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轩”款戟耳炉

发布时间:2025-07-30 02:56  浏览量:1

这个宣德炉的堂号是他的吗

今天再分享一件与上一个帖子同场的拍品,一件戟耳宣德炉:

这只铜炉的底款为“致轩”,出于好奇,笔者分别查了一下明人、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只找到清代有两位别号“致轩”的:

第一位李中淑为嘉庆七年进士,显然与这只炉子的时代不符。

第二位杨守知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倒是有些靠谱。

康熙时期的戟耳炉,笔者也在《辨物:康熙时期的宣德炉》一书中找到两只:

下面我再来看杨守知的相关资料:

百度百科称其为“雍建孙”, 杨雍建,被誉为 “ 清朝第一谏官 ” , 以其直言敢谏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海宁历代藏书家简表(清代)中,也有杨守知,称其“承祖父之绪,藏书万卷”。应该说的就是继承了其祖父 杨雍建的藏书。

杨守知 ( 1669—1730 ),浙江海宁人,字次也, 号致轩 、晚研。 清朝官员、诗人。早年从查慎行游。与归安沈树本、平湖陆奎勋、嘉善柯煜合称 “ 浙西四才子 ” 。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庚辰科进士。历官平凉府知府,以道员诖误,降中河通判。候补南河,年已七十。有《致轩集》。

此处所说的《致轩集》有可能是《致轩诗抄》之误。

安徽省图书馆藏《致轩诗抄》二十四卷全,以抄本传世,固已稀见,又有清末著名藏书家杨复批校并跋,洵可宝之。

《致轩诗抄》

网上可以搜到杨守知的两首诗:

咂嘛酒歌

杨花吹雪满地铺,杏花一片红模糊。榆钱簸风风力软,芳林处处闻啼鸪。青旗斜漾茅屋底,天然好景谁临摹?我留此地一事无,太平之世为羁孤,东邻西舍相招呼。殷兄张丈兴俱动,醵钱买醉黄公垆。麦缸鹅黄新酿熟,味醇气郁过醍醐。彭亨翠甒如鹑觚,细管尺五裁霜芦。低头吸同渴羌饮,一口欲尽鸳鸯湖。白波倒卷东海沸,渴虹下注西江枯。碧筒不用弯象鼻,龙头屡泻蛟盘珠。须臾瓶罄罍亦耻,春意盎盎浮肌肤。刘伶大笑阮籍哭,直欲跃入壶公壶。吾皇圣德蠲逋租,吏胥不扰民欢娱。今年更觉酒味好,百钱一斗应须酤。盲娼丑似东家嫫,琵琶筝阮声调粗。有时呼来弹一曲,和汝拊缶歌乌乌。青天作幕地为席,醉倒不用旁人扶。乐哉边氓生计足,白羊孳乳驴将驹。卖刀买犊劝耕锄,女无远嫁男不奴。含哺鼓腹忘帝力,岁岁里杜如赐酺。安得龙眠白描手,画作击壤尧民图。

东归留别

孤踪迢递落边城,敝屣粗官一掷轻。射虎何曾侯李广,牧羝几欲老苏卿。百年已分匏瓜系,半夜居然马角生。挥手关门谢朋好,夕阳秋树晚笳声。

另外在袁枚的《随园诗话》中专门有一篇 《杨守知》,也挺有意思:

尹文端公总督江南,年才三十,人呼 “ 小尹 ” 。海宁诗人杨守知,字次也,康熙庚辰进士。以道员诖误,候补南河,年七十矣。尹知为老名士,所以奖慰之者甚厚。杨喜,自指其鬓叹曰: “ 蒙公盛意,惜守知老矣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公应声曰: “ 不然 ! 君独不闻,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乎 ” 杨骇然,出语人曰: “ 不渭小尹少年科甲,竟能吐属风流。 ”

译文:尹继善公在年仅三十岁时便担任江南总督,人称 “ 小尹 ” 。海宁的诗人杨守知,字次也,乃康熙庚辰年的进士。由于在担任道员期间出现失误,他正在南河等待补缺,此时已经年届七十。尹继善知晓他是老一辈的名士,因而对他极为赏识并予以慰藉。杨守知对此深感欣慰,不禁指着自己的鬓角感叹道: “ 承蒙大人厚爱,只可惜杨守知已老迈不堪!正可谓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 ” 尹继善随即回应道: “ 未必如此!难道您不曾听闻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 杨守知听罢,颇为惊讶,事后向人感叹: “ 未曾想到小尹虽年轻即登科第,却能言辞如此风雅脱俗。 ”

尹继善被称为 “ 小尹 ” ,是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担任了高位,这显示了他在当时政坛上的卓越地位和才华。作为一个年轻人,尹继善对待年长的杨守知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关怀,这不仅是出于个人品质,也是当时社会对于前辈学者的一种尊重态度的体现。

杨守知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他虽然是一位有学问的老进士,但由于官场的波折,到了晚年仍然处于候补的状态。这反映了清代官场中存在着复杂的人事关系和晋升机制。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守知依然得到了尹继善的重视和鼓励,这说明在当时的官场上,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物还是有一定的包容性和扶持意愿的。

在对话中,杨守知引用了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这句诗,这是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的名句,用来表达自己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惋惜。而尹继善则巧妙地回应以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这同样出自李商隐的诗句,但传达的却是另一种意境:即便在人生的晚景,也能得到天意的怜悯和人间的重视。这样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尹继善的文学素养,更展示了他的豁达心态和对杨守知的鼓励与支持。

杨守知听了尹继善的回答后,感到十分惊讶,并对外人表达了对尹继善的欣赏。这里的 “ 吐属风流 ” ,不仅仅是指尹继善说话的方式,更包含了他的气质与风度,以及他对待他人的方式。这种欣赏不仅仅是对尹继善个人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有才华和品德高尚之人的尊敬。

杨守知的背景信息就说这么多,至于此戟耳炉是否为其遗物,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