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将大儿子幽禁26年,致使其余生诞下29子:14个女儿、15个儿子
发布时间:2025-09-05 04:19 浏览量:3
这是个挺让人琢磨的故事。你要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估计走过故宫某段回廊都能感受到那股历史的沉闷气。康熙的大儿子,胤褆,说白了,是被自己亲爹一手捧到天花板,又亲手按进地牢。想明白这一家的恩怨,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康熙为啥那么做?胤褆这一生,究竟是自己作的,还是没赶上好时候?还有,他被关了二十六年,结果子女一大串——这事搁今天听着都比电视剧还神。咱们不妨换个角度看一看,想想这人性的拧巴,这大清皇室里的人要咋过日子。
先来说说康熙这个娃娃皇帝。大家别以为八岁的小孩啥都不懂,实际上康熙虽说年纪小,那点精明劲可一点不缺,大臣们一个个不是带着笑脸祝寿,就是在私底下拉帮结派,早就等着皇帝开枝散叶,大清江山好接力。康熙也知道,自己迟早得生孩子,后宫里选秀女没停过,一波波的姑娘进宫,热闹得很。
康熙十一年那会儿,宫里突然炸了锅,他的大儿子胤褆出生。按理说,这算是老天爷赏饭吃。胤褆一落地,“贵子”地位妥妥的,满人讲究首胎的重要性,这皇长子刮开彩票就中头奖,大臣们乐得行大礼,皇帝本人更是乐得甚至连批奏折都能多打几个哈欠。
说到胤褆的妈,惠妃乌拉那拉氏,背景不是盖的。她娘家在满洲地界排得上号,不仅出了纳兰明珠那样的大才子,盛气凌人的贵族气质是从骨子里抽出来的。坊间常说她跟纳兰容若有亲缘,甭管是不是姑姑小姨,反正后台够硬。惠妃在宫里也懂事,表面上贤良淑德,实际上对宫斗门道心知肚明,时时刻刻看着自己的儿子别被卷进脏水里。
那时候康熙后宫正热闹呢,贵子地位岌岌可危。刚养了一两年的胤褆还在吃奶呢,皇后赫舍里氏就生下了胤礽,这一下宫里的格局马上就变了。你看,胤褆是出头大王没错,可人家胤礽是嫡子,正经八百娘娘生的,清朝认这个。康熙宠着两个儿子不假,其实心里更偏向胤礽。皇后一去世,康熙对这个儿子倾注的感情简直是从骨子里往外涌。
两兄弟小时候啥也不懂,一起玩螺蛳玩斗虫,背后大人们倒是暗流涌动。老妃子、小妃子,再加上惠妃这根大枣树,都在自己人面前打算盘。惠妃四处去帮胤褆找靠山,动用娘家的势力,想把孩子送上太子的宝座。康熙表面全不在意,实际早就把大家的小动作记在心里了。你要说皇帝真没情绪?有时候他就是不说,谁都不知道他心里盘算的啥。
康熙立太子这个事儿,确实让人一地鸡毛。以前满清没有立太子的习惯,一下子改规矩,还偏偏赶在宫里头权斗最烈的时刻。朝廷上下从前朝遗老到走廊小太监都嘴上不停,有夸的,有骂的,有赌胤礽能撑到最后的。惠妃想找她兄兄(纳兰明珠)帮忙,结果人家不敢插手,一点帮不上忙。于是她只好转头找后宫姐妹们搞点“联盟”,大家嘴上敷衍,心里可都捏着自己的算盘。宫里谁都盯着康熙,没人傻到真去搅水。
等俩小孩长大点了,胤褆聪明精灵,太子胤礽因为身份优越,反而有点飘。康熙对大儿子时不时带出去见人办差事,给他造势。胤褆也不傻,知道自己风头一时无两,结果处处竞争,暗地里对太子越发不服气。宫女悄悄议论,说他应是皇位继承人,这话在胤褆心里生根发芽。你要是小学同学天天说你第一,你心里能没点小九九?
权力斗争没完没了,康熙不露声色,实际多人都在偷偷比拼本事。其他皇子慢慢长大,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像胤祉,表面不沾边,实际上爱琢磨渔翁得利那一套。八阿哥胤禩则是真能干,把山东治理得有板有眼,朝廷里那些真懂行的大臣私下夸他实在。还有十四阿哥胤禵,不抢风头,关键时刻一句话打中要害,康熙对他格外欣赏。有点像班里旷课最多的学生考试反而能拿第一,老师表面严厉,心里还是看重那股灵气。
这些皇子各自攒人脉,有的帮胤褆,有的帮太子,更多那些走中间路线,看风向决定今儿支持谁。大清三百年的宫廷政治,谁靠什么活命,还真不是单看爹娘谁贵,有时候要看谁背景深、谁运气好。这场宫斗像老北京胡同里的棋局,外人一头雾水,实际每一步都在布局。
到了胤褆开始干大事的时候,康熙两次亲自领兵打准噶尔,胤褆跟爹混在一起上前线,不管是骑马冲杀,还是统领大军,胤褆算是拿出看家本领。这种机会在清朝极少有,皇子有的是养尊处优,能上阵拼命的没几个。康熙高兴得不行,军功一大堆赏赐也来得快。给胤褆封直郡王,还加了王府、宝物,架势拉满。你说这待遇,换了谁不飘?
但,人要真沉浸在自己的“主角世界”,慢慢就容易膨胀。胤褆那么努力,是实打实地想证明自己配当太子。他私下开始挑太子的毛病,甚至夸大其词、小题大做。康熙瞅着大儿子这股劲,有点欣慰,也有点心里打鼓。他知道胤褆才能有余,耐心却差点意思——和那种“班长黄毛丫头,一天到晚只知道抢出风头”的感觉一样。
朝堂上,风头逐渐转到皇子斗争。胤祉有自己的算盘,八阿哥胤禩政绩扎实,十四阿哥胤禵能装“佛系”,实际上悄悄捞好处。这时候每个人都在比谁手里的牌多,谁背后的人硬。大臣也不傻,有夸这个,有夸那个,也有两面下注的。清朝早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磁场,谁都想多分一杯羹。
偏偏胤褆这时候出了问题。他和蒙古贵族拉上了线,还用上巫术那一套(这事儿朝廷里历来忌讳)。有人说他请巫师为自己施法,影响胤礽健康。消息一传,康熙直接变脸,脸色冷得吓人。你说胤褆真傻吗?不见得,只是权力的野心把人心冲昏了头。康熙没有直接下死手,召集大家观察,还给胤褆保命的机会。这种犹豫,大概是内心早已不忍。
但没多久,三阿哥胤祉突然当众揭发,说胤褆涉嫌用邪术害自己兄弟,还和蒙古人勾结,这等于踩了皇权底线。胤褆一时哑口无言,康熙也只能狠下心来,宣布革爵、幽禁。这一铁腕政策,对胤褆来说,就是顶天的罚——失去身份、自由,甚至连亲情都带着割裂。
胤褆被关进了自己王府,侍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康熙甚至下令,玩忽职守就灭九族,防得滴水不漏。这份戒心,像极了老父亲挣扎着要保家又怕孩子闯祸。高墙内外,皇子的世界彻底和宫廷割裂。
可日子就是这么奇妙。胤褆在幽禁日子里,意外活得“自在”。他开始读书写字,学诗画画,甚至还研究佛经。夫人妾室加起来一屋子人,日子变得不再单调。一共生了29个娃,女儿15个,儿子14个,放在任何皇家都算得上世家了。胤褆成了名副其实的“家长”,他的宅院里成天就是孩子们欢闹的声响。有时你真会怀疑,高墙里的孤独真实地转化成了小小的家庭温情。
可是天命总带着些许残酷。他的孩子生存率极低,大多没能熬到成人。能活下来的,也几乎没有什么好命。有说是王府环境压抑,孩子们多病,也有说是宫廷基因太弱,谁也说不清。这也像极了历史里逃不开的惩罚:你可以繁衍,但幸福和自由始终被隔着一层玻璃。
胤褆在囚禁中从盛年到白发,外面的世界快翻天了,宫里换了几茬皇帝,他也只是在王府小天地里翻老书、带娃过日子。直到一生走到头,世事如过眼云烟。你说他的遗憾是什么?是没能坐上皇位,还是家族兴衰,还是那段无法挽回的父子裂痕?其实,皇位之争总不会有赢家,权力的果实也不是每个人都吞得下去。
要是拉上生活里的感慨,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会唏嘘。亲情和权力,哪来的完美解?人性本来就经不起慢煮,皇宫不过是放大镜。胤褆的故事散在清朝史书里,和大多数人的一生没什么两样,有希望,有失落,有犯浑,有温情。大清几百年睁眼一看,这些宫里的孩子们,其实也是同样的无助。
想到这,我总觉得,故宫深处那些发黄的墙角,未必比王府里那一屋子的孩子们更真实。你说是命运玩人,还是人自己拧巴?史书不回答,我们也没必要太认真。反正,胤褆就这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剩下的,只是后人茶余饭后的唏嘘罢了。
- 上一篇:你们知道马健涛9月4日的演唱会为什么跪着唱《搀扶》吗?
- 下一篇:真爱有毒(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