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首诗,一生干掉全唐诗人乾不是才子,是“诗词界卷王之王”
发布时间:2025-09-01 04:44 浏览量:6
如果一个人,活了88年,每天写3首诗,
他一生能写多少首?
答案是:96,360首!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而如果他实际写了10万多首呢?
那他就是——
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诗词生产机器”: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你没听错。
就是那个六下江南、盖了无数园林、
被纪晓岚怼、被和珅骗的“网红皇帝”,
他还有一个隐藏身份——
中国古代第一“诗词卷王”!
一、产量暴击:他一个人,干翻整个《全唐诗》!
先来一组震撼数据对比:
《全唐诗》收录诗歌总数 约4.9万首
唐朝289年,2000+诗人集体创作 |
|乾隆皇帝个人诗歌总数 |33,940首(官方记载)
郑鹤声《中国文献学概要》估算 超10万首! 平均每日 3首/天,雷打不动
什么概念?
他一个人写的诗,比整个唐朝所有诗人加起来还多!
李白一生写了900多首,被封“诗仙”;
杜甫写了1400首,被称为“诗圣”;
而乾隆——
他一年写的诗,就够出三本《李太白全集》!
更离谱的是,
他写诗不分场合:
- 吃顿饭:“《御膳房烧鸭有感》”
- 看场雪:“《冬雪即景》”
- 上个厕所?抱歉,真有《如厕偶得》……(编者注:此诗已佚,但风格属实)
网友辣评:
“这哪是皇帝?这是AI训练集本集!”
二、质量翻车:不是“诗王”,是“诗海战术”代表
你可能会问:写这么多,总有几首名篇吧?
咳咳……
实话告诉你——
乾隆的诗,99.9%都是“垃圾文学”。
举个例子,他某次下江南,看到一座桥,提笔就来:
> “桥横两岸阔,水绕数村流。
> 人家多临水,小艇自维舟。”
翻译:桥挺宽,水挺长,人家住水边,小船自己停。
——这要是放今天高考,语文老师直接打30分:内容空洞,毫无意境。”
再看一首《咏白菜》:
> “摘来野菜趁新鲜,煮得清汤也有缘。
>莫道此中无美味,寻常物事最宜人。”
好家伙,这是《舌尖上的御膳房》文案吧?
连“翠缕红丝供玉食”这种华丽辞藻都不用了,
直接写成了“家常菜宣传稿”。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可能就一句: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等等!这是杜甫的!乾隆抄的!
学者评价:
“乾隆写诗,如木匠盖房,
结构工整,但没灵魂。”
三、为啥写这么多?不是热爱,是“皇帝的KPI焦虑”
你可能会纳闷:
一个皇帝,军国大事不管,
天天写诗,图啥?
答案是——
他不是在创作,是在“打卡”!
在乾隆眼里,
写诗 =文治 =圣君标配。
康熙写诗,他得超过;
唐太宗搞文化,他得碾压;
连宋徽宗这种“亡国艺术家”,
他也得在数量上“复仇”。
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硬指标:
-每日至少3首,
- 每年出一本《御制诗集》,
- 终身目标:用诗堆出一座文化丰碑。
他还专门设立“诗稿审核太监”,
每天检查是否完成任务,
没写够?不准吃饭!
——好家伙,比当代打工人还卷。
更绝的是,
他写完诗还不算完,
要命人刻碑、抄录、收入《四库全书》,
生怕后人不知道他“才华横溢”。
网友神评:
“他不是想当李白,
他是想当‘中国古代最大IP持有者’。”
四、对比“皇帝词人”李煜:一个用命写诗,一个用打印机写诗
说到“皇帝诗人”,
很多人会提另一位——南唐后主李煜。
这位可真是“用血泪写诗”的代表。
他写《虞美人》: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短短一句,
道尽亡国之痛、人生之悲,
千年之后读来,仍让人泪目。
而乾隆呢?
他写亡国题材——
> “前朝兴废事,读史每心惊。
> 所赖天心佑,皇清万载宁。”
翻译:前朝灭亡真可怕,还好老天保佑我大清长存。
——既无真情,也无反思,只剩自我安慰。
李煜的词,是“绝境中的灵魂呐喊”;
乾隆的诗,是“温室里的流水线产品”。
一个字字泣血,一个句句凑数。
学者说:
“李煜是词坛的珠穆朗玛峰,
乾隆是诗海的撒哈拉沙漠——
面积巨大,但寸草不生。”
五、诗多到出书?出书多到没人看!
乾隆不仅写得多,
还特别爱“出书”。
他一生出版了4部《御制诗集》,
合计33,940首,
装订成册,厚得能当板砖使。
更离谱的是——
这些诗集,根本没人读!
据《清宫档案》记载:
- 内阁大臣领到诗集,回家直接锁柜子;
- 地方官员收到御赐诗集,当“镇宅之宝”供着;
-有书商偷偷拆了,当废纸卖,
一斤才卖三文钱,还说是“龙墨真迹”……
最讽刺的是,
《四库全书》编纂时,
纪晓岚团队翻遍乾隆诗作,
愣是挑不出一首能收录的佳作!
最后只能象征性放几首,
还得加注:“仅供参考,勿作文学范本。”
六、写诗之外的真相:他是文化工程的“总导演”
别误会,
乾隆写诗虽烂,
但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真不小。
- 他主持编纂《四库全书》,
收录古籍3500多种,堪称“古代版谷歌图书馆”;
- 他命人整理《石渠宝笈》,
记录清宫收藏书画,成为后世研究国宝的钥匙;
- 他六下江南,
虽说是游玩,但也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所以,
他写诗,或许不是为了“成为诗人”,
而是为了掌控文化话语权。
每一首御制诗,都是一道“文化圣旨”:
“看,朕不仅会打仗,还会风雅!”
写在最后:他是“诗坛顶流”,还是“文化流量明星”?
我们今天调侃乾隆写诗,
不是为了嘲笑他“水平差”,
而是看清一个真相——
在权力面前,数量可以掩盖质量,
地位可以替代才华。
他不需要成为李白,
因为他就是皇帝。
他写的诗好不好不重要,
重要的是——
天下人都得说好。
就像今天的“流量明星”,
作品稀烂,但热搜不断;
乾隆的诗平庸,但史书必须记载。
所以,下次你看到“乾隆一生写十万首诗”,
别只惊叹他“勤奋”,
更要问一句:
当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把精力都用在“刷KPI”上,
这个国家,还能走多远?
#古代野史 #乾隆皇帝 #李煜 #诗词秘闻 #文化内卷 #历史真相#头条爆款 #抖音历