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妻死后,戴季陶急切迎娶妻子侄女,不料婚后,一个自杀一个瘫痪
发布时间:2025-05-17 20:15 浏览量:8
1911年的一天,苏州火车站内人声鼎沸。
21岁的戴季陶一袭青衫,正候车前往南京访友。
嘈杂的候车室里,他独坐一隅,从行囊中取出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的《文学评论》,很快便沉浸其中。
书页翻动间,周遭的喧嚣仿佛都化作了远去的背景。
戴季陶这种专注的神态,引起了邻座一位老先生的注意。
老先生见他学习甚勤,出于爱护后辈之心,便叫仆人送过一杯茶来。
戴季陶连忙起身道谢,这一老一少就此攀谈起来。
原来这位气度不凡的老先生,正是吴兴名士钮耕孙,此番也要赴宁。
于是,两人一道乘车去南京,沿途无所不谈,十分投机。
到南京后,戴季陶与老先生一揖而别,自以为人生是一期一会,再也不会相见了。
岂料两天之后,戴季陶由南京返回苏州时,车上又与老先生相遇。
两人又一路同座,一路谈笑风生。
通过前后两次交谈,老先生对戴季陶的学识大为欣赏,“翁极喜先生谈论风采,许为国器”。
他便问起戴季陶的家世:
“不知先生可曾婚配?心中可有钟意之人?”
戴季陶闻言一怔,随即恭敬地将自家情形娓娓道来——
1890年1月6日,戴季陶出生在四川广汉的一个医商之家。
其父戴小轩,一面经营祖传的碗铺生意,一面行医济世,尤擅外科,在乡里颇有声望;
母亲黄氏亦精通医术,常为邻里诊治,深受敬重。
戴季陶在七兄弟中排行最小,却天资最为聪颖。
6岁那年,他随父亲漫步郊野,父亲命他即景赋诗,他当即吟出:
“新麦出堤上, 迎风如舞浪;
极目不知远, 江山皆在望。”
戴小轩闻言大喜,认定此子不凡。
父亲去世后,长兄戴传薪执掌家业,深知幼弟才华,不惜倾力栽培。
1905年,他毅然变卖祖传的30亩沙田,筹得700块大洋,将年仅15岁的戴季陶送往日本求学。
戴季陶先入师范学校,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久负盛名的日本大学,专攻法科。
他性情豪爽,善于交际,曾发起组织“日本大学中国留学生同学会”,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1908年,在一次留学生聚会上,他与蒋介石相识,两人相见恨晚,索性结为异姓兄弟。
1909年,一位姓李的朝鲜皇家公主,偶然得见戴季陶的风采,为其才学与谈吐倾倒,二人迅速坠入爱河。
情到浓时,他们甚至举办宴会,当众宣布婚约。
谁料,婚宴后没几天,李小姐竟神秘失踪,音讯全无。
戴季陶多方打探,却只得到模糊的线索——日本当局从中作梗,硬生生拆散了这对恋人。
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终成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失恋后,戴季陶黯然归国,幸得江苏巡抚瑞澂赏识,负责地方自治研究所的工作。
两年后,瑞澂升任湖广总督,启程赴武昌上任。
作为下属,戴季陶亲自送瑞澂到阊门车站。
瑞澂走后,他也顺便去南京访友。
谁曾想,就在这趟寻常的旅途中,他竟与吴兴名士钮耕孙不期而遇,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为他牵出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姻缘!
钮耕孙先生得知戴季陶尚未婚配,眼中闪过欣喜之色,邀他前往上海与自己的侄女钮有恒见一面。
钮有恒生于1887年,是湖州名士钮承聪的掌上明珠。
这位性情刚烈的女子,17岁时因看破红尘,竟毅然出家,后经家人百般劝说,才重返尘世。
还俗后,钮有恒入读南浔女校,在那里结识了革命女侠秋瑾。
二人惺惺相惜,常秉烛夜谈,纵论天下大事。
秋瑾就义后,钮有恒悲痛不已,转学吴兴女校,毕业后赴上海任教。
当戴季陶见到钮有恒时,一眼就看出她是个聪明独立的女子。
而钮有恒亦被戴季陶的英挺俊朗、器宇轩昂所吸引,更欣赏他忧国忧民的胸襟。
于是,在钮耕孙的见证下,这对璧人在上海喜结连理。
因钮有恒比戴季陶年长4岁,戴季陶总爱亲昵地唤她“姐姐”。
婚后,他辞去苏州职务,赴上海出任《天铎报》《民权报》主笔,以“天仇”为笔名,每天都写一篇针砭时弊的社论,很快声震报界。
“穷达利眼识天仇”一时成为上海新闻界的流行语。
1912年5月20日,戴季陶发表一篇反袁的文章《杀》,通篇“杀杀杀”,字字如刀。
袁世凯阅后勃然大怒,将他逮捕入狱!
钮有恒托人买通狱吏,深夜前来探监。
望着受了不少罪的丈夫,她强忍泪水,铿锵有力地说道:
“你为国事下狱,我很安慰。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主笔不下狱,就不是好主笔!我是特地来给你道贺的。”
说完,转过身毅然离去。
钮有恒不愧是秋瑾的挚友!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令戴季陶对妻子刮目相看,从此对她又敬又爱。
戴季陶性情如火,极易激动,年纪轻轻就得了神经衰弱的病症。
他尤其酷爱高谈阔论,一开口就收不住,如江水决堤般滔滔不绝。
钮有恒经常告诫丈夫多言伤身,不让他长篇大论。
有时,戴季陶在家里会客,忘了告诫,又忘情高论时,钮有恒便在里屋摇铃示意,以为提醒。
一天,胡汉民主持会议,轮到戴季陶发言时,他又说个没完没了,超过了规定时间。
胡汉民急得坐立不安,又不便当众打断,灵机一动低声提醒:
“你姐姐来了。”
此言一出,立见奇效。
戴季陶麻溜地闭上嘴,乖乖结束了讲话。
自此,他“惧内”的名声不胫而走。
细究起来,男子惧内不外乎两个缘由:
一是敬爱,二是有愧。
戴季陶对钮有恒的敬爱自不待言,至于“有愧”之说——
自古文人多风流,才子如戴季陶者,又岂能例外?
1912年年底,22岁的戴季陶被孙中山聘为机要秘书。
戴季陶对此颇为自豪: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总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没有离开总理过。”
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戴季陶被迫流亡日本,与好兄弟蒋介石共租一屋。
房东给他们找了个刚从日本“下女学校”毕业的年轻姑娘,帮忙洗衣做饭。
这姑娘年芳十八,正当妙龄,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多愁善感的戴季陶,以及血气方刚的蒋介石。
三人朝夕相处,关系渐渐暧昧不清。
到了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革命党人都陆续回国。
这时候,蒋介石和戴季陶的“家”里,已然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因为是日本女人所生,那段时间又三人住一起,这亲生父亲到底是谁,就此成了一个大谜团。
而戴季陶岂敢让“姐姐”钮有恒知道此事,自然不愿要这个孩子。
于是,这孩子就归了蒋介石,取名“蒋纬国”。
1922年,戴季陶身边又多了一个叫赵文淑的年轻女子。
这个20岁的姑娘本是钮有恒的姨侄女,被特意请来协助家务。
谁曾想,短短数月间,戴季陶便与这位晚辈暗生情愫,发展出一段不伦之恋。
这段违背伦常的感情立即招致亲友的强烈反对。
赵家父母当即为女儿择定亲事,欲将其远嫁他乡。
就在这当口,戴季陶竟上演了一场投江自尽的闹剧——
这年秋天,孙中山安排戴季陶乘船赴川公干。
孤舟夜航,戴季陶终日郁郁寡欢。
在昏暗的船舱里,他提笔写道:
“自从离开上海的一天起,精神一天恍惚一天,所有过去自己行为的缺点罪恶的影子,通同涌上心来。”
9月16日深夜,当轮船行至汉口至宜昌段时,戴季陶突然冲出舱门,纵身跃入滚滚长江!
随行人员遍寻不着,只得一面筹备后事,一面急电各地报丧。
谁料,戴季陶竟没死,他运气不错,被一个渔夫给救了起来。
事实上,戴季陶投江自尽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
然而,赵文淑却误认为他是为自己殉情,于是她誓死不嫁他人,铁了心要跟着戴季陶,哪怕没名没分!
赵家无奈,只得央求钮有恒成全。
就这样,赵文淑以“侍女”身份,夹在钮有恒和戴季陶中间,三人组成了一个奇特的家庭。
而心灰意冷的钮有恒重拾佛珠,终日吃斋念佛,逐渐隐居,不问世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戴季陶携家眷西迁重庆。
钮有恒以高血压不宜远行为由,执意留守上海,这对夫妻就此天各一方。
直到1942年,戴季陶突染重疾,缠绵病榻。
消息传到上海,钮有恒念及夫妻一场,她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丈夫身边。
结发妻子的到来,犹如一剂良药,让戴季陶精神为之一振,病情日渐好转。
然而,1942年9月15日,钮有恒却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年仅56岁……
戴季陶悲痛不已,一度离家,搬到华严寺独居。
岁月流逝,他的哀伤渐淡,不免又产生了形孤影单之感。
于是,1944年1月27日,戴季陶将赵文淑扶为正室。
彼时,赵文淑已经在他身边待了22年,可以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戴季陶。
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多年缠身的神经痛再度发作。
夜深人静,他辗转难眠,竟一口气吞下七十粒安眠药。
本来,续弦赵文淑会寸步不离地照料他服药起居,偏巧不久前她突患中风,瘫痪在床。
于是,房间里只剩下戴季陶一人。
到了第二天早上,随侍人员没有听到他房间里的声音,遂推门而入,撩起帐子一看,戴季陶面色灰白,已经没气了。
就这样,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蒋介石的结义兄弟——戴季陶,宿命般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59岁……
参考书籍:《戴季陶一生》——范小方、 包东波、 李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