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与汉阳,仕途与作为,前世后缘,叙说于鹄与内丘之间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06 13:00  浏览量:1

一种说法认为于鹄出生于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南和)。据相关研究,《唐才子传》对其记载文字含糊不清,但有学者依据一些诗作及史料推断出这一结论。

另一种说法是于鹄早年隐居于沔州汉阳(今属湖北武汉),据此推测他可能是汉阳人。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中提到于鹄早年隐居沔州汉阳。还有一些文献也提及他曾长期在汉阳生活,如《夜会李太守宅》等诗作也能从侧面反映他与汉阳的渊源。

下面就是于鹄留给内丘人民的一首诗。至今读起来非常感人,这首诗对扁鹊在内丘生活及生存环境进行了具体描写。

于鹄作诗咏内丘(图源网络)

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

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

洞门黑无底,日夜惟雷风。

清斋将入时,戴花兼抱松。

石径阴且寒,地响如远钟。

似行山林外,闻乘屐声重。

低碍更俯身,渐远昼夜同。

时时白蝙蝠,飞入茅衣中。

行久路转窄,静闻水淙淙。

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

于鹄(约公元8世纪),唐朝中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致活跃于大历至贞元年间(766年-805年)。尽管史料对其生平记载较少,但从其诗作和零星史料中仍可勾勒出大致轮廓。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关注民间生活,在唐代诗坛中独具特色。

于鹄的人生经历(图源网络)

一、人生经历

1. 隐逸与仕途

于鹄早年曾隐居汉阳(今湖北武汉附近),以耕读为生。后因诗名渐显,被荐举入仕,曾任诸府从事、秘书省校书郎等低级官职。但他性格疏放,不慕权贵,最终选择辞官归隐,游历山水,与僧道、隐士交往密切。

2. 交游圈

他与当时文人如张籍、王建等有唱和之作,尤其与张籍关系密切,诗风也受其影响。部分诗作中透露出对官场冷淡的态度,更倾向于民间生活的自由与真实。

3. 晚年踪迹

晚年行踪不详,可能终老于隐逸生涯。其诗作中常见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他对自然与平凡的向往。

于鹄的文学贡献(图源网络)

二、文学贡献

1. 诗歌题材与风格。民间生活描写:于鹄的诗多聚焦下层民众的生活,如《巴女谣》《江南曲》等,以白描手法展现渔夫、采莲女、山民等形象,语言简练而情感真挚;隐逸情怀:如《山中寄韦钲》《南溪书斋》等诗,体现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志趣,承袭陶渊明、王维的田园传统;边塞与游侠题材:部分作品如《出塞》《公子行》风格豪迈,展现唐代边塞诗的余韵。

2. 艺术特色。语言平易近人,少用典故而重意境营造,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诗风接近张籍、王建的中唐“通俗派”,与元白新乐府运动的写实精神相通。

3. 代表作品。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描绘江南乡村少女的悠然生活,充满生动情趣;《山中寄韦钲》:“云木苍苍数万株,此中言命的应无。人生不得如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 以松树喻人,表达对自然本真的追求。

4. 历史影响。于鹄虽非唐代一流诗人,但其诗作因贴近民间、语言清新而受到后世重视。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隐趣幽思,殊自不俗”。《全唐诗》存其诗约70首,可见其作品在唐代诗坛中的独特价值。

于鹄以隐逸诗人和民间生活的记录者身份留在文学史中,其诗作融合了田园诗的淡泊与乐府诗的写实,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变迁下文人的另一种选择。尽管生平模糊,但他的诗歌却成为解读唐代中层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