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王弘治:曹操为什么在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曹植
发布时间:2025-08-27 19:06 浏览量:2
曹植七步成诗,让后人对这位兄弟相争中的弱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曹植真的是弱者吗?本期视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王弘治老师来讲讲天才诗人曹植。
视频加载中...
王弘治讲曹植(04:32)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讲到曹植,大家几乎都会想起这首《七步诗》,讲的就是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不能相容。曹丕命令自己的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要写成一首诗,不然的话就要处以极刑。最后,曹植就以兄弟相争为题,写了这首《七步诗》。大家读完以后,常常会为曹植打抱不平,为他人生当中这种不幸的遭遇,掬一把同情泪。
但实际呢,曹植并不只是处在弱势地位,自怨自艾地给自己舔伤口的诗人。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是一等一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一向是以所谓出自天籁、词藻活泼、气魄雄浑而著称。我们现在就来读《古代诗歌中的北京》里的这一首诗,《白马篇》,是他少年时期的杰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白马少年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可以说就是曹植他自己个人的写照。
这首《白马篇》,有一种说法是他写给自己的一位兄弟曹彰的,另外一个说法可能就写的是他15岁的时候,跟随曹操一起北征乌丸。所以,你看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子,为什么最后在所谓兄弟的夺嫡斗争当中,成为一个败军之将?
曹植他是个大才子,是个诗人,真性情,性情比较奔放。但是他出生在曹家,在这样一个政治家族当中,他这样的性格,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曹操曾经在决定自己继承人的时候,脑中斗争到底是立年龄比较长的曹丕为后呢,还是立才华更好的曹植为后。曹操为什么在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曹植呢?这跟曹植犯了两个很大的错误有关系。
第一个错误,就是曹操让他留守邺城,这是曹家的大本营。当时曹植违反了禁令,打开了宫城的司马门,夜出司马门。
第二个事情,也是诗人的一个通病,爱酒。曹植爱酒这是很有名的,但是他爱酒到了误大事的地步。曹操在晚年,他的政权受到一个很大的威胁,大将曹仁被围,向曹操求救。曹操一开始还想给曹植一次机会,让他带兵南征去增援曹仁。但是临到出发的时候,曹植喝得大醉,误了出兵的时机。
从此以后曹操就灰了这个心,对这个儿子不抱希望。
曹植,他是一个好诗人,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人生的成功,就是以当上皇帝为唯一的标准吗?现在的年轻人,难道只有高考这一条独木桥,难道只有考上清北,才是真正的人生成功的试金石吗?
如果我们代入曹植的角色,人生有两种选择:第一个是老谋深算,将来你就是到了职场当中,对于勾心斗角的职场氛围,可以游刃有余,有非常成熟的处事经验;第二种性格就像曹植这样,自然浑纯如一块璞玉浑金,是不设防的,奔放、外露,充满了真性情,好像这听起来更像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王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