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佳人郭婉莹:男友自杀,不管;丈夫出轨,不嫌;夫亡,不哭!
发布时间:2025-09-05 21:48 浏览量:2
一个女人活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活明白了!
她是一个出身富贵,美若天仙,聪慧绝伦的女子,一生只追求一种生活,即有情趣的生活。为此,男友在她面前以自杀相逼,她不管,爱咋咋;丈夫出轨一个寡妇,她不嫌弃,只要能把他从寡妇屋里拽回来,继续岁月静好,该咋咋;丈夫去世了,她不哭不闹,该咋咋;出苦力受了罪,她说,正好保持身材。她优雅了一生,直到死后……
她就是被著名女作家陈丹燕写进《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一代佳人郭婉莹。
郭婉莹的人生从雏菊开始。
1909年,郭婉莹出生于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港城市悉尼。郭家十分富有,他的父亲本是广东人,1882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发展,创办永生果行,生意做得十分红火。他还是一位爱国华侨,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郭婉莹是郭家的第四个女儿,小时候被父亲取名Daisy(中文译名戴西),英文的意思是雏菊。Daisy人如其名,自小长得就像一朵花一样,漂亮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Daisy是在花园里长大的,她悉尼的家里有两个花园,园中一年四季都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小Daisy的童年五彩缤纷。她穿着精致的白色蕾丝裙子,像个小公主一样,在拥有大花园和白色百叶窗的大别墅里,无忧无虑地长到了6岁。
1915年,Daisy 6岁的时候,父亲郭标应孙中山先生邀请回国。他们一家人在上海繁华的南京路安家落户。为振兴中国民族经济,一回国,郭标便创建中澳轮船公司。1918年,郭标开始协助堂弟郭乐经营中国最早的百货商店——上海永安百货公司,不久被任命为永安百货总经理。
自此,Daisy被称为“永安四公主”。这时她11岁。
四公主在上海的家依然是花园大洋房,在花园里,父亲教育女儿,“你要像花儿一样娇艳,但也要有花儿一样的傲骨。”
Daisy 11岁的时候,被父亲送进上海有名的贵族学校——中西女校读书。既然回到中国读书,就得有个正经的中国名字,于是小Daisy就为自己取名郭婉莹。因为当时小有名气的青年女作家冰心是她的偶像,冰心名叫谢婉莹。郭婉莹这也是对标冰心的节奏啊。
在中西女校,郭婉莹不仅是校花般的存在,而且学业十分优秀。在这里,她接受了新式教育,大量阅读了西方文学作品,多才多艺的她还出演过莎士比亚的戏剧《驯悍记》,还办沙龙和晚会等,不仅拓宽了视野,还进一步培养了她坚韧的个性和优雅的品性。
那时的郭婉莹可谓风光无限,上下学有专车接送,还有保镖陪同,妥妥的公主范儿啊。
不过在这里读书的女孩,毕业后基本有两个去处,一是嫁入豪门,二是到外国留学继续深造。鉴于自家就是从国外回来的,父亲就不想让郭婉莹出国留学了,于是在她19岁毕业时,父亲想给她找个好人家嫁了。
当然,对方必须是豪门。男孩名叫艾尔伯德,北京人,是位标准的富家公子哥。艾尔伯德当然是洋名,其人的真实名字没人关注,反正此公子也是在当时的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之后又到美国留学,也是牛得不行。
开初,郭婉莹也没有太在意,毕竟他是相信父亲的眼光的;再者,两家也是世交,于是就没有反对父母的“包办”,同对方订了婚约。当时郭婉莹因伤寒病了两个月,大病初愈后,男方的父母就趁机邀请郭婉莹去北京住一段,调养调养身体,同时也是想“验收”一下这未来的儿媳妇。
美丽大方的郭婉莹到北京后,自然获得了未来公婆的喜爱。于是,大家想着这事就成了,单等着吃喜糖了。因为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郭婉莹和艾尔伯德就是天生的一对。
然而,没多久,这事就黄了。
郭婉莹长相清秀,虽然像花房里娇艳的玫瑰,但她不是玫瑰,是雏菊,就如能够抵抗严霜的菊花一样,自小就很有个性。到北京后,她改变了主意,不想那么轻易地把自己嫁了,于是提出到燕京大学继续读书。
这事,父亲当然拦不住,支持。可未来的公婆可不愿意,开玩笑,到手的儿媳妇飞了怎么办?然郭婉莹可不管,在没有得到准公婆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进了燕大的心理学系。为何到燕大读书?因为她的偶像冰心就是燕大毕业的嘛。
在燕大,郭婉莹自然又是校花般的存在,她明媚的双眸,娇柔的双唇,妙曼的身材,再加上明快向上的个性,自然成了男生们关注、追逐的女神。这下未来的公婆彻底慌了,赶紧写信让儿子从美国回来,试图来个快刀斩乱麻,把婚给结了;或者至少阻止郭婉莹的学业。
这天,燕大女生郭婉莹在北京火车站见到了“男友”艾尔伯德。小伙子西装革履,一副海归派的春风得意,自然也是帅得不行。然而当他说出一句话时,直接把郭婉莹的心弄凉了。
本来,凭直觉,郭婉莹以为这位留洋回来的帅哥会给她来个浪漫的惊喜,比如送给她一束玫瑰花或者钻石戒指之类,结果艾尔伯德并非她想象中的白马王子,此君送给未婚妻的礼物却是一双袜子!
直接掉价。
这还不说,艾尔伯德还说了一句比较“地老天荒”的一句话:
“这双美国产的袜子可结实了,穿一年都不会坏。”
我晕~~~
本小姐瞎好也是在国外的洋房里长大的,开玩笑,什么袜子没有见过?你高级玻璃丝袜又咋?不就是一双破袜子嘛!
得,我看你还是回去跟你的袜子过吧。仅这一件礼物,一句话,郭婉莹就把这个未婚夫给pass掉了。她觉得一个只在意丝袜结实不结实的男人,实在太没意思了,不管他家有多少钱,或者他本人有多帅,多有才华,都等于零啦。
总之,郭婉莹拒绝了艾尔伯德的求婚。这让海归派公子哥情何以堪?于是这天,恼羞成怒的艾尔伯德来到郭婉莹面前,竟然掏出随身携带的自卫手枪,以自杀相逼,要求郭婉莹嫁给他。
嗨,还想威胁我不成?合着本小姐是吓大的?郭婉莹绝不买账,毫不动心,她不屑地说:“要是你此刻开枪杀了自己,不仅永远不能结婚,连整个人生都没了。你看着办吧。”
这死妮子,是软硬不吃啊!艾尔伯德气得肚子疼,难不成我还真搭上一条命?罢罢罢,你走吧。
就这样,郭婉莹同艾尔伯德解除了婚约,又成了自由身。
尽管后来郭婉莹对这件事心存愧疚,悔不该如此绝情,伤害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情谊,但她从未后悔,即便到了晚年,依旧认为嫁给一个太“现实”的人,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她追求的是有意思的、有情趣的、有乐趣的生活,即她所谓的“fun”式生活。
追求爱情自由,追求情趣生活的郭婉莹终于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他叫吴毓骧,家住上海虹口,他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代,虽家道中落,但其贵族之风余韵犹存。吴毓骧颇有个性和才华,而且也是个标准的风流才子。他比郭婉莹大9岁,五四运动爆发时,19岁的热血青年吴毓骧每天都跟着清华大学的学生队伍去游行,甚至还被抓进过警察局。
后来,吴毓骧顺利考上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主修电机工程,辅修工商管理。在麻省,他不仅学业优秀,而且还学会了美式的新潮的享乐生活。
回国后的吴毓骧,举止洒脱,风流倜傥,派头十足,直接到清华大学教书了。这本是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有多少人打破头都想进清华啊,可是他却不屑一顾,没多久就辞职了。因为他嫌教书清贫,过惯了美国的灯红酒绿,清华这点薪水怎么行?于是他便到上海的一家外国人开的牛奶公司,谋了一份行政类的差事,这里工资高,可以满足他的高消费。于是,吴毓骧又开始了他的灯红酒绿和丰富的夜生活。
在婚姻上,吴毓骧有着同郭婉莹类似的经历。
父母给他找了个对象,长得很漂亮,吴毓骧也没有拒绝,但是要考验考验对方。于是他就给了女孩300块钱,大方地说,你随便花吧,只要你喜欢,嘿嘿。
结果女孩上街潇洒了一把,很快就花光了300块钱。吴毓骧不在乎她花钱,关键看她怎么花。当她看到女孩买来的东西时,直接晕了。
原来女孩到街上抱回来一大推做衣服的花布,劣质的化妆品和胭脂盒。没有一件浪漫的东西!这哪里是我喜欢的女子?吴毓骧就把对方给pass了。
吴毓骧跟郭婉莹一样,追求有趣的灵魂,和有情趣的生活,可不是什么烟火气,那多俗啊。于是,这两个人便走到了一起。
1934年,郭婉莹和吴毓骧举办了隆重的婚礼。一个西装革履,高大英俊;一个长裙曳地,小鸟依人,简直天生一对,地造一双!
婚后,郭、吴二人就幸福地过上了“fun”的生活。
然而,生活不是安徒生童话,没多久,这对夫妻就出现了问题。抗战时期,经济萧条。郭婉莹家也出现了困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吴毓骧开始狂热地从事各种投机活动,他开酒厂,与别人合伙做生意等,但都是血本无归。
结果,一家人沦落到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地步。无奈,郭婉莹只好带着女儿搬到娘家去住。但吴毓骧还不反省自己,依然高消费,我行我素,过着“fun”式生活,到处寻欢作乐。
1943年,郭婉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生得不顺,郭婉莹在医院呆了足足两天,才完成生产,期间忍受了不少痛苦,但丈夫并没有陪她在身边。甚至,她在分娩时,有生命危险时,吴毓骧也不在医院陪同。他甚至没有照顾得了肺炎在家养病的女儿,而是到俱乐部赌博,一直到深夜。
一边,郭婉莹在忍着痛苦生孩子;一边,吴毓骧却在外面寻欢作乐,这能不令郭婉莹痛心?然而,这还不算啥,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妻子怀孕待产期间,吴毓骧还出轨了。他出轨的对象是一个年轻寡妇,关键这个女子还是郭婉莹家的旧相识!
你说这气人不?可那时的郭婉莹快要生产了,没有力气跟吴毓骧闹气,于是就忍气吞声了。可她也又不能甘心丈夫就这样潇洒了,这不是她性格,于是她在姐夫(同时也是吴毓骧在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的同学)的陪同下,走进那个寡妇的家,硬生生把吴毓骧给“请”了回来。这可能是郭婉莹人生中最无奈的一次妥协。
吴毓骧自知理亏,从此就对寡妇死了心,乖乖地回归家庭。
郭婉莹质问吴毓骧,为何弄出这等荒唐之事,吴毓骧给出的原因居然是:为了减压。他说自己丢了工作,事业受到重创,家里境况不好,太糟心了,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自我安慰一下。
“滚你个头!”简直把郭婉莹气坏了!
可郭婉莹还是原谅了丈夫,浪子回头金不换嘛,再说,这也许是一种“情趣”的表现哩。总之,郭婉莹并没有因为丈夫出轨而嫌弃他,以后该咋咋,继续过日子。
这也是一种智慧,如果郭婉莹太认真的话,跟吴毓骧大闹一家伙,家庭势必破裂,对谁都没好处。懂得宽容,才叫爱。
郭婉莹第二胎是个儿子,这下儿女双全了。但她不甘心做个家庭主妇,只在家抚养儿女,那多没有意思啊。她要追求有情趣的生活。于是她和从美国回来的中学同学海伦一起开了一家“锦霓新装社”,专门设计定制礼服。
郭婉莹本就对服装有很高的品位,这下让她大显神通,服装店搞得很成功。郭婉莹还在著名的锦江饭店举办了以“金枝玉叶”为主题的时装表演,场面辉煌,甚至上了《大公报》,一时间名震上海滩,风光无限。
在一次服装采购途中,郭婉莹遭到持枪歹徒打劫,子弹打碎车窗玻璃,玻璃片划伤了她的脸,鲜血淋淋。但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从容镇定地开车逃离现场,迅速赶到医院处理伤口。
郭婉莹不但没有被这次遇险所吓倒,反而将此经历进行渲染,邀请报社采访。结果事情登报后,反而对她的服装店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效应,生意想不火都难。
可后来,随着战火的蔓延,服装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终于,在海伦回美国避难后,她们的服装店关门大吉了。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叔父移居美国,没有了靠山,曾经的“永安四公主”陷入了困境。为了谋生,她找了一份替中华医学会杂志拉广告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抗战胜利后,郭婉莹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丈夫吴毓骧的一个亲戚当上了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将吴毓骧也安排到了那里工作。这是个美差,精明的吴毓骧趁机将部分战俘资产悄悄占为己有,他们一家人又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1947年,吴毓骧又开办了一家公司,兴华科学仪器公司。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家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郭婉莹似乎又回到了永安四公主的光辉岁月……
然,世事无常,人生难测。后来,丈夫吴毓骧因历史问题,被划为you派,郭婉莹也受到到打击。1958年,她被送到资本家班学习。在那里,她首先学习的就是清洗厕所。很难想象,曾经的千金小姐是如何忍受这份屈辱的……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不久之后,吴毓骧因家中私藏枪支,以及做生意时与外国人兑换人民币等问题被抓捕,入狱三年。
这三年间,家里的重担全压在郭婉莹一个人身上。她受了不少罪。她每个月都要去监狱给丈夫送东西,比如衣服、毛巾之类的日用品。
但丈夫还是只活了三年,病死于狱中。
在接到监狱方面的通知时,郭婉莹也曾悲痛欲绝,但她还是决定从容面对,带着儿子赶到监狱见见这个有情趣的男人最后一面。
在停尸房,郭婉莹看到了一具干瘦的尸体,以至于都认不出他了,这是曾经高大魁梧的吴毓骧吗?因为三年来,她虽经常给丈夫送东西,但二人是不能见面的。
最后,郭婉莹握了握那干瘦尸体的手。因为人们告诉她,人死后,即便身体大变,手基本是不会变的。她确信那是吴毓骧的手后,忍住,没有流一滴泪,只是拿一条手绢盖在丈夫的脸上……
随后,郭婉莹领到了丈夫的骨灰盒,她伏在吴毓骧的骨灰盒上,轻轻说了一句话:“活的长短没有什么,只是浪费了你三年的生命啊。”
办完丧礼,郭婉莹跟没事人一样,穿着一件小黑袄,像平常一样化了妆,该干什么干什么。
不过,此后的郭婉莹家境一落千丈,因为丈夫欠下的债全落在了她身上。吴毓骧死后,被定为反革命罪,并判处64000美金和13万人民币罚款。
夫债妻还。郭婉莹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包括自己之前攒下的物品,比如老旧的婚纱,钻石戒指,以及一些瓷器等。但这些全卖了也不够还债。唉,这个吴毓骧,死了还不放过我,真是我的冤家啊!
可郭婉莹对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因为她是个追求情趣的人,吴毓骧不论如何浑球,终归是个有情趣的人。
失去吴毓骧之后,郭婉莹在艰难的生活中,并没有消沉,继续过着有“fun”的生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丈夫的连累,郭婉莹分别于1963年、1967年和1969年,多次被送到青浦、崇明岛等地的农村进行劳动改造。
在农村,这个曾经的大家闺秀、金枝玉叶经受了之前难以想象的磨难,她住过泥泞遍地、四面漏风的鸭棚,睡过铺上稻草的泥地,挖过恶臭的河泥,打扫过臭气熏天的厕所……
为了生活下去,或者为了有情趣地活下去,她一直在忍受着,她学会了干脏活、累活,学会了忍耐和顺从。
对于曾经的“公主”,最大的磨难就是卫生问题。她之前可是养尊处优,活得像仙女,如今面对污浊的环境,是很难适应的。比如到青浦的前三天,她都没有刷牙、洗脸,这搁从前,打死她也不会。因为在当地,又没有自来水,人们都在一条小河边解决这些问题。但大家也在小河里洗衣服、淘菜,甚至洗马桶,小便,她如何能忍受得了?
但时间长了,她就适应了。该干活干活,该学习学习。
因为之前她已经有过清洗厕所的经历,此时的她便轻车熟路了,她不需要人指导,就能熟练地将装满了屎尿的木桶送到粪池里倒掉,然后在河里冲洗干净。
其实干这些活时,郭婉莹还是有屈辱感的。她认为,劳动虽不分贵贱,但当人们将你与厕所联系在一起,与臭的、脏的联系在一起,并强迫你去做的时候,就是对你人格的侮辱。
但为了活着,就像余华《活着》里的徐福贵一样,郭婉莹忍受着一切,甚至在被剃头的时候,让人用扫把打脑袋的时候,她都忍着……
郭婉莹还曾被分派到一个水果店里卖西瓜和鸡蛋。在水果店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老式楼房,曾经有不少被下放的人,忍受不了生活的“毒打”,从楼上跳下,此楼被称为“自杀大楼”。可郭婉莹从未想过踏上那座楼。
多年以后,作家陈丹燕采访郭婉莹时曾说,如果我经历了当时的情景,说不定也会自杀的。可郭婉莹却平静地说:
“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得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得多。”
总之,在那非常的岁月,郭婉莹坚强地挺了过来。而她之所以能够挺过来,还在于她有一个渴望,就是总希望有一天,她还能过上有情趣的,即“fun”式生活。其实,即便在当时,她也在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自己“fun”起来。
1967年,郭婉莹在一个农场劳动。那天中午,有人问她午休时打算做些什么,她说打算去国际饭店买点面包……
在生活的重压下,郭婉莹没有忘掉她有情趣的追求。比如她在喂猪、买菜的时候,该穿皮鞋穿皮鞋,该穿旗袍穿旗袍……
风雨之后总会有阳光。郭婉莹还是等来了她的有情趣的日子。
1976年,郭婉莹恢复了名誉,到外贸职工业余大学教英语,结识了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汪孟立,两情相悦,两人结为夫妻。
郭婉莹还曾进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英语教师;还与澳大利亚商务领事一起创办了当时上海仅有的一份双周英文小报——English Letters,真正过上了“fun”的生活……
后来,有外国记者问起她在文艺震荡期的遭遇时,她笑笑道:“劳动让我保持了苗条的身材!”
英国电影女神奥黛丽·赫本曾说过:“优雅是不会褪色的。”郭婉莹的晚年也是优雅而幸福的。她的优雅也从没有褪色。
1998年9月24日黄昏,郭婉莹在家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按照郭婉莹生前的愿望,遗体捐献给了上海红十字会。
9月25日傍晚,上海医科大学医学院实验室的解剖台上,躺着满头银发的郭婉莹。此时,室内响起了莫扎特优雅的《安魂曲》。即便走在天堂的路上,郭婉莹还在跟音乐大师莫扎特交流,还在享受着她优雅的“fun”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