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广河教育先驱——祁西泉

发布时间:2025-09-08 17:37  浏览量:2

广河教育先驱——祁西泉

2025/9/10教师节特辑

祁酉源,字西泉,号云浦,同治乙巳年四月十九日(公元1869年)生于太子寺,为定羌驿世家。祖父祁攀桂,字举高,貤赠文林郎;父亲祁松林,原名松龄,字健候,例赠文林郎;母亲潘氏,蓝翎尽先把总前署峰叠城经制潘际虞胞姊,蓝翎尽先千总潘树勋堂姊。有子二人,长子祁沛恩,次子祁广恩。西泉“出身于有影响之书香之家。幼时聪明好学,入私塾读书,尊承庭训,念书奋发,记忆出众,勤思多问,言谈有格,就有成人书生之风度,被地方耆宿、书生长者皆冠以奇才。”[《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志·教育人物》,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04页。]

同治回民起义后,陕甘地区经济、文化遭到重大损失,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甘肃乡试与陕西分闱,在省城兰州举行。经清廷批准,前刑部主事媵烜、道台曹炯等甘肃汉回士绅联名上书,在兰州城西北郊外海家滩于光绪元年(1875年)建成甘肃举院,左宗棠手书匾额“至公堂”,让甘肃的考生不再去陕西西安应试。光绪十一年(1885年),陕甘总督谭钟麟增修。陕甘合闱时共取62名举人,但绝大多数录取的是陕西士子,因为他们尽得天时、地利之便。分闱后,左宗棠奏请甘肃取40名,朝廷只批准30名。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奏准再加10名。自此每科乡试,甘肃可考取40名举人。其中特设回族举人1名,这样每科至少能考取1名回族举人。

光绪二十一年,河湟事变。第二年,杨增新莅任河州(今临夏)知州。时值河乱甫平,民不聊生,百业待兴,教育几乎被废,为了加快恢复河州经济文化,杨增新将培育人才当做当务之急,于是力主恢复重修河州凤林书院,并创设了宁河龙泉、莲花堡爱莲书院,为本地育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知州杨增新会同邑绅徐绍烈等共商地方教育,重修风林书院,聘请乡贤杨清为山长,并躬亲每月主讲一次,每试亲临。从此书院学风日盛,书声不绝。

祁酉元敏思好学,发奋有为,通过县试、府试层层选拔,才学出众,被地方推举为一等廪生,常与辛卯科举人杨清(字子洁,辛卯科亚元)、丁俊(字秀卿)等人切磋学问,砥砺品懿。光绪二十五年(庚子年1900年)与光绪二十六年(辛丑年1901年),并科乡试,祁酉源名列榜首,考中解元[ 解元,解xie四声,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明清科举时代,乡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成为清末甘肃设立贡院以来惟一的河州籍解元。因此当地学界一直尊称为“祁解元”,时年三十三岁。

祁酉源为人平易谦和,享誉邻里。庚子乡试前,曾主讲于河州凤林书院,品格、学识、道德、文章、备受学生尊崇,“成为当时河州士林楷模,同窗益友,生徒良师。”[《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志·教育人物》,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05页]。根据《续修导河县志·卷五·人物门·贤达》记载:西泉“性平易,不立崖岸,与人言恂恂如也。文章新奇,不同凡响。主讲凤林书院,规行矩步,洵为士林楷模。”据《广河县志》载:酉源为人平易谦和,雅好诗词,略无骄溢之气,常细心听人谈论,而自己似不善言辞者。文章新奇,颇有大家气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任西宁府训导[训导,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训导职能通常为辅佐地方知府,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卸任后返乡耕读,不再出仕。在家设塾收徒,教诲生徒,终老乡里。祁酉源设塾育人,门下弟子甚多,高足贤者不乏其人,为当地培养了许多人才。甘肃光绪癸卯(公元1903年)解元,甲辰(公元1904年)进士邓隆,河州镇守使裴建准、宁定县教育科科长马俊、合水县县长马伟、陇南镇守使马国仁、河州警备司令马为良、护甘州提督马绍先、本城马镇、马万福、马骥、马魁、马腾麒、马腾凤、武举马福禄等均为其高足。

光绪辛丑补庚子恩科《甘肃乡试闱墨》上有第一名祁西源中举诗文。即《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共三篇,另有《赋得河源飞鸟外》五言八韵诗二首,部分整理如下:

信友之道宜豫,当于顺亲求之矣。夫友与亲孰先,亲之不顺,何有于友,信朋友者可勿豫其道于顺亲哉。告哀公曰:“臣为事亲,不可不知人言乎事亲之仁,因尊贤之义而制其宜焉。耳顾仁籍义以行则明于取人,所以为察于人伦之助,而义本仁以立则善于事父。所以为通于人类之原籍,非家庭之内无忝所生,而欲于交游结纳中与订知已也。其道无由获上必于信友,而友之所以信者,不更有道乎。大抵朋侪落寞之端,往往关乎庸行。古有志在功名绝裾而去,义标廉洁偕隐而焚者。君子不肯盟车笠,谓其于根诸性者多忍者也。人世声称之起,往往验于有恩。古又有陈情志切拜表以闻,捧檄颜欢为亲而屈者。君子喜于结芝兰,谓社会贤达翘楚。

其于本诸恩者无亏也。然则信友之道何在乎。亦曰:顺亲焉耳,朝夕所与狎处之,群岂必有刻求人子之意,但使入门而窥乎其迹。父子坐立之处蔼然各有其所安,则知以若人,而暱与之游,必不行刻深之事,疏逖所未知名之辈,亦何从遽悉行事之全,但使偶坐而拜于其堂。饮食纎悉之仪坦然无加于所性,则知以斯人而久与之处,必不类世俗之交。故赏有乡里笃行之士,一朝仕禄未始,无俦类之议其隐微而孝养之情,卒见白于后日,乃遂倾心诵义之无穷。亦有一二宦学之徒,千里遨游,何尚少名流之资,其缔结而归,省之礼动旷废于数年,乃致平日交游之尽弃。此无他侪偶之往来,相维系于明教,薄德起于用恩之地。而有生之众于是不可与同群爱敬之流衍,必充积于本根。至性泪于生我之人,而同类之游于是亦不可长久。亲之不顺,而欲以信乎友也。庸有冀欤,然则人子之所以勤勤恳恳,自尽于其亲者,岂以为结友资哉。视膳寝门,世子之篇可通其义于师傅,受命文考孟津之会,亦喻其志于友邦,道固如是而已。

诗二首,《赋得河源飞鸟外》五言八韵:

鸟趁三秋翥,河称四渎尊。

飞来天外影,寻到古时源。

喷瀑寒留迹,摩雪淡没痕。

荣光探宿海,健翮入云根。

长风得路骞,大漠奔流度。

凡禽嗤燕雀,万派祖昆仑。

槎泛当年沂,林归向夕喧。

鴻仪欣叶吉,顺轨颂皇恩。

有人评曰“气势似洪河,波澜壮阔,而一片忠爱之意,时流于字里行间。此三百篇嗣响也,何止方驾杜陵。”

祁酉源是清代河州才子,更是吾邑最有影响的名师之一。不失为广河县教育界先驱,在当时的条件下,辞官为民,设塾教书,为家乡培育了许多人才,而且,他培养的这些人才,在当时社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的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赞扬!

声明 此文在编辑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临夏历史人物丛书第四卷《河州解元——祁酉源》和马俊华《祁酉元》,并有所补充改动,特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其中图片档案来自甘肃光绪辛丑、庚子并科《甘肃乡试闱墨》。 本公众号所有原创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均为【宁定往事】团队的智慧结晶,著作权归本公众号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未经本公众号书面授权,任何单位、个人或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修改、汇编、抄袭等)使用本公众号内容。 若发现未经授权的转载行为,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要求侵权方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 欢迎志同道合的伙伴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或邮件(邮箱地址:985134118@qq.com )联系我们,详细说明转载用途、平台等信息,待获得书面授权及明确转载要求后,方可进行转载。 感谢您对原创内容的尊重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