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诸葛亮赋诗一首,最后14字成千古名句,乃中学生必背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5-09-06 09:41 浏览量: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这首《蜀相》,是杜甫来到成都后的第二年春天写的。
就在写这首诗之前,他刚去城外的武侯祠祭拜了一番。
众所周知,杜甫写诗向来喜欢联系现实,这首诗也不例外。
《蜀相》不光是在写诸葛亮,也是在写杜甫自己。
杜甫与诸葛亮的开局很相似,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杜甫的爷爷是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因此杜甫小时候的生活十分优渥。
也许是因为受到爷爷的影响,杜甫年幼之时,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青少年时期的杜甫便已经名震诗坛。
成年之后的杜甫更是厉害,他仗着自己才华出众,无视科举和功名,整天游山玩水,结交好友,完全不干正事。
那首著名的《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那句气势豪迈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非常符合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但是,越是有自信之人,遭遇挫折后就越容易心灰意冷。
公元746年,三十四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准备考个一官半职,开启自己下一阶段的人生。
此时的杜甫就只想着科举考试,因此当长安城里那些仰慕他的人来求见时,他全都拒绝了。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昭告天下,通知全天下“通一艺者”来长安参加考试。
杜甫精通“诗”,所以他肯定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但是杜甫没想到的是,那时候的朝廷居然已经烂到了这个地步。
不久之后,考试顺利举行,杜甫也成功参加,但是到了发榜的时候,天下才子皆惊。
因为朝廷这次张贴出来的榜单上,居然没有杜甫的名字,不光是没有杜甫的名字,谁的名字也没有。
原来,当时的权臣李林甫担心这些学子考中后,会向皇帝告他的状,因此他故意让所有的学子全都落榜,然后美其名曰“野无遗贤”。
李林甫的意思就是天下贤者都已经入朝为官了,已经没有在野的贤人了。
由于唐玄宗昏庸无能,只听信一面之词,所以包括杜甫在内的一批学子,全都被朝廷挡在了门外。
杜甫原本的计划是,考中功名,获得官职,带着老婆孩子走马上任。
但是现在他连功名都没考中,而且还被勒令不许再参加考试,所以这个计划的第一步都没能完成。
杜甫现在想要完成计划的话,就得走别的路了。
杜甫写信给妻子,让他再等一等,自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然而这一等就是十年。
杜甫在长安城客居十年,到处拜访名人,献上自己写的东西。
但是来来回回送了无数次,却没有一次有用的,杜甫这十年算是白活了,一点进步都没有。
当初他制定的计划,到现在连第一步都没有完成。
在这十年间,杜甫也遇到过机会,有一次他写的文章被唐玄宗看中,唐玄宗要求吏部的官员测试一下杜甫,看情况给杜甫一个官职。
但是杜甫根本不懂得现实的残酷,由于他没有给考官准备“人事”,所以他最后只得了一个“候补”的名额,到头来还是没官做。
一直到公元755年,杜甫这个候补才被启用,但是朝廷却给了他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武官。杜甫是个写诗的文人,去当个武官有什么用?
于是杜甫只好请求朝廷给自己换一下。
不久之后,朝廷给他换了一个官阶更高一些的官职,但还是军队里的官。
杜甫本来还想换,但是想到家里的老婆孩子,他还是忍着接过了任命书。
有了任命书之后,已经四十四岁的杜甫一刻也不停留,直奔着老家而去。
但是他刚到家门口,就听到院子里传来了哭声,进门一看,原来是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
杜甫十分伤心,但是他已经没时间哀伤了,如果不快点解决问题的话,剩下的这几人也活不下来。
于是,杜甫当即便让家里人收拾东西,他们第二天就要开始赶路了。
但是杜甫一家人还没出陕西的时候,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战争爆发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杜甫带着一家人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而此时的郭子仪大军已经北上,正在与史思明大战。
安禄山带兵西进,但是唐军占有潼关天险,而且有哥舒翰亲自镇守,安禄山进攻受阻。
不久之后,史思明被郭子仪击退,局势一片大好。
见叛乱已经得到了控制,杜甫便开始带着家人继续赶路,但是不久之后,噩耗传来,潼关被攻破了。
潼关被攻破,也就意味着长安将不再安全。
不久之后,唐玄宗出逃,唐肃宗即位。
杜甫听说新君继位后,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安顿好家人后,打算去投奔唐肃宗。
但是在前往灵武的途中,杜甫不慎遇上了叛军,被叛军捉去了长安。一直到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附近,杜甫才冒险逃了出来。
随后杜甫又冒险穿过了两军交战区,到陕西宝鸡见到了唐肃宗。
杜甫来到唐肃宗身边后,直接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一个天子身边的谏官。
杜甫身份低微,突然得到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令他十分激动。
现在的杜甫就如同诸葛亮一般,“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而且杜甫本来的愿望就是“致君尧舜”,也就是“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贤君,而担任“左拾遗”这样的谏官就是最合适的机会。
杜甫本以为自己干大事的机会来了,但是他没想到,自己才担任左拾遗不到一个月,就遇上一件大事,随后杜甫就踢出了唐肃宗的核心官员圈子。
一开始的时候,唐肃宗只是让他回家探亲,但是等他探亲回来后,就把他贬到了华州担任司功参军。
虽然杜甫被贬到了华州当官,但是他这个官可有可无,所以他在闲暇之时,前往了洛阳前线附近。
一开始的唐军进攻顺利,杜甫很高兴,但是很快唐军便遭遇大败,杜甫不得不赶紧逃离洛阳。
杜甫用自己在这一路上的亲眼所见,写成了“三吏三别”。
不久之后,杜甫安全返回华州,但是为了躲避华州的饥荒,他不得不带着家人赶赴秦州。但是秦州又太靠近边疆,吐蕃人时不时就会来骚扰,因此秦州也待不下去,他只好又赶赴同谷。
不过,同谷这里也没粮食,杜甫和家人饥寒交迫,只好另谋生路。
不久之后,杜甫听说自己的好几位好友都在成都,于是杜甫又带着家人赶赴了成都。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杜甫终于有了固定居所,过上了安稳日子,甚至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菜地。
虽然生活稳定了下来,但是杜甫回忆起自己这几年的历程,心中无限悲凉。
尤其是在参观过武侯祠之后,杜甫心中的悲伤更甚。
当年他临危受命,与诸葛亮是同样的情况,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君王,名传千古。
但是,这一切终究还是化作了梦幻泡影,杜甫也只能在梦里才能想想了。
《蜀相》中的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在说当年的诸葛亮,也是在说现在的杜甫。
杜甫当然没有死,但是他的理想已经死了。
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时,他的理想和志向刚刚出师,但是出师之后还不到一个月,还没打赢一场仗,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