠因替人代笔之事被逐出长安,辗转来到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欣赏他的才华,聘他为幕僚。在襄阳的日子里,他住在节度使府的西厢房,房间宽敞明亮,窗外便是汉江。他写下了大量词作,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便是此时的佳作。徐商的女儿徐若涵常常隔着屏风听他作词,久而久之竟暗生情愫。有一次,她在屏风后不小心打翻了茶杯,温庭筠知道她在听,却装作不知,只是继续吟诵新词。他离开襄阳时,留下一首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让徐若涵泪湿青衫,此后多年未再嫁人。

离开襄阳后,温庭筠又在江淮一带漂泊。他曾与李商隐在扬州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在二十四桥边煮酒论诗。李商隐劝他:“飞卿,你的才华不应只用于风月,当为社稷着想。” 他却笑道:“义山兄,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 两人的诗风虽迥异,友谊却十分深厚。后来李商隐被贬,温庭筠还特意写下 “因思人事无常好,花未开时已有香” 相赠,鼓励他不要灰心。在扬州,他还结识了歌女苏小小,苏小小能歌善舞,对他的词十分喜爱。他为她写下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苏小小唱来,声情并茂,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

科场蹉跎:在失意与放纵中挣扎的中年

开成三年(838 年),温庭筠再次赴长安应试,结果又因替人作弊落榜。这次他心灰意冷,索性流连于平康坊的青楼楚馆,与歌女们厮混在一起。他为她们写下大量艳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等句子传遍长安,连皇宫里的嫔妃都偷偷传唱。唐文宗听闻后,曾想召他入宫为妃嫔作词,却因宰相反对而作罢。宰相认为温庭筠 “品行不端,有伤风化”,不应留在宫中。

会昌二年(842 年),温庭筠因醉酒闹事被京兆尹逮捕。他在酒肆里与一个富商发生争执,竟动手打碎了酒肆的桌椅。狱中他写下 “醉后莫思家,江南正落花”,气得狱卒把他的纸笔都收走了。后来在朋友的斡旋下获释,他却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有次参加驸马的宴会,他竟趁着酒劲调侃公主的妆容,被侍卫打出门外,门牙都掉了两颗。朋友们都劝他收敛一些,他却满不在乎地说:“人生在世,何必活得那么憋屈?”

大中四年(850 年),五十岁的温庭筠终于通过了进士考试,却因名声太差未能授官。他在长安街头徘徊,见新科进士披红挂绿,骑马游街,心中五味杂陈,写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刘希夷的诗句稍作改动,却更添几分沧桑。后来经人推荐,他才得到一个随县尉的小官。上任途中,他望着车窗外的残阳,叹道:“五十始为官,可笑复可悲。” 随县地处偏远,百姓生活困苦,他到任后,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

在随县任上,温庭筠倒也勤勉。他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有次处理一桩冤案,一个叫王五的平民被诬告偷盗,屈打成招。温庭筠仔细查阅案卷,发现诸多疑点,便亲自深入调查,最终为王五洗清了冤屈。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逢年过节都去祭拜。闲暇时,他仍不忘作词,《望江南・梳洗罢》便是此时所作,词中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的句子,道尽了等待的愁苦,据说灵感来自于一个每日在江边等待丈夫归来的妇人。

大中六年(852 年),温庭筠因得罪上司被罢官,再次回到长安。此时的他已是两鬓斑白,却依然不改狂放本性。他常常在酒肆里与年轻人斗诗,有次一个后生嘲笑他 “老而无成”,他当即写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后生羞愧不已。他还常常去看望那些昔日相识的歌女,她们有的已经年老色衰,生活困顿,他便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接济她们。有个叫翠柳的歌女,曾是平康坊的红人,如今却流落街头,温庭筠见了,十分同情,为她写下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感慨世事无常。

潦倒晚年:在词韵与病痛中落幕的才士

咸通元年(860 年),温庭筠被授予国子助教一职,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国子助教虽只是从六品下,但能在国子监任职,对他来说已是莫大的荣耀。他在国子监里讲授诗词,学生们常常围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创作的心得。他说:“词如美人,既要容貌娇美,也要风骨不凡。” 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连一些老教授都来旁听。他讲课时,常常旁征博引,从《诗经》讲到乐府,从李白讲到杜甫,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然而好景不长,温庭筠因在科举考试中秉公办事,得罪了权贵。有个权贵想让自己的侄子通过科举考试,便向温庭筠行贿,希望他能在阅卷时多加关照,却被他严词拒绝。他说:“科举乃是为国选材,岂能徇私舞弊?” 权贵怀恨在心,便诬告他 “滥用职权,收受贿赂”,温庭筠因此再次被罢官。这次打击让他一病不起,住在长安城南的破庙里,靠友人接济度日。

有次李商隐来看他,见他躺在床上,盖着破旧的棉被,面色蜡黄,却仍在批改学生的诗稿,不禁泪下。温庭筠笑道:“义山兄,我这一生,虽无建树,却留下了这些词句,也算不虚此行。” 李商隐握住他的手,说:“飞卿,你的才华,世人终会知晓。” 在他病重期间,许多昔日的歌女和学生都来看望他,为他送药送粮,陪他说话解闷。有个叫红绡的歌女,特意为他演唱了他当年写的《菩萨蛮》,他听着听着,不禁流下泪来。

咸通七年(866 年),温庭筠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临终前,他把毕生词作交给弟子顾夐,说:“这些词句,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弟子打开他的词稿,见最后一页写着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墨迹已有些模糊,想来是他晚年重抄时所写。顾夐将他的词作整理成册,取名《金荃集》,流传于世。

温庭筠死后,他的词作渐渐流传开来。五代时,赵崇祚编《花间集》,收录了他六十六首词,将他列为首位,称他 “词如锦绣,情若连环”。宋代欧阳修、苏轼等大家都对他的词赞不绝口,欧阳修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写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他的词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婉约词派的重要源头。

如今,当我们翻开《花间集》,读到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绮丽的美感;当我们吟诵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时,仍会为那种苍凉的意境所打动。温庭筠的一生,虽充满潦倒与荒唐,却为中国词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位在词韵与潦倒中不羁的晚唐才士,用他的才华告诉我们:即使命运多舛,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的词,如同一朵盛开在晚唐暮色中的奇葩,虽饱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温飞卿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的史册上,被后人永远铭记。

温庭筠的一生,是才华与荒唐交织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碰撞的一生。他的词,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为我们了解晚唐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温飞卿的词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熠熠生辉。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职位高低,而在于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温庭筠留下的,是那些绮丽而深情的词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