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从王阳明看大明王朝

发布时间:2025-08-30 00:14  浏览量:7

大明,近300年的风云变幻,16位皇帝各有各的奇葩,却共同守住了两条底线:“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艾公子的《大明300年》,以深度报道式的方式,将明朝的历史讲述得生动有趣,让人读的停不下来。

纵观明朝,虽不如唐朝奔放,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这种气质渗透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无论是明帝、文人、武士、市民还是才子,都一样。当然王阳明也不例外。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而王阳明却不肯安心读书,只是沉迷于习武、骑射、辞章、神仙、佛氏,人称“五溺”之人;甚至在新婚之日与道士畅聊养生成仙之道,让老丈人找了一夜。

直到34岁,因为上书弹劾权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当驿丞。在龙场,仆人病倒了,他自己种菜、砍柴、取水、熬药;他还做起了说书人,苦中作乐。在这百死千难的境遇中,某个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这就是所谓的“龙场悟道”。

他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与当时推崇的程朱理学截然不同。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通过研究外部事物来寻求天理。而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倡导“致良知”,认为每个人都有感知能力和巨大能量。

他的学说,给了当时的读书人很大震撼:“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嘉靖七年,王阳明病重返乡,途中弟子问有何遗言,他淡然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死后,他的心学被嘉靖皇帝定为“伪学”,因为阳明心学蕴含人性解放、独立思考、怀疑一切、众生平等的理念,冲击到了皇权的权威。

王阳明想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儒家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从“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转变为“觉民行道”的下行路线。

阳明心学有种不妥协、不退让的刚硬之气。而明朝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到王阳明“此心光明”,这种凌厉之气贯穿明朝近300年。

艾公子的《大明300年》捕捉到了这种气质,并通过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大明王朝。

读史使人明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的光明。正如王阳明所说:“光不仅在烛上。”不要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和权威,而是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发掘自己内在的光明。
#读书#历史#大明#默认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